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01-31

部訂古文 30 篇課文:不見了?教甄口試 108 閱讀素養檢驗指標108 年學測國文題目爭議

【部訂古文30篇課文:不見了?】教甄口試 108 最新話題【閱讀素養檢驗指標108 年學測國文題目爭議】以下摘自(廖文綺/國文老師、作家)108年學測國文題目爭議較去年稍多,大眾焦點主要集中在大考中心截選作家張曉風、馬世芳的文章入題,所截選內容是否有扭曲作者原意。但就筆者來看,這份考題另有其他可以改善的空間。對比107年度廣受好評的考題,該年度出題的項目平均,兼顧課內重點及課外素養,包含詞語、文法、形音義、國學常識、詩詞情境判斷等,可說是在以閱讀題組為命題主軸的情況下,其他題型也約取一二。
不過今年的題型卻較為單調。除了單選第1題字音題、第2題課外改錯、第3題古文排序,第13、14、16題課文題,以及多選35題課內字義題、36題課外成語題、37題課內語法判斷題、42題白話課文修辭題(有些白話課文,如《我的書齋》、《夏之絕句》只少數版本收錄,對未使用該版本的學生來說,與課外題無異)。以上課內相關的題目佔了14分,課外文法基礎題佔8分,其他全是閱讀理解題。對比去年學測,課文相關分數佔30分,課外閱讀理解佔分約50分,今年的閱讀理解題型可謂大幅提升不少。
這樣的出題方向或許有好有壞,但,假設國文學測從此確定為素養題,5大冊課內相關題目所佔極少,就連經史子集等國學常識,以及書信、對聯、題辭等語文常識,都已被出題者邊緣化,或不出題,或意思意思出個一兩題,那麼是否學生在校所接觸的國文課,應該直接以閱讀素養為主?
矛盾的點在於:學校的國文課,走的內容依然是所謂的部訂古文30篇課文文意、作者生平及成就、經史子集等各項國學等內容,學校的段考題往往也集中於考驗學生對於課本內容的熟悉度,比如相關形音義及題解註釋。若肯下工夫背誦細讀,至少還能夠拿到一定的基本分數。
但這份考卷的課內題佔比卻偏少,就算是閱讀題為主,許多考題文章也不一定跟文學相涉,反而是科普、評論、遊記、新聞等信手拈來。國文科的定義被延伸也被壓縮,延伸為上達天文下至地理,但凡文本所涵蓋的訊息範圍,無一不是國文;被壓縮的點也在於此,只要是文字訊息,即是國文科的範疇,自然是多了廣度,少了文學性的深度。
學生孜孜苦讀這5大冊的內容,所能掌握的學測分數相對稀微,卻又不敢不去爭取這極低的投報率。因為國文科的分數組距約略5分,而從高標到前標、前標到均標,各自也就5分左右的差距。以致這課內的分數雖少,還是得準備,又佔去了極多的學習時間。學生得鉅細靡遺的反覆複習,直到考試當下,可是考卷出題卻可能出或不出,或是比例極少,根本無法預測把握。
像這樣由課外閱讀佔去8成分數的考卷,就算有學生上課不認真聽課,但只要自小打下良好的閱讀素養基礎,成長的過程持續培養,一樣能輕取高分;反之若學生閱讀素養雖不及養成,僅是肯用心聽課,努力苦讀,對這份題目依然頗費躊躇。
因此,筆者認為,試題多少也應該跟課文的核心有呼應性,如107年度學測的手牌題型,既考驗學生的分析能力,同時也含括鴻門宴一文的人物特色,可謂極好。
閱讀素養雖然是國民素質重要的檢驗指標之一,但畢竟需要長時間累積,有些學生若在國小國中沒能培養起良好的閱讀習慣,至高中時再努力,也有其極限。而既然學生還願意認真吸收課文菁華,大考中心也應該兼顧到這份苦心,不致讓課文幾乎淪為白讀,否則就是教學現場應該跟進考題,以培養學生的閱讀力為教學目的,否則學生難以適從,無形中也將消磨對國文的熱情。2019.1.蘋果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