2013-05-02

加入「正向社群」並疏離「負面的人」

我們的生活之中,為什麼會出現一些總愛否定我們的人呢?
那是因為我們在心理上引狼入室。一個人的生活,基本上是自己內心信念的寫照。
要學會辨識出那些~總讓你難受喪志或不舒服的人(心理治療師:卡蒂諾博士)

心理學研究顯示,有三種東西無法適應(噪音、通勤、人際關係)《象與騎象人
快樂的老師,才有快樂的學生!對於負面的人,我個人的體會是:真的只能疏離他
先前《今週刊》等財經媒體擬就「投資心理學」專題採訪,被本人嚴拒之理由藉此說明:

史賓諾莎善於生活者,善於隱藏」弟多年來拒絕雜誌、電視採訪、也無意當公眾人物,因為只想做自己,也不想讓「不想來往的人」認識我。過去任公職時因心直口快得罪許多人,很慶幸一輩子都不會遇到他們了!(他們應該也很慶幸不必再跟我來往了!) 道不合不相為謀
.............................................

每個人都有負面情緒,發生這種情況時,應該回歸源頭思考,從環境的改變來著手,
盡可能減少這種情況發生。比方說,碰了面就發牢騷的朋友或許不見面比較好;
餐廳的菜色如果不好,下次就別去了。也就是:不要光用嘴巴說,而是要落實於行動中

許多書裡只要提到語言的重要性時,大多主張「多說正面的話」「多說感謝的話」。
 然而我卻認為,過度正面的態度未必帶來正面的結果。(許世穎 Dewey 補充:
如:誤導民眾甚深的《秘密》、《吸引力法則》…等「非科學的」靈修類書籍。)

因為我覺得惟有對方真的很棒、令你很感動時,才該說出感謝或感動的話。
然而像是「被對方一腳踢開、大聲斥責,仍然要說聲謝謝」的說法,只是自我欺騙罷了。
因為這只是用過度正面的形式來逃避問題,絕對無法讓自己提升。

當別人一腳把你踢開、大聲斥責你時,你要勇於回敬回去,而且不要再和這個人往來,
慎選周遭的朋友。 (許世穎 Dewey 補充說明:如同川普在《大膽想‧出狠招》一書所說的:
要讓傷害你的人付出應有的代價。孔子也說要「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許世穎 Dewey 不想浪費生命在缺乏教養的人身上,因為生命該浪費在美好的人、事、物…上。有道是「道不合,不相為謀」。若因一時無法抽離對方所在的範圍,此時「疏離策略」不失為一個很好的方法。別被 100 年前缺乏現代科學心理學基礎的「卡內基式的溝通術」騙了!溝通的第一步,是要先瞭解對方是不是值得你溝通?參見心理學家丹尼爾‧高曼《SQ》

這件事為什麼重要呢?因為每人的關鍵成長路徑,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身邊有什麼樣的人,等同於抽樣的母群體(Population),而它會改變成長路徑的機率分佈。
 有的人相處起來感覺很好,有的母群體能提高你的好運,有的母群體只會扯你後腿,
所以最好不要讓自己歸屬在後者裡。以上摘自勝間和代我的人生沒有偶然》 三采

此外,在此提醒本站讀者,勝間和代是會計師出身,其理財專業度有目共睹,
如在她所著《錢不要存在銀行》建議讀者:投資低成本 ETF不要以為房子只會漲不會跌
乃至於不要相信技術線型、股價圖形分析...皆十分中肯而正確!

然而,勝間和代並不是學「教育或心理學」出身的,她在學習或心理學的訓練很薄弱
故其相關主張只是個人經驗,甚至只是沒科學根據的臆測(又是一個撈過界的例子

(如:120°活用大腦、影像閱讀、潛意識、NLP...皆缺乏科學根據
或為有相當多爭議,乃至於副作用不少的「非正統科學心理學」之教育訓練技術。)
這是正統「心理學、師範教育」出身的筆者要特別提醒您留心的。
.....................................................................

避開那些不值得我們花時間和付出信任的人,
然後擁抱那些值得我們付出的人

幸福的秘訣在於 ~「選擇性注意」。
將時間和心力多花在:可以帶來長期滿足、心理上共同成長的社群

人生苦短,所以要遠離愚蠢與不善良之人。
因為心理特質有群聚效應 (亦即不善良的人往往同時擁有許多負面的心理特質),
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心智層次相當的人才會相互來往,共同組成優質社群)

經濟心理學家羅文斯坦(George Loewenstein, 1996)提出了:「冷熱同理差距」(hot-cold empathy gap)。在此援引投資心理學家塞勒等人所出版《推力》說明如下:

我們在「冷的狀態」時,往往不瞭解我們受到「激發狀態」的影響時(許世穎 Dewey 補充:意即個人受到「熱的狀態」影響時)會如何改變欲望與行為。於是我們輕忽了周遭環境(涵蓋:人事物)會影響我們的選擇-而這又會反映在個人實際的行為上(超級關係》《超強人脈術)
 因此,筆者常常強調選擇朋友的重要,尤其是本田直之在《超強人脈術》提及的:有信用、有道德,且「心智層次」也要相當(尼各馬科倫理學》快樂 3 層次《論友誼《推力》)
........................................................

只和在實際行為上,重視我們的善友來往,如此才是健康而平衡的雙向關係。成人的安全依附,可藉由重複的、穩定性高的「可預測行為」,在多次長期的互動中,逐步建立起彼此的信任與安全感,務必遠離沒信用的不穩定者(只看一個人怎麼做,不看他怎麼說

「神經心理學」最新研究顯示「成人的大腦終其一生都可以改變」。許世穎 Dewey 聲明《像佛陀一樣快樂:愛和智慧的大腦奧祕》並非靈修書(本人亦無宗教信仰)而是兩位神經心理學家,結合東方智慧的「大腦科學研究」之成果(部分內容摘自該書及《第七感》)

成人如何重新建立「安全依附」以獲得內心「真正的安全感」呢?首先要說明的是,
神經心理學家認為:童年發展出「安全依附」是成人以後「安全感」的來源
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趨力,促使我們追求身心健康~追求整合

但是世事難料,我們有時候會發現自己的整合受到阻礙。阻礙可能來自連結受損,
例如尚未化解的舊時創傷。當我們能夠以深刻而整合的方式理解我們的人生,
就能得到連貫一致的人生故事,達到整合之境(參見《第七感》)

至於,成人如何重新建立「安全依附」,以獲得「真正的安全感」呢?
請點閱拙著《像佛陀一樣快樂》成人如何建立「安全依附」?(科學取向,非宗教靈修)

部分摘自《超強人脈術》《我的人生沒有偶然》《心理醫師也想學的人生道理》相關文章:
1.《尼各馬科倫理學》快樂 3 層次《論友誼
2.《我的人生沒有偶然》心理訓練
3.《心理醫師也想學的人生道理》幸福的秘訣


本文作者為「科學的正向心理學」專業學習社群「投資心理學書院 WHF 站前地王班創辦人


投資心理學書院》只適合 1 % 的優質學習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