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08-11

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基本焦慮論/神經質因應理論/新精神分析學派/唯一女性大師

現在越考越偏,阿德勒考爛了!杭爾妮(Karen Horney)說不定明年 109 出籠,尤其她是少數女性大師。《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2019.6.初版
★ 教甄考古題【基本焦慮論、神經質因應】理論:杭爾妮(新精神分析學派「唯一女性」心理治療大師)一方面希望統治一切人,另一方面又希望被一切人愛;一方面順從他人,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人身上;一方面疏遠他人,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他們的愛。正是這種完全不能解決的衝突控制着我們的生活。
【教甄 103 年南臺灣國中策略聯盟】以下何者乃 Karen Horney 的論述? (A)趨力對於人格的影響甚鉅 (B)影響人格發展的因素是文化與社會 (C)採絕對論觀點 (D)強調優勢與機會 (答案 B)【考古題擴充解析】
【對愛的病態需求象徵──無法獨處】這裡,我要提到一個與此相關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無法獨處」。他們之中,有些人會因為孤獨而感到煩躁,另一些人則會因為孤獨而產生恐懼。我並不是在說那些本就百般無聊,只要獨處就覺得索然無味的人;而是說那些本來就聰明、充滿精力的人,他們在非獨處的情況下都能正常的享受生活。例如,我們經常會見到這樣的人:只有當身邊有許多人在場才能夠工作。一旦要他們獨自一人工作、生活,就會感到不舒服、難以忍受。當然,這種需要有人陪伴的願望還包含著其他因素,但是總體上體現著焦慮、體現著對愛的需求,用更準確的詞來說──體現了某種與人接觸的需要。這些人隨時都有孤單無依、四處漂泊的感覺,所以與任何人接觸,都會成為他們的安慰。我們還發現,在實驗中,這種無法獨處的狀態往往會隨著焦慮增長而加劇。有些病人,當他們感覺到自己處在自己設置的保護牆內,就能夠獨處;可是,如果這面牆被精神分析所攻破,焦慮便隨之而起,再也無法忍受孤獨的狀態。但是,在精神分析的過程中,這種暫時性的過度損傷是無法避免的。
【對愛的病態需要可能會集中在某個具體的人身上】對愛的病態需要可能會集中在某個具體的人身上,例如集中在丈夫、妻子、醫生、朋友身上。一旦發生這種情況,那個人的忠誠、關心、友善,甚至他是否在場,就會變得無比重要,但是這種重要性卻具有某種矛盾性質。一方面,精神病患者需要別人的關注和在場陪同、害怕別人討厭自己,別人不在身邊就會覺得冷清;另一方面,當他與這些人在一起時,卻不會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如果精神病患者能夠意識到這個矛盾,一定會對此感到困惑。顯然,希望別人在身邊的願望,並不代表真正的愛,僅僅是需要安全感,透過別人在身邊來滿足安全感(當然,真正的愛與為了獲得安全感而追求的愛可能同時存在,但是這兩種感情不一定相互吻合)。
**************
【當對愛的渴望集中在某些群體上】對愛的渴望也可能集中在某些群體中,大多是有共同興趣和共同利益的人。例如集中在某些政治或宗教團體中,或者集中在某一性別的人身上。如果這種對安全感的需要集中在異性身上,看上去就會顯得很「正常」,同樣,與之相關的人也會自認為這是「正常的」。例如,有種女人,身邊沒有男人時就會嘆息命運,很快就會對某個男人產生感情。但是要不了多久,這種愛情就會中斷,她們再次陷入感嘆以及焦躁不安中,然後再對某個男人產生愛情。永遠都是這樣反覆循環,從不停止。所以,這並不是真正渴望愛情和男女關係,這種關係中充滿了矛盾與衝突。這些女人追求男人時不加以選擇,只希望有個男人在自己身邊就行,並不意味著真正喜歡某個男人。在這種情形下,她們甚至不能得到生理上的滿足。當然實際情況還要更複雜,我只是想強調,焦慮和愛的需求正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男人身上也可以發現這類人。這些人希望所有女人喜歡自己,一旦和其他男人相處就會坐立不安,這種心理傾向帶有強迫性。
把追求愛當作保護自己的手段把追求愛當作保護自己的手段,這種精神病患者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缺乏愛的能力。他們大多數人會錯把自己對他人的需要,視為內心充滿愛的表現,不管是對個人的愛還是對全人類的愛。
【錯把自己對他人的需要,視為內心充滿愛的表現】他們總是堅持不懈的捍衛這種錯覺,因為放棄這個錯覺,意味著正視自己感情上的困境──既對他人懷有基本敵意,又需要得到他人的愛。我們不可能在瞧不起某人、不信任某人,希望破壞他的幸福與獨立下,還渴望得到對方的愛與支持。錯把自己對他人的需要,視為內心充滿愛的表現
前面,我已經委婉的指出沒有能力去愛的根本特徵,但是在此,我想特別再次強調:精神病患者是不考慮對方的人格、個性、願望、需求和發展的。不考慮對方,部分是因為焦慮促使精神病患者緊緊抓住對方不放。
【基本敵意】溺水的人,一旦遇到某個會游泳的人就會緊緊抓住不放。通常,他是不會考慮對方願不願意救他,或者有沒有能力救他的。這種不考慮對方的態度,同時也表現出了對他人的基本敵意。這種基本敵意包含著蔑視與嫉妒,或許會被不顧一切、努力體貼對方,甚至甘願為對方做出犧牲的態度所掩蓋,但是,這些努力與犧牲,往往並不能阻止那些不受歡迎的反應出現。例如,妻子可能主觀上認為自己深深的愛著丈夫,但是每當丈夫埋頭於工作、專心自己的喜好、分身於自己的朋友時,她就會嫉妒反感、抱怨嘮叨、悶悶不樂。又如,一個母親過分操心,相信自己可以為孩子的幸福做任何事情,其實她從不考慮子女需要獨立發展。
【愛的錯覺】把追求愛當作保護自己的手段,這種精神病患者根本意識不到自己缺乏愛的能力。他們大多數人會錯把自己對他人的需要,視為內心充滿愛的表現,不管是對個人的愛還是對全人類的愛。他們總是堅持不懈的捍衛這種錯覺,因為放棄這個錯覺,意味著正視自己感情上的困境──既對他人懷有基本敵意,又需要得到他人的愛。我們不可能在瞧不起某人、不信任某人,希望破壞他的幸福與獨立下,還渴望得到對方的愛與支持。為了同時實現這兩種互不相容的事實,我們必須把敵對態度從意識中驅逐出去。換句話說,這種對愛的錯覺,雖然一方面混淆了真正的愛與對他人的需要,另一方面卻讓追求愛變得可行。
【基本障礙】在滿足自己對愛的渴望時,精神病患者還會遇到另一種基本障礙。儘管他可能獲得了所需要的愛,哪怕是暫時的,但他並不能真的接受這種愛。雖然,我們期望精神病患者就像口渴的人迫不及待的接受水一樣接受他人的愛,而這種情形也確實發生了,但只是暫時的。每一位醫生都知道,儘管尚未進行治療,和藹體貼的對待病人、仔細認真的檢查,也可能讓病人不適的生理、心理症狀消失。當一個人知道自己被人愛著的時候,即使他患有嚴重的情境精神病,也可能完全痊癒。伊麗莎白‧芭蕾特‧白朗寧(Elizabeth Barrett Browning,1806—1861) 就是這種情形的著名例證。即使病人患的是性格精神病,不管這種關心是愛、是興趣,還是來自醫生的關懷,都可以減輕焦慮、改善病人的狀況。
文字取自《我們時代的病態人格》:【愛與焦慮、迷茫與孤獨、害怕競爭與衝突⋯⋯】結合阿德勒與佛洛伊德心理學,跳脫痛苦循環的撫慰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