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1-09-09

教甄口試/試教【三大創新教學法/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新北禁內用/雙北預防性停課/線上教學

 新北禁內用、雙北預防性停課 #線上教學

「成功的策略:其實都不相同;失敗的策略:卻都似曾相似。再多成功實例也不適用於你~無論成功者的策略對他們再怎麼有效,模仿他人的策略就是死路一條!

唯有展現【與眾不同】的個人特色,才是真正的成功之道!」

#賽斯高汀《重點不是創意》遠流2021.9.初版 #教甄國考新書

..........................

#教育新興議題 教甄口試、試教【三大創新教學法,給孩子帶得走的能力】近年台灣教學現場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讓學生學到新能力,基層教師們,紛紛發動新教學方法。 包含:翻轉教室、MAPS、學思達、數學咖啡館、PBL教學和差異化教學⋯等教學法興起,堪稱百花齊放。

.
但它們卻享有共同目標:以學生為中心、教導帶著走的能力,而且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 一場由下而上的教育革命正在全台蔓延,不少人將這波浪潮統稱為「翻轉教育」。
.
隨著教師社群和公開觀課等模式興起,加上一群熱血老師全台四處傳唱,共同促成這波創新教學浪潮,吸引不少海外人士到台灣取經,甚至有人認為,台灣有潛力發展「教育觀光」。 #共備觀議課迷思
.
目前眾多新教學方法中,以翻轉教室、MAPS、學思達三套教學法的討論度最高,也最受外界矚目。到底它們跟傳統教法有何不同?
.
1.翻轉教室:源起教學順序改變,從教導變引導。翻轉教室(Flipped Classroom)的概念起源於2007年。
一開始是美國科羅拉多州洛磯山林地公園高中的化學老師,為解決學生缺課情況,錄製教學影片給學生回家看,之後學生在課堂上寫作業,結果成績大幅改善。
因此,翻轉的意思,就是將課堂的「知識講授」和學生的「回家作業」順序調換。
學生在看影片的時候,能夠掌握教材內容和學習步調,在課堂上則透過實作學習,而老師的角色,也從教導者轉為引導者。
在台灣,台大電機系副教授葉丙成堪稱是這波翻轉教室教學法的推手。
2013年,他開始在機率課上實行,成效極佳,之後他全台演講,傳遞翻轉教室的價值。
葉丙成點明,翻轉教室並非僅是教學順序的改變,深層的涵義是藉由有效教學和引導,讓每位學生能保有個人化的學習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此教學法也成為偏鄉教育的改變契機。2012年,台東桃源國小校長鄭漢文在當地組織翻轉教室團隊,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機被點燃。
近年,隨著均一教育平台的建置,免費提供國小到大學、超過7600支教學影片,更讓此教學法受到廣大推崇。
課前〉
先看教學片,強化學習動力
翻轉教室教學法的最大變革即是要求學生在家看教學影片。
老師可自行錄製或是使用國內的均一教育平台等網站,通常一支影片約15~20分鐘,為何原本一堂50分鐘的課會縮短?原來,在傳統課堂上,老師總是花太多時間管秩序或是重複講觀念,耗費不必要時間。
不過老師應該如何讓學生回家真的觀看影片?葉丙成建議,剛開始的前兩週,老師可以在教室內播放影片,先讓學生習慣從影片中獲得知識,之後再建立班級網路社群,要求學生回報觀看影片的進度,「這是經由同儕之間的壓力,達成以夷制夷的效果。」
課中〉
透過測驗討論,補充不足
經由課前的影片教學,課堂上便能經由測驗、寫學習單或作業等方式,了解學習狀況,進行即時補救。例如在葉丙成的機率課上,學生分組寫練習題,這時他「周遊列桌」,仔細觀察學生,「最大好處是了解學生如何理解,哪個環節卡關。」
宜蘭礁溪國中的公民老師詹青蓉,去年使用翻轉教室教學,她在每堂課的第一節,會以測驗或抽問方式,檢視觀念是否正確,再實行其他教學活動。像在「世界公民」單元,她即提出「什麼原因造成貧窮?」「為何是這個原因造成貧窮」等,也要求學生提出解決貧窮的方案。「我不想要讓學生對知識無感,」詹青蓉認為,唯有連結生活,課本知識才有意義。
上課當天,學生三個人分組而坐,有人拿白板寫下答案,有人低頭滑平板查資料,最後輪流上台報告:「貧窮是心靈和金錢上的缺乏,我們應購買具有公平交易商標的農產品,」「貧窮是生活物資不足,我們可以做的是開源節流並持續關注全球貧困問題。」
在另一堂課,詹青蓉為了加深學生對國際組織名稱、功能和標章的認識,讓學生自製桌遊。這時平時學科表現弱的小會(化名),因擁有美術天分,有了展現的舞台。詹青蓉說,好的教學方法建立學生的學習動機,也讓課堂裡有了互助學習的機會,「扶弱這一塊,讓我相當驚喜!」
課後〉
建立班級社群,促進交流
翻轉教室強調作業在學校完成,不過不代表下課後學習就停止。由於先前已建立班級網路社群,便是絕佳的交流天地。台中光榮國中生物老師鍾昌宏說,許多學生在課後仍然欲罷不能,在學習平台上討論熱烈,他依情況上去回答,或是將題目拿到課堂上討論,「學習的時間不再被鐘聲給局限,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學習。」
2.MAPS教學法
源起步驟嚴謹,最具系統化的方法
MAPS教學法由南投爽文國中國文老師王政忠設計,身為POWER教師、SUPER教師和師鐸獎三冠王得主的他,挽救偏鄉的學力低落不遺餘力。
他領悟到,對於低能力且低動機的學生而言,只有先學會如何學習,課堂外的自學才會發生,於是他耗費四年研發MAPS教學法,目標是在國文課上學會「如何學習」。實施下來成績斐然,2014年國中會考,在偏鄉學校中,國文拿A的比例竟高於全國平均。
MAPS有四大特色。Mind Mapping(心智繪圖),是指運用圖像讓學生解構文本。Asking Question(深度提問)是以脈絡問題幫助學生釐清學習方向。至於Presentation(上台報告)則讓學生驗證自學程度,課堂上皆由小組合作學習完成,亦即Scaffolding Instruction(鷹架補救)的意義。
此教學法不僅訂定嚴謹步驟,也有P1到P4階段的進程,堪稱是台灣目前最具系統化的教學方法。近些年已有千名老師進到班上觀課,王政忠也在全台舉辦百場工作坊,到新加坡、印尼等地演講,MAPS社群已累積3000位老師。
課前〉
形音義「貼貼」,課本變豐富
過往國文老師耗費許多精力在注釋和形音義上,王政忠首創形音義「貼貼」,在課前三天發給學生A4紙大小的預習單,並要求學生摺貼到課文中的相對位置。
不僅課前預習變得有趣,學生也在無形中念了課文好幾次。翻開學生的國文課本一看,裡面貼滿了被折成小方塊的講義,宛如一本豐富的參考書。
課中〉
小組共讀,引導提問並發表
MAPS的課程步驟嚴謹,首先經由前測,了解學生在形音測驗上的表現,再透過暖身題、基礎題的提問,協助學生理解文章,學生之後將這些提問答案繪製成心智圖,最後是上台發表、小組互評。
特別的是,MAPS的小組編排,採異質性分組。依照閱讀理解能力和上課表現分類,組內成員有A、B、C、D咖四種角色,若A咖答對問題,紅利點數是一倍,D咖則有四倍,因此A、B咖若教會C、D咖,才能為小組帶來更多利益。
王政忠表示,根據研究,教會別人能達到90%的學習成效,教導別人的同時,也幫助自己學得更好,這就是同儕鷹架的功能。
來到王政忠的班上,在小組繪製的過程,每個人拿著畫筆在紙上揮灑,不時發現有學生成為主導角色,帶領他人討論,意見不同時,大家仔細聆聽並統整共識。讓人驚訝的是,每個人的學習動機相當強,連下課也在討論內容,遇到掃地時間也一下子衝進教室畫圖。無形中,安靜專注、靠著自學繪製心智圖的A咖,成為其他學生的學習目標。
當學生依照小組上台報告時,便是一次次複習文本的機會。這天,一名學習程度較低的學生,站在台上落落大方,清楚說明文章的結構和脈絡,讓王政忠相當驚喜,他轉頭對一名A咖說:「哇!妳的組員有這麼大的進步!」她回答:「不是我的功勞,這是他靠自己的力量學會的!」
王政忠的課堂裡總是充滿歡笑,這不僅帶起學習熱情,也讓每個人朝自己的目標邁進。他說,經過三個月的MAPS教學法後,班級經營會進入正向而積極的氛圍,「小組的合作學習會呈現既積極又合作的模式,這是組間競爭、組內合作!」
新北市瑞芳區的吉慶國小,1/2學生來自弱勢家庭。老師周海成說,經由一年的實驗,讓小三學生使用MAPS,成功帶起弱勢學生的學習。小竹(化名)以往上課時總打瞌睡、注意力不足,考試也不及格。但在畫心智圖時,她努力地一筆一畫繪製,即便有時遇到困難停頓,需要引導,不過已能理解課文。上次國文考試,更破天荒地拿到所有基本分,讓老師相當欣慰。
MAPS的設計初衷即是強調透過理解課文來提升全方位能力。對此彰化溪陽國中國文老師賴靜慧感同身受,經由一年多的MAPS教學,學生在學校事務上的表現明顯突出,成為社團領導人。也有學生獨力完成小論文研究,獲得彰化縣國中小學的佳作成績。
課後〉
後測驗收,確保學習成果
每一課上完後有後測,確保學習成果。之後的自學作業是將小組共學完成的心智圖重新寫上,加入後測題目,成為一篇篇的「文青筆記本」。
3.學思達教學法
源起自學、思考、表達 多重啟發
學思達,是自學、思考和表達三個概念的縮寫,由台北市立中山女高國文老師張輝誠打造。
幾年前,已擁有17年教學經驗的張輝誠,在了解北京四中的完全開放教室、日本佐藤學的學習共同體、觀察大陸綜藝節目《中國好聲音》的評審制度,以及在課堂讓學生試著當評審後,受到多重啟發,整天想著,如何讓學生成為教室中的主角,終於提出學思達。
2013年起,他更大膽嘗試,開放教室,隨時歡迎「所有人(同事、家長、外校老師、師培生)」走進他的教室觀課。帶動目前全台灣至少有45間開放教室,範圍從國小、國中到高中職,涵蓋各學科。
課前〉
老師備課,設計客製化講義
學思達強調讓學生不再埋頭於低層次的認知,轉而追求層次較高的理解、思考,最終完整表達。
在上課前,教師備課第一步,就是設計客製化、以問題為主軸的講義。張輝誠提供極大的補充資料量,連軼事、笑話都被他編進講義裡,他常稱自己編制的講義是「學思達報紙」。
為了讓學生專注於文本,他設計講義的重點,就是問題導向,將資料裁切成小段,所有文本剪裁成小單元,再搭配問題,方便學生在短時間內可以掌握重點。編製講義的功力正是成功關鍵。每個問題的設計,都有一份相對應的資料,讓學生試著找答案。此外,講義的難度要循序漸進,以利學生由易而難、由淺到深,學習的層次提高到理解、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有別於傳統考試多是選擇題,張輝誠的講義一律拋出問答題,以杜絕選擇題形式的缺點:錯誤理解、訊息破碎、學生學習動力傾向功利。
課中〉
學生很忙,不停切換學習樣貌
在學思達的現場,最常見的課堂風景就是「學生很忙」。張輝誠開放教室以來,從來不彩排,課間不停切換的學習樣貌,就是真實的教學現場。包括五大步驟:學生自學、思考問題、討論、表達、老師補充。
具體來說,學生從個人低頭研讀、與小組成員討論、上台報告、回答教師追問的問題、甚至接受其他組的質疑和挑戰,不再是被動接收訊息,而是不間斷地「運動」。
而這些流程的設定,都是為了提供學生正面、溫暖的學習環境。例如透過分組、組間互評的機制,組間自然產生競爭。此舉強化組間競爭意識,有效訓練小組成員的合作力,訓練個人上台的膽識、表達力。
不少老師採用學思達後,會進一步設計表達的機制,讓孩子「不怕講錯會被笑」「講得再爛都有分」。
光是分組和計分方式就有不同創意。例如有教師自創「大聯盟選秀法」,依學生程度,各組有經理、教練、首席球員、自由球員,有效創造「強帶弱」的學習氛圍。另有教師發明「海螺計分法」,各有組徽,透過競爭積分,有效帶動學生搶答。
全台第一位實施「美術學思達」開放教室的中和國中美術老師孫菊君觀察,以往學生不重術科、上課姍姍來遲;自從實施學思達,幾乎全班都在課前坐定。
她認為,關鍵就是「不停切換上課樣貌」,加上組間競賽機制的設計,帶來學習樂趣。例如,以往學習意願低落的學生,竟然開始提筆作畫,還能細數日本當代藝術家草間彌生作品、生平,甚至模仿畫風。
課前的教材準備,搭配課中的引導,也是刺激學習意願的關鍵。例如,常有國文科老師感嘆,每當教到唐代魏徵所撰〈諫太宗十思疏〉,就有學生昏昏欲睡。張輝誠把講義設計成問答題:「魏徵向唐太宗提出的十個建議之中,你覺得哪些領導人的特質最重要?哪些特質是你最欠缺的?」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學生作答之前,必須將十個建議全部看完。先理解這十大建言,再訓練歸類能力,最後上台表達創意,還要回答張輝誠在台下不停拋出來的問題,如同一場腦力激盪。
「想睡著都很難!」張輝誠觀察,問答題帶來找答案的樂趣,有助激發高昂的學習動機。
課後〉
批閱、輔導,檢核思考深度
學思達強調「所有東西都在課堂上完成」,課後常見的教室風景是學生還不想下課,主動找老師討論,探討的不再是「為何這題要選A」,而是申論、甚至辯論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問答題。
此外,一堂探討家庭關係的課結束後,兩名學生就跑到講台前找張輝誠,其中一人紅了眼眶,滔滔不絕談父母教養模式對於後天性格的影響。
張輝誠建議,課後透過觀看、批閱、輔導學生,皆能再次檢核思考的深度與寫作能力。
教師在課後整理學生上課所說的創意,往往能發現具有深度的答案,有助於日後的課程設計。(以上摘自遠見雜誌。文 / 李雅筑、陳虹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