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07-21

隨機殺人的 5 種動機 / 犯罪心理學

心理師/輔導教師/觀護人「全國唯一」輔考社群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隨機傷人一般可歸納成五種動機:對自己境遇不滿、對特定人士不滿、厭世而希望被判死、想躲到監獄逃避現實,以及殺人成癮。犯案者七成以上有精神方面的障礙(包括人格違常),而不同動機各有不同比例的精神障礙。五成五的犯案者曾有自殺企圖。五成以上挑選比自己弱小,或者怨恨對象的投射、代罪羔羊來下手。
.
傷人型態可以是一次傷一人、一次傷多人,或者連續傷人等,各有不同犯罪學意義。當然,犯案者絕大多數是年輕男性。至於犯案場所的選定跟傷人動機有關,如果要大規模隨機傷人,當然選公共場所。犯案者大部分沒有前科紀錄,特別是大規模傷人犯案者。
.............
潘建志(精神科醫師)隨機殺人事件,是『崩世代魯蛇』對社會的痛擊。崩世代出生之時,台灣大部份的家庭開始少子化。受到父母疼愛照顧,物質生活也穩定。但大部份家裏只生一胎或兩胎,兄弟姐妹少,人際互動的經驗不多,不擅向人求援。大學開放,學歷變高,求學時間長,晚熟,挫折忍受力低。
等到崩世代離開學校後,就業環境因為全球化惡劣,年輕人失業率高,薪水低,房價高漲。無法適應的魯蛇,突然被丟進這樣的處境裏,和過去的生活經驗落差太大,自尊受到嚴重打擊。
我們這時代的特殊社會病理現象。需要系統性的去思考制度的問題,開始解決,給他們點希望的感覺,讓他們有自信,重新找回和人群的聯結。暴力,咒罵和怨恨,只會帶來疏離。
解決問題的起點在政治。日本和台灣面臨同樣的問題,無差別殺人事件/(通り魔)的個案特徵和台灣一模一樣。先前日本國會全體通過了投票年齡降到18歲。讓年輕人對社會多份控制感,也真的能影響政策走向。台灣的立法院因為兩黨互相牽制,相同的修法卡關。
另一個解決『崩世代魯蛇』困境的重點在社會住宅。台北市的柯P市長去韓國看了後,回來說這是需要中央幫忙的政策。最大的困難用地取得,必需要修改現行法律,但草案也躺在立法院很久了。
We have serious problems to solve, and we need serious people to solve them. 問題很嚴重,需要認真的人來解決。
...........
隨機傷人已出現模仿效應
相關本土研究卻沒人在乎
◎沈政男
北捷又發生隨機傷人。一名二十七歲,長期失業、在外遊蕩,自稱心情鬱悶、偶有幻聽的郭姓男子,在昨天他的生日當晚,先到超商偷了一把水果刀,接著前往北捷中山站入口,舉刀見人就刺就砍,導致四個人受傷,還好傷勢都無大礙。郭男隨後被民眾與保全人員制伏。
郭男為什麼要隨機傷人?他說上周與阿姨吵架後離家出走,在公園遊蕩了幾天,越想越覺得人生不順遂,於是想殺人出氣。現場有一位目擊小朋友哭著說:「他說他想要做鄭捷第二。」郭男被捕後,警方特別詢問這次有沒有幻聽?郭男回答,以前吸安時會出現幻聽,但這次沒有。
從去年五月二十一日鄭捷在北捷隨機傷人以來,有多少人聲稱要做「鄭捷第二」、「鄭捷第三」?顯然,模仿效應已經出現,越來越多人想要學鄭捷,藉由隨機傷人來滿足自身需求。
像郭男這樣,對社會不滿、有恨世情緒的人,不在少數,但先前不曉得怎麼發洩,直到鄭捷出現,這些人才有了模仿對象。這股模仿效應會延燒到什麼時候?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會再發生隨機傷人?要怎麼防範?
沒有人知道。連治安單位與犯罪專家也無法告訴我們,因為台灣根本沒有相關本土研究。從鄭捷案以來,一直有人舉日本法務省的隨機傷人研究報告為例,試圖說明台灣的隨機傷人犯案動機,但台灣自己的本土研究何在?
沒有本土的犯罪研究,很難找到適合自己的防範之道,這是很簡單的道理,但一年多來,有沒有司法單位或政府機構著手收集相關資料,對犯案者進行深度犯罪心理探討?或者至少把日本法務省的研究報告好好解讀?
沒有。最常見的呼籲,就是儘速判死、槍決。一直到今天,還有人把隨機傷人再度發生,歸咎於鄭捷案未能速審速結。
不要再亂了!要防範隨機傷人,該做的不只是嚴刑峻罰,更要針對犯案動機與成因做出歸納與推論,才能找到可能的預防之道。
至少可以回答「隨機傷人能否防範?」這樣的問題。昨晚事發以後,有台北市府官員表示,可以找出「篩選指標」,也就是從潛在可能犯案者著手,給予心理協助。問題是台灣隨機傷人的「篩選指標」何在?
日本的研究顯示,隨機傷人一般可歸納成五種動機:對自己境遇不滿、對特定人士不滿、厭世而希望被判死、想躲到監獄逃避現實,以及殺人成癮。犯案者七成以上有精神方面的障礙(包括人格違常),而不同動機各有不同比例的精神障礙。五成五的犯案者曾有自殺企圖。五成以上挑選比自己弱小,或者怨恨對象的投射、代罪羔羊來下手。傷人型態可以是一次傷一人、一次傷多人,或者連續傷人等,各有不同犯罪學意義。當然,犯案者絕大多數是年輕男性。至於犯案場所的選定跟傷人動機有關,如果要大規模隨機傷人,當然選公共場所。犯案者大部分沒有前科紀錄,特別是大規模傷人犯案者。
為什麼大規模傷人的犯案者大部分沒有前科紀錄?因為他們的犯案動機基本上是一種殺人後自殺的行為,想要藉由被法律制裁來結束人生,鄭捷就是如此。但鄭捷為什麼會這麼想?沒有人知道。僅有的法院判決書,根本看不到鄭捷的犯罪思想如何醞釀出來,必須透過長期訪談才可能深入了解。但台灣社會有沒有這樣做?
沒有。北投校園殺女童案嫌犯龔重安日前被偵結起訴,檢察官說他經過精神鑑定以後,未發現顯著精神障礙,那麼當初他自稱的幻聽,該如何解釋?犯案動機又是如何?
凡此種種,台灣社會都應該試圖尋找答案,歸納出自己的研究資料,才可能研判昨晚發生的北捷隨機傷人,嫌犯郭男的犯案動機到底為何。
從日本的研究報告來看,要防範隨機傷人非常困難,因為「篩選指標」牽涉太廣,而隨機傷人者只是極少數,有如大海撈針,幾乎不可能透過心理衛生手段事先篩選出來。
台灣呢?能不能找到「篩選指標」?先累積本土資料,做成相關研究才能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