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6-11-16

國子監 6 大重點】國子寺、太學、國子學

那些傷害過你的人,沒什麼值得感謝的,能扛過去是你當初了不起,扛不過去你現在只會更卑微。(轉貼)要感激的只是你自己,還有一直陪在你身邊的人,多謝自己當初熬了過去,多謝身邊的人一直支持你愛著你。
★ 教師甄試 106 命題焦點【國子監 6 大重點】獨家剖析:作為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在先秦以前,周代稱辟雍,虞舜時稱上庠,五帝時稱成均,漢以後稱太學。隋朝初期,設立國子寺,不久改稱國子監,並同時賦予主管全國教育行政職能。而在以前,太常兼有管理全國教育事務職能。隋、唐等朝國子監內往往又設太學、國子學等。
1.★ 國子監是中國隋代以後、朝鮮半島高麗王朝、越南的中央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之最高學府;同時作為當時國家教育的主管機構,隸屬禮部。國子監具有一定程度的監國功能,可以彈劾官員和國政,儘管這功能自宋朝以後已不甚明顯,而國子監自創建以來最明顯的三個功能則是:協助國家舉行科舉考核;負責對國家最優秀學子的教育工作;規管士子的德行、操守。
2.★ 國子監簡稱國學。古代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源於國子學,西晉武帝咸寧4年(西元278年)始設,為與太學並立的另一大學。北齊改稱國子寺。隋文帝時,以國子寺轄國子、太學、四門學、書學、算學。隋楊帝大業3年(西元607年)改國子寺稱國子監,始為教育管理機構。唐武德初曰國子學,隸太常寺。貞觀2年(西元628年)復稱國子監,轄國子、太學、廣文館、四門、律、書、算七學。宋代凡學皆隸國子監。元代設國子監和蒙古國子監,分轄國子學與蒙古國子學。
3.★ 明、清國子監兼具最高學府和教育管理機構的性質。明代國子監分南北二監,一在南京,建於洪武15年(1382),稱南京國子監;一在北京,建於永樂元年(1403),稱北京國子監。清代國子監於順治元年(1644)設在北京,沿襲明制,置率性、修道、誠心、正義、崇志、廣業六堂。光緒32年(1906)設學部,國子監遂廢。今北京內城東北安定門有國子監遺址,建於元至元24年(1287),內有彝倫堂、辟雍亭;東西兩廂為率性、誠心等六堂,陳列〔十三經〕石碑198座,六堂北首為繩愆廳、博士廳及敬一亭。今為北京首都圖書館所在地。
4.★ 招收留學生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日本政府遣子弟入監,增建國子監號舍。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秋,琉球中山王遣其子日孜每及陪臣之子等至京,入國子監讀書,「琉球於諸夷為最篤,國家待之亦為最優。」
國子監進入清朝時代後,亦招收朝鮮、俄羅斯、中山王國、日本等國派遣人員來華,故設有號舍,專供留學生居住。
清代特設琉球學館,作為琉球學生讀書居所
5.★ 北京國子監辟雍殿:中國隋以後各朝都在京師長安、洛陽、開封、南京等設國子監。宋時,只招收七品以上的官員子弟為學生,在建太學前為國家最高學府。明初於京師應天府設國子學,後改為國子監。永樂後在北京增設北京國子監,在國子監讀書的學生統稱為貢生或監生,明朝景泰時生員納粟納馬入監,稱之例貢,監生水平開始良莠不齊。
6.★ 清末光緒三十年(1904年),設立學部(民國以後改為教育部),廢除科舉制度,改辦新式學堂,國子監撤銷。祭酒只負責孔廟祭祀等事務。國子監雖撤銷,但有觀點認為清末建立的京師大學堂(中華民國初年改名北京大學)繼承了國子監學統。民國成立的國立中央大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改名國立南京大學)則以南京國子監為前身,南京國子監舊址即爲國立中央大學四牌樓舊址(院系調整後成爲南京工學院即今東南大學校址)。以上部分內容為轉貼
....
【心痛時,身體也會痛,而找到歸屬感,可以不心痛!】
一九九五年時,任教於凱斯西儲大學羅伊.鮑麥斯特(Roy Baumeister)與維克森林大學馬克.利瑞(Mark Leary)兩位心理學家,發表的重要研究報告,以「歸屬」為主題。之後,「歸屬」開始有別於以往只是研究友情或社會支持底下的旁支,而自成一門獨立的研究領域。
鮑麥斯特與利瑞的研究相當重要,因為每個世代都需要有屬於他們自己關於「歸屬」的清楚論述。這兩位心理學家把缺乏歸屬感,提升至與飢餓、口渴這些基本需求的匱乏相提並論。他們主張,如果我們沒有足夠的歸屬感,就會開始發生壞事。例如,憂鬱與焦慮的情緒升高,排山倒海的壓力席捲而來,我們的健康開始走下坡,喪失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我們也會成為飽受嫉妒與敵意攻擊的目標,甚至還有早死的風險。由於心痛與身痛在大腦的區域是重疊的,因此我們在面對無法定義的未知事物時,身體就會開始感到不舒服。
這份研究報告可說是該領域的里程碑,其他研究「溝通」與「連結」這兩者關連性的學者,至今也依然常引用其中的內容。不過,鮑麥斯特與利瑞解釋的方式不太對,他們將歸屬形容為「由經常互動加上持續關心」所造成的結果。他們似乎認定讀者已經知道歸屬是什麼。大部分人的確了解,但對未來還要再進一步進行的研究來說,「光是知道」這樣的理論基礎是不夠穩固的。
後來,是密西根大學培育出來的教授邦妮.哈格提(Bonnie Hagerty)提出更可行的定義,她對歸屬感有益健康的功效也很感興趣。她以學生、醫院的病患和天主教修女為對象(雖然不知她為什麼要找修女),針對他們對於自身的能見度、包容度與接納度的感受,進行問卷調查,之後她提出以下的定義,稱之為「哈格提定律」:歸屬感=在團體中備受歡迎、被需要或被接納的感受+能適應或融入該團體的感受。在哈格提的定義中上述兩項要素都必須兼備。如果你與團體格格不入,或者你如魚得水卻感覺自己不受歡迎,那麼,歸屬感依然遙不可及。
錢可以買到歸屬感嗎?可以,也不可以!
一段找尋連結、歸屬與認同感的旅程,
一場在疏離、淡漠世界裡的真實探險。
引領你重啟與他人建立連結的能力!
摘自《找到不再孤單的自己:尋找認同、建立歸屬感的快樂生活提案》
......
H 老師:許老師早☀~對於3字頭女人的自在感,您覺得如何?
殘酷導師:愚師覺得,不管幾字頭的女人,自在生活最重要!
H 老師:我覺得 3 字頭,讓我感覺到的是更多的自在與自信。
教師群:那 3 字頭男生呢!院長怎麼都沒提?
許世穎:男生已經夠自在了,不然還要怎麼樣!難道也要用「好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