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5

像佛陀一樣快樂》成人如何建立「安全依附」

學生問:什麼是「成人依附訪談」?
許世穎:成人依附訪談 AAI 是指由成人自述與父母情感關係的一種方法

情境智能」的研究證實「一個穩定的、支持的情境」的重要性,甚至能彌補智能的不足:一項為期 40 年的追蹤研究,160 位在小學的「IQ測驗」分數低,而被評定為「智能不足」的人,顯示出情境智能的重要。金巴多強調:一個穩定的、支持的情境,能彌補智能的不足。這些人大多數生活滿意,找到了工作並且持續在做,而且對未來保持樂觀的態度~以上摘自金巴多《心理學》許世穎 Dewey 補充:此書為「台大心理系」指定原文教科書,由五南出版

快樂的最大迷思是「以為大家都很快樂」:如此一來更加深了自己的不快樂!當然,有些政治人物「自我感覺良好」例外,他們會說:別人不好,我很好!
事實上研究顯示:只有 6 % 快樂 ~ 更只有 1 % 的人能達到心理學家所謂的「自我實現」,一成的人有心理疾病。剩下來的人:一半屬於不快樂的「心理蕭條」,另一半只是還好
從積極面來看,這也凸顯了學習「科學心理學」的重要性。相關數據參見:心理學家羅斯.哈里斯著《快樂是一種陷阱》張老師。參考《失控的正向思考》快樂是一種陷阱 6 %成幸人

正念減壓療法MBSR創始人卡巴金:正念不是靈修,靈修窄化人們思考;其所製造的問題,
遠比能解決的多 (主流精神醫學接受的是正念,而非偽科學的靈修)。因此,本社群向來秉持科學精神,排除「非科學、不理性」如:催眠、能量說、記憶術、前世今生、NLP、九型人格《祕密》《零極限》《吸引力法則》...等害人不淺的「靈修類」偽科學書籍,均加以排除

無神論、左派社會系出身的許世穎 Dewey 對於宗教的看法,向來引用馬克斯的「宗教只不過是『資產階級』用來麻醉『無產階級』的麻藥」如因此讓有宗教信仰者不悅尚請海涵!並請勿再瀏覽本站。誠如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所言「永遠不要挑戰愛情與宗教」為免彼此困擾,先強調本站立場。道不合不相為謀《150 法則》宗教 VS 社群:「無神論」の許世穎
..................................

陳總經理有一起參加活動的同伴,比如網球、高爾夫球友、扶輪社友,卻不曾有親近的男性朋友。他模模糊糊地知道自己渴望親近,可是除了競爭的方式以外,陳總並不知道如何與男性建立關係(許世穎 Dewey 個人認為:他也不懂得與女性建立關係,雖然社交活動忙碌,事實上,卻是一個內心寂寞的孤獨者)請參考《是你選擇了憂鬱》嚴拒:九型人格、NLP 催眠

快樂當然不會憑空從天而降。而是需要持續不懈地努力(筆者常言:人生任何重要的事,都是努力得來的!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消費所得到的感官刺激,僅是最低層次、短暫空虛的享樂。感到活得很空虛的人,是由於他們在錯誤的地方,尋求人生的意義(佛洛姆 Fromm)

只和在實際行為上,重視我們的善友來往如此才是健康而平衡的雙向關係。成人的安全依附,可藉由重複的、穩定性高的「可預測行為」,在多次長期的互動中,逐步建立起彼此的信任與安全感,務必遠離沒信用的不穩定者(只看一個人怎麼做,不看他怎麼說)首先說明:依附類型

許世穎 YouTube :
1.後四十歲的選擇- YouTube
2.「幸福人生の秘訣:慎選人際關係」 - YouTube
3.嚴斥《魔法》極深的期望帶來極深的失望 ...
4.「接納你的情緒,唯偏執者倖存!」
5.「讓討厭你的人更討厭你」

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
一個安全依附型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當媽媽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當媽媽回來時,小孩會很快地靠近媽媽尋求安撫。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與母親分離,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

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此類型的小孩即使當母親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母親離開時,孩子會非常的沮喪;當母親回到身旁時,孩子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母親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當母親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抵抗。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嬰兒的母親特性為: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不一致的行為。

逃避型(Anxious-avoidant)此類型的小孩會迴避和忽視母親的存在,在母親離開或回來不表現出情緒。母親在時不去注意;母親離去亦顯不出緊張痛苦;母親去而復返非但不表高興,反而生氣;陌生人出目前無特殊反應。孩子不會去探索環境不管誰在那裡。小孩面對對待陌生人和母親是一樣的。不管誰在這個環境,也沒有太多的憤怒。逃避型小孩的母親通常是沒耐心、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逃避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也不易交朋友。成年:冷漠型。

紊亂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此類型的小孩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會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抵抗或迴避。小孩經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所以導致孩子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

成人在戀愛關係中的依附主條目:成人在戀愛關係中的依附(本段文字摘自:維基百科)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在成長時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長大後的戀愛態度,因為他們在戀愛時會採取同一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愛侶(參考《愛情心理學》愛情類型」與「依附類型」
.................................................

成功的父母未必得要是優秀的心理學家。他們也不必是有天賦的教師。父母為了訓練孩子成為完美的成就機器而讓他們做的特殊練習,絕大多數根本沒有效果。父母只要夠好就行了。他們需提供孩子穩定且可預期的節奏。他們的管教要能符合小孩的需求,溫暖與紀律兼具。他們應該建立起安心穩當的情感連結,讓孩子在面對壓力時有可以求助的對象。他們必須在身邊以身作則,示範如何克服問題因為身教重於言教,有快樂的父母,才有快樂的小孩

孩子最需要的是安全感和探索,他們需要感覺自己被那照顧他們的人所愛,
他們也需要踏出去,走入這個世界,學著照顧自己。愈是覺得在家很有安全感,
就愈有可能願意冒險外出探索。即「從出生到死亡,人類最快樂的時光就是我們依附對象提供的那個安全基地出發,向外進行一系列或長或短的探索。」小孩與母親或主要照顧者之間的關係,會強烈影響孩子看待自己與世界的角度。

生長在和諧關係網絡中的孩子(安全依附型),知道如何加入陌生人的對話、如何解讀社交訊號。他們眼中的世界是個友善的地方。生長在險惡網絡中的孩子(逃避依附型、矛盾或紊亂依附型),可能會表現出膽小、退縮或躁進。他們時常感受到威脅,即使根本沒有那回事。他們可能無法解讀社交訊號,甚至從來不覺得自己的話值得一聽

只有少數人能夠感受到早年經驗對大腦運作模式的影響。年紀漸長之後,我們會捏造謊言和揣測,以掩飾我們內心深處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的這個謎。若長大未統整過去經驗,有時還會以驚人的力道重重襲來。只有當我們能夠以深刻而整合的方式理解我們的人生,就能得到連貫一致的人生故事,達到整合之境。
.......................................................

「神經心理學」最新研究顯示:「成人的大腦終其一生都可以改變。許世穎 Dewey 聲明《像佛陀一樣快樂:愛和智慧的大腦奧祕》並非靈修書(本人亦無宗教信仰)而是兩位神經心理學家,結合東方智慧的「大腦科學研究」之成果(以下部分內容摘自該書及《第七感》)

成人如何重新建立「安全依附」以獲得內心「真正的安全感」呢?首先要說明的是,神經心理學家認為:童年發展出「安全依附」是成人以後「安全感」的來源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趨力,促使我們追求身心健康~追求整合。

但是世事難料,我們有時候會發現自己的整合受到阻礙。阻礙可能來自連結受損,
例如尚未化解的舊時創傷。當我們能夠以深刻而整合的方式理解我們的人生,
就能得到連貫一致的人生故事,達到整合之境(參見《第七感》

至於,成人如何重新建立「安全依附」,以獲得「真正的安全感」呢?
....................................................................

1.導師

包括歷史人物,或精神導師(許世穎 Dewey 的導師是韓第:書評按此)。最好是現實生活中常有來往的。富蘭克林真正有智慧的人會近身觀察有智慧者的言行親自向其學習」此外心靈導師應具備「專業學經歷」與嚴謹的「科學知識背景」自信沒人能給》心靈導師

要找到「導師」的朋友是很不容易的;身旁即使有這樣的朋友,也很容易被別人討厭,甚至友誼破裂。畢竟能夠勇於接受批評者少,喜愛諂媚者多。因此當你身旁有位朋友,不但比你有智慧,又願意指正你讓你成長變得更好,請好好珍惜!

美國的著名心理治療師巴登.高史密斯 Barton Goldsmith 博士指出:自信沒人能給,但可以經由「心靈導師」的引導。他說:『在生活中擁有一位心靈導師,是很有價值的。身邊有個你所信賴、清楚自己在做些什麼、也了解你是誰的人,會讓你充滿自信...這是一份極其美好的禮物!如果你從來不曾擁有一位心靈導師,現在馬上去找。現代生活的種種問題,只會變得越來越複雜。心靈導師可以增強你的自信!』(參見拙著《自信沒人能給》心靈導師

2.科學真理

許世穎 Dewey 「無宗教信仰」,但相信「科學心理學」。包括:
投資心理學(排除股票明牌、技術線型)不提供個股操作建議,亦不評論個人投資策略或資產配置
正向心理學(排除:潛能開發、宗教靈修、風水命理、催眠、NLP...等非科學、不理性內容)

『一般人追求幸福的行為,事實上卻是不幸的開端?我們常常都是用錯誤的「努力方法」在生活著嗎…』許世穎 Dewey 很贊同《快樂幸福心理學》《白熊心理學》等書作者的臨床觀察
因為有系統地學習「科學心理學」,的確可以有效的改善個人生活品質
令人費解的是:一般人在決策時,經常不會考慮心理學領域的立論及專業。閱讀時亦然。

對此的一種解釋是,關於經濟生活、投資理財、商業活動,乃至於個人工作上所需要實際用到的專業知識與相關技能,人們認為自己需要透過學習才能達到最低程度的能力。
但是,人們相信透過與他人的互動及自己對生活的瞭解,就足以對心理學有直覺式的體認。因此,在做決策時也就比較不會學習或參考心理學的研究。這種過度自信使得人們錯失了影響他人與自我成長的機會(過度自信正是「投資心理學」的重要概念之一)

更糟的是,如果誤用了心理學,反而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沒有「有系統的學習」,
只是走馬看花式的聽演講,甚或誤學缺乏科學依據的「靈修類迷信」(如《祕密》《吸引力法則》...之類書籍所載內容) 真的比不學還糟糕!因此「閱讀治療師」扮演著重要的過濾角色。
參見本站《「投資心理學」帶來 13 個好處》以及《「正向心理學」的 8 項快樂法則

3.善友善良而可信任又有信用之友):

而非想利用別人,和他人的交往都是有目的的。許世穎 Dewey 向來反「金融及以抽佣為主」行業,如:保險房仲、理專投顧、傳直銷(含:致富系統)謝絕「沒自我」或平日「無閱讀與思考習慣者。此外「人而無信,不知其可」這也是為何預約即爽約~列入拒絕往來
因為本社群不歡迎「把自己的信用當兒戲者」!相信這種人也不會有未來!

《心理醫師也想學的人生道理》一書中有關幸福的秘訣供您參考:避開那些不值得我們花時間和付出信任的人,然後擁抱那些值得我們付出的人。幸福的秘訣在於「選擇性注意」將時間和心力多花在:可以帶來長期滿足、心理上共同成長的社群。人生苦短,所以要遠離愚蠢與不善良之人。因為心理特質有群聚效應 (亦即不善良的人往往同時擁有許多負面的心理特質),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心智層次相當的人才會相互來往,共同組成優質社群)書評按此

4.固定的地點或聚會

提供安全庇護,讓我們能卸下防衛,並督促我們發展潛力和內在智慧。每週聚會的本社群,以協助成員發展最高層次的 Eudaimonia 為教學目標。因為 Eudaimonia(蓬勃煥發)是衡量心理生活品質、個人潛能的蓬勃發展、生命熱情或自我實現。換言之,只有能將個人潛能開發出來的自我實現,才能達到所謂「真實的快樂」參見尼各馬科倫理學》快樂 3 層次《論友誼

本社群為「愛書者」所組成的「閱讀同好社群」(僅限「紙本書」,不含臉書或「電子書」)
因此,排斥「書籍」或「無閱讀習慣者」,請勿瀏覽本站!建議參加其他性質較輕鬆的團體
如社大,參見本站《許世穎 Dewey 退出社大沉痛聲明》不慎瀏覽或加入者,務請速退出!
以免造成彼此困擾。「道不同,不相為謀。」古有明訓。不敬之處,尚請海涵。
....................................................

雖然過去許多大腦科學家宣稱心只是大腦的活動,現在我們卻能從另一個觀點檢視,便知道「心」確實可以用來改變大腦,而方法很簡單,只要我們知道如何使注意力專一,以及如何刻意藉著神經回路來引導能量和訊息流動,就能直接改變大腦活動和結構。然而,關鍵在於我們必須知道如何一步步運用覺知 awareness 來增進幸福 (許世穎:當然要運用科學心理學)

人際關係的好壞並非生命中的偶然,事實上它和內心運作及大腦的健康休戚與共。社交關係會形塑神經連結,然後形成大腦結構,這意謂著我們的溝通品質會改變對應的大腦回路,特別是幫助我們保持生命的平衡。科學更進一步確認,若我們在生命中修習慈悲心與「正念覺知」(後者即放下評斷,並全心專注於當下)便能駕馭大腦的社交回路,甚至足以轉化與自己的關係

本書還獲得《第七感》作者丹尼爾.席格寫序推薦。關於大腦與神經心理學研究可參考本站
《大腦演化人》神經心理學,至於與東方智慧之結合則可參考拙著《象與騎象人》書評
另推薦本站《快樂幸福心理學》6 策略」。謝謝!


本文作者有幸與善友為伍 ~ 許世穎心理學書院 WHF 站前地王班 ...

幸福人生 の 祕訣:慎選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