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02-04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馬斯洛:匱乏之愛與存有之愛

心理學家馬斯洛:匱乏之愛與存有之愛(臨床心理師:洪仲清)她轉述同事的說法:「怎麼沒有人告訴過我?」她說,她同事很愛跟她聊愛情,反正常覺得男友不夠愛她。可是,她發現這位同事超喜歡遷怒,反正心情不好,任性一下,就是要男友哄她開心。男友偶爾沒有達成「任務」,同事就會指責男友的不是,數落男友的缺點,所謂「不夠愛她」的感覺就會出現。她說,同事長得很漂亮,在公司也不少男同事有好感。可是,她們算是比較有話聊的,她也知道,這位同事只能談談八卦,同享福可以,別期待能共患難。
.她連告訴她,自己的情緒要自己負責,同事就又要怪到別人身上。當然,我們這個社會的情緒教育,實在很薄弱,同事真的沒聽過這個講法,也有可能。不過,我跟家長談兒童情緒管理,也都希望家長從現在開始跟孩子們互動的時候,能重視這個概念。大人的情緒別轉嫁到孩子身上,孩子的情緒則鼓勵他們自己找方法處理。用比較通俗的講法,是自己製造的情緒垃圾,要自己學會收拾。可是,我們不能期待,我們遇到的人,都已經建設好處理自己情緒的能力。我想借用心理學家Abraham Maslow的概念,來談談相關的兩種愛戀關係。
.第一種愛戀關係,是屬於「匱乏之愛」(Deficiency Love,又稱為D-Love),主要是想藉由對方,來滿足自己。自己缺乏的,想要從對方身上得到,像是以這位同事的例子來說,就是情緒管理能力。很多時候,即使不喜歡對方,也暫時停留在這樣的關係裡面。因為怕寂寞,希望有人對自己好,或者更勢利一點的講法就是,暫時還找不到更好的人。這樣的人,比較自我中心,沒同理心,喜歡操控對方。根據自己的需求,去評斷他所面對的世界。
.第二種愛戀關係,是屬於「存有之愛」(Being Love,又稱為B-Love),主要是希望建立一種互信互賴的關係,來圓滿彼此。一個人要夠成熟,才有辦法成長到進入這樣的關係。因為雙方皆有能力給予,而不是匱乏。要有能力因為付出而喜樂,可以依賴,也可以照顧。而不是稱斤論兩地計算著他愛我多?還是我愛他多?.
成長雖有喜悅,但也會有痛苦。然而這份痛苦,能被視為個人的功課,而非通通推到對方身上。這位同事還有成長的空間,她的美貌會讓她有多一點的成長機會,但也可能讓她迷失了自我。祝福她能進入互信互賴的關係,因此而得到的安詳與恬靜,綿長而悠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