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7-08-14

食農教育 3 種系統,國中小不是技職培訓

教甄最新考情 2017(口試)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系張瑋琦教授【3 種系統「食農教育」不是技職培訓】農業、教育、地方三者自辦,食農教育未統一:長年在國內倡導飲食文化的倡導飲食文化的新竹教育大學環境與文化資源系副教授張瑋琦說,除去因校長、教師、家長或地方人士感知到食農教育的重要,而自發性推動的個案以外,現如今國內推動食農教育的系統可概分成3種,首要大宗來自農業部門。
張瑋琦說,通常所謂農業相關人員常為農委會農糧署、四健會、地方農會等單位,有時還包括社區組織、地方農友農場,他們透過「農夫老師」進而走入學校、從事食農教育,像台南後壁菁寮國小便是透過無米樂社區共同推動。
第二種則是由教育部發動,通常會結合縮短城鄉落差、偏鄉小校困境的特色課程辦理,即所謂的「翻轉教育」。不過張瑋琦說,目前這套系統不夠穩定,主要是教育部仍無決心要推動食農教育。最後一套系統則是地方縣市政府自辦,然而各縣市政府資源不一,手段也不同,因此很難一概而論。像宜蘭、台南都透過地方自治權限立法、推動,而新北則提供許多各項計畫推廣校園農場、魚菜共生、烹調活動等,台北則透過產業發展局、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編寫教材執行。
張瑋琦:食農教育不是「技職培訓」
由於系統不同、專業不同,導致當前國內食農教育的「教學內容」有根本差異。張瑋琦說,通常以農業為主的系統較容易偏向技術教育,將食農教育的終極目的視為技職培訓,要培育出專業的廚師和農夫。
她說明,食農教育從認識食物開始,進而開展出對飲食節氣、文化、農耕和生命的了解。這些內容其實都是教學領域所指的「情意教育」,透過教學讓孩子了解人我關係、價值態度、情緒感覺等,因此「我很難說食農教育一定會帶來那些效果、只能有哪些效果,但它是情意教育的一種工具。」
舉例來說,日本的食農教育從一到六年級便安排不同的作物種植,「一年級種地瓜是因為地瓜甜、好吃,來吸引孩子踏入這個領域。到了二年級,便選定孩童最常挑除的青蔥,藉此引導孩子改變偏食行為,依此再逐步拓展到大豆、馬鈴薯、稻米等生活中常見、卻不甚了解的食物。」
因此國中小食農教育的重點,並不是培養農夫、廚師,「技職訓練應該留給高職體系。」但是,「實作才能帶給孩子體驗,尤其烹調是鍵接食、農的重要過程,也形塑飲食品味文化,但通常在小學階段被忽略,因此很適合在七年級以上(國中)補齊」~以上部分內容摘自上下游記者 潘子祁(許世穎【教甄口試】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