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家)教育五大原則和方法:1.“無為自化”的原則 :“無為”言教的方面;“自化”言學的方面.老子根據“自然人性論”的總原則,在教育方面強調充分發揮學生積極主動性的重要性。在教的方面,他要求教師做到“善言無暇滴,善行無轍跡。”就是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應該處於絕對權威的地位,要施不言之教,適時而言,適時而行,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而學生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發揮想象力去觀察,去體驗,去分析,按著自己的本性去充分發揮,達到淳樸、敦厚卻又能洞察自然、社會運行規律的境界。
2.不言之教,身教重於言教:老子提出的“不言之教”是要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和效果。“不言之教”的“不言”並不是什麽都不說,而是少說,多做,身教示範。“不言之教”真正強調的是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以此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教師在教學中不可一味說教,而應該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挖掘學生潛在的積極因素,善於發現學生的長處;強調順勢而為,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言”: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自然狀態中主動地、自覺地學習。
3.“謀於未發”的預防性原則:老子認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伴,其微易散。”即是說事物在安穩時容易把持,變故無跡象時容易圖謀,脆弱時容易消散,微細時容易散失。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把握學生的發展方向,在學生形成不良行為前就糾正,杜絕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養成。教師要時刻保持警覺,在教學過程中要“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4.“圖難於易”,循序漸進:老子說:“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他認為“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很明顯,老子意識到了人對知識系統的認知過程是一個由不知到知之甚少,由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教學中,老子要求教師和學生都要有“難易”的觀念,遵循“圖難於易,為大於細”的原則。學生應該紮紮實實打好基礎,經過點滴積累,匯涓成海,最後取得很大的成績,切不可希圖一跳而就。他告誡人們“跤者不立,跨者不行”。誇誇其談好高鶩遠本身就是違背“道”的,註定不會取得成功。
5.因材施教思想 《老子》二十九章說:“物或行或隨,或峋或吹,或強或贏,或載或果.”就是說事物的本性各不相同,有前行,有跟隨,有煦暖,有吹寒,有剛強,有贏弱,有安定,有危險。老子認為人的性格也是符合這個規律的,人的本性各不相同,“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根據不同特點的人制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目標,不可千篇一律,要做到“高者仰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摘自張金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