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自己打算寫一篇《被討厭的勇氣》教育篇,但因平時忙碌始終是紙上談兵,今從臉友貼文中看到溫美玉老師的佳作,自覺無法超越,且容世穎分享如下~
許世穎心理學書院:教甄/心理師【國考1對1顧問】站前地王班
阿德勒說:「如果你不是為了滿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麼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待而活,所以,當別人不能如你所願行動時,你不可以因此動怒,因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的。」說白一些,其實就是,嘴巴長在別人那裡,他要對你有什麼看法,你是無法主宰的,你能做的就是不受他人影響。為什麼這麼自信灑脫?為什麼如此輕盈自在?為什麼能夠放手盡情做自己?深入分析答案其實很簡單:
1. 確定存在的價值:不要把引發自己喜怒哀樂或工作成敗的那把鑰匙,交給你周遭的同事。你每天可以從教學中得到無數樂趣,價值就會應運而生。說得更白一些,把那些人際心思拿來做教學設計,改善教學方法,研讀教學相關書籍…,絕對加速得到學生、家長的信任與喜愛,更重要的是不斷提升專業能力,又能影響或協助其他老師。
2.被討厭的勇氣:是因為想實踐一些理想,而周遭的同事不能理解,或缺乏交流產生誤解,導致彼此無法交心。其實,孤單不恐怖,天寬地闊的滋味妙不可言,真正可怕的是在人群中你卻感覺寂寞,一種想逃脫桎梏的痛苦。始終保持思想的中立與自由,不受他人言論的影響而傾向哪一方,公眾會議時的發言反而受到重視。
3.課題分離&人群分離:人與人之間,不僅要能自在的因緣聚合,也要具備隨時與人群保持距離的心理準備。轉換職場情緒的時候,離境與著境,就能化為最美麗的轉身。
4.破壞的勇氣&感恩他人的包容:最近閱讀河合隼雄《孩子與惡》,他提到:「我們生存的世界已經具有某種秩序,若想在其中創造新的事物,就必須破壞舊的事物。」他同時也提及「自我實現的萌芽,時常是以惡的形態顯現的。」所以,想在教學工作中創造新思維,朝著自我實現的夢想前進,雖然一切都是出於善意,但免不了就會受到注目或是關切,因為你跟別人不一樣,基本上就是破壞團體秩序,輕者讓他人驚訝,重者可能引發他人的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