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02-20

臺灣教育史》2016政黨輪替後考題必然更重視

獨家!教師甄試 2016 最新命題焦點《臺灣教育史》許老師的叮嚀:今年(2016)政黨輪替後,教甄考題必然更重視台灣本土教育之議題。由近來課綱之爭議,可知道臺灣史研究人才相當缺乏,臺灣教育史就更不用說了!筆者忝列為國內極少數研究臺灣教育史出身者,師承臺灣史權威林衡道教授(林本源後裔)對此一議題之關注,更為責無旁貸。~參見《清代臺灣書院之研究》許世穎,民國 84 學年,台北市立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創所所長:吳清山嫡系子弟)明鄭時期、清朝時期、日治時期:
.
1.明鄭時期:1661年鄭成功擊退荷蘭東印度公司後,雖然隔年去世,不過繼承者鄭經與明鄭主要官員陳永華積極從事台灣教育工作。1666年,陳永華於當時台灣首都承天府建造全台灣第一座孔廟,並在孔廟左廂內設置太學,即今該地全台首學由來,這也是全台灣的第一所由官方出資興辦的求學場所,名字稱為官學,又因為設於孔廟內又稱為儒學。
.
2.清朝時期:1683年中國清朝統治台灣。清朝靖海侯施琅在台灣設立第一所名為「西定坊書院」的教育場所。這場所為免費入學的義學。1704年清朝政府於台設立而真正具有漢人傳統的的書院,則是台南崇文書院。1683年-1895年,清朝於台灣設立了數十所書院,這些書院多是官辦或官民合辦。這情形與當時中國大陸學院全由私辦的情形不太相同。

當時台灣,除了儒學、義學、書院之外,還有由私人籌辦的小型書房。這些以八股文為主的教育體系,與現代的教育體系尚有一段距離。值得一提的是,清治時期負責台灣教育體系的台灣府儒學教授與台灣府儒學訓導隸屬於台灣道與台灣府,為台灣清治時期的最高教育體系地方官員,該官職主要從事台灣府境內之教育行政部分,該兩職品等雖不高,但是地位崇高。也因為是從事教育方面,因此該官職通常為閩籍,語言可與台灣人互作溝通,事實上、教學上也以閩語為主,官話為輔。

3.日治時期:1895年乙未戰爭後,台灣日治時期正式開始。1895年7月14日台灣總督府第一任學務部長伊澤修二,執掌台灣教育事務。他在設置台灣公學校意見一文中,建議台灣總督府於台灣實施當時日本尚未實施的兒童義務教育。1895年台灣總督府於台北市芝山岩設置第一所西式教育場所,也是台灣第一所小學(今台北市士林國小)。隨後雖發生六氏先生事件,台灣總督府仍於1896年設置國語傳習所,設置更多義務小學。之後,1898年國語傳習所於並升格至公學校,1941年再改為國民學校。1943年,全台灣小學共1099所,小學生932525人。台灣人民的義務教育普及率為71%,全亞洲只低於日本,已達先進國家之列。

日治時期的初等教育除了公學校、小學校、國民學校等制度外,還有專門為台灣原住民設置的蕃童教育所與蕃人公學校。中等教育方面,為普及教育需要的大量師資,日人採公費制的師範學校制度。重要的有台北師範學校與台南師範學校等。除師範教育外,經濟考量的職業學校也是日治時期中等教育重點。包含農工商漁都廣設職業學校。

中等以上教育,日治時期極為普遍,如北一中、北一女、北二女、北三女、嘉義中學校、南一中、南二中、台中中學校、雄中、雄女、宜中、竹中、竹女等。等同現今高中的學校則有全台唯一的一家---台灣總督府台北高等學校,現改名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至於等同大學的高等教育,有1928年設立的台北帝國大學。此外,日治時期,台灣人留學日本風氣相當盛行,1945年統計,曾留過學的台人,共計20萬之譜。

此外,雖然日本在台灣執行義務教育,後期甚至施行皇民化運動,傳統的私塾仍偷偷存在,當時很多漢人父母也讓小孩仍趁著課餘時間到私塾,跟著漢文老師學習四書五經、作詩寫文,要他們不能忘本。

200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白川英樹曾於3~4歲時定居台灣。兩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候選人久保亮五、小田稔畢業於臺灣總督府臺北高等學校(現址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日治時期教育政策列表
1896年3月31日發布《臺灣總督府直轄諸學校官制》
1896年6月22日發布《臺灣總督府國語傳習所規則》
1896年9月25日發布《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規則》,國語學校語學部教授國語及土語
1898年7月發布《臺灣公學校令》
1899年3月31日發布《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官制》
1899年4月13日發布《臺灣總督府師範學校規則》,規定學校的組織。
1919年發布《臺灣教育令》。
《日台共學制度》
.
(以上部分內容摘自:1.徐南號《臺灣教育史》。2.維基百科。3.《清代臺灣書院之研究》許世穎,民國 84 學年,台北市立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葉丙成(台大教授)每年這個時候,總是一堆新聞談哪個學校滿級分多少人多少人,還有這些滿級分學生想念什麼科系。而每年我對這種新聞,總是興趣缺缺。學校滿級分人數多就算是好學校嗎?滿級分人數多就代表這學校教育成功嗎?每個孩子真心想念的志願都同等珍貴。這些滿級分學生想念什麼科系又有什麼好特別去報導的?
大張旗鼓地報導滿級分的消息,這個社會彷彿考得好能進好大學就是很棒的成就。當這些孩子進大學後若有偏差的行為,大家再罵都是大學的錯,沒好好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在這種成績至上的社會風氣下長大,懂不懂做人的道理,豈是進大學後老師教就有用的?可不可以拜託大家,以後不要再做這種新聞呢?
........
少子化教育:這是國安問題,不是一些分數而已(政大教育系鄭同僚教授)今年高中學測成績公佈了,媒體又是一面倒報導少數滿級分的故事。我擔心的,是大量考不好而難過的孩子,他們怎麼過接下來的人生。台灣每年的出生人口,從1957年的41萬,降到2014年的19.9萬。我們的新生人口已經減半,但我們升學體制培養與選擇人才的方式幾十年來基本上沒有改變。我們的考試教育,幾乎都只為前面最多百分十的學生在服務。
以前我們人多,即便在教育過程中,忽略很多孩子的需要,還是能篩出一定數量的人才,來承擔社會主要進步的力量。現在人少,若繼續用一樣的老方法,台灣的未來真是堪慮。我們需要嶄新的思維與體制,讓每一個孩子都在成長過程中被關懷,真正人盡其才。
否則,別說社會進步了,光這些減半的年輕人口要養活未來大量老化的人口,就會淒慘落魄了。這是國安問題,不是一些分數而已
.........
人必須以傾聽和同理的感受(也就是需要熟悉別人的幽密世界),才能進入別人的生活,了解別人的意義和經驗。
.
.~ 摘自:歐文.亞隆《存在心理治療-下冊》507 頁,張老師文化。
.......
女學生:太驚人了!我媽說她認識你,還說你年輕時「愛」過她!
.
許世穎:我沒有「愛」過她,我只是「迷戀」過她。
年輕時,我還不懂什麼是愛(OS:其實現在也還不大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