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24-09-30

山陀兒颱風平安【學校垃圾人10 大特徵】也請小心

 #教師職場霸凌 新學年剛開學,小心辨識【學校垃圾人10 大特徵】不論職位高低,皆有可能是(勿對號入座)

1.成為學校的公害,還覺得別人小題大作,認知有差距。對投訴者 #冷暴力,逼其離職,搞得學校像《1984》地獄。
2.沒道德而不自知,自我感覺良好。咆哮別人,還自以為是全校表率。以為官大(資深)就學問大!
.
3.做錯事死不認錯,平常還教學生誠實。頂多公開霸凌,私下致意(其實是施壓)#受壓迫者的教育學
.
4.只要自己爽,被罵一百遍都不在乎。臭名早已傳遍校內外,官官相護都沒事。#學校行政
.
5.把責任推卸給別人,推給基層、#代課代理.....我就爛!(不覺得自己爛,比較常見)
........
.
6.完全不顧別人的感受,言行如刀傷人。
.
7.個性自私自利、自己好就好,#自戀狂 無誤!
.
8.只會說讓人生氣的幹話,完全沒有 #同理心
.
.
9.自己爛就算了,還要拖別人下水。但在校外卻是聚眾造神的 #網紅名師
.
10.沒半點 #教育專業 能力,卻滿口教育愛、專業術語。其實只會陷害別人,還會聯合學生、家長、其他老師⋯
.
只要遇到其中一種,你就有夠衰小,
但偏偏學校常有人,身兼多種,
另類跨領域、多種專長 OS 還不必修學分
.
#校園霸凌 的對象,不只是學生。

2024-09-29

教甄口試工作人員 6 點觀察與想法

 #教甄口試 作為工作人員,我的觀察與想法(摘自Bushuang 老師)

1.回答問題時不要緊張,要表達出自信。眼光環視每位評審,語速放慢
2.直接回答問題,不用一直說「謝謝評審提問」
3.回答問題遣詞不要像「背書」,要口語化(口試是「對談」而不是「演講」)
4.#自我介紹 真的很重要,因為評審會從自我介紹中發現線索,進行延伸提問。因此:
.
(1)不可說謊,以免回答不出細節問題。
.
(例:有考生說「有請家長來班上,協助進行閱讀教育」,評審追問進行的細節,考生支支吾吾無法回答。)
.........
.
(2)不用刻意自曝其短(例:自我介紹有考生說「我很容易受到同儕影響」,
.
但後續並未說明如何自我修正這個弱點,聽起來就會很突兀。)
.............
.
5.要「針對問題」回答:
.
(例:評審詢問「原則」或「策略」,
考生卻回答「細節作法」;
.
評審詢問「你有甚麼特質,讓你會成為一個好老師」,
.
考生卻回答「我認為一個好老師要__________,
.
被評審當場糾正「請回答你個人的特質,
而不是你認為應該要有的特質」)
..........
.
6.舉實例來佐證自己的敘述,會更有說服力
.......
.
中小幼 #教甄複試
.

2024-09-28

成年孤兒《孩子父母的關係》不會因死亡而消失

 【亞歷山大.李維】那一天終究要來

過去幾年,針對成人變成孤兒後的狀況,我在進行了不少研究與探討後,大致領悟到:無論關係是否和諧、相處情形如何,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都不可能因死亡而消失。父母的角色完全是獨一無二的。
.
無論我們如何看待,父母都是我們生命中最初、最明顯也最確實的持續存在。在注意到其他事物前,我們已先注意到父母了;在認識太陽、月亮或大地等其他生命現象之前,我們早已習慣父母了。
.
不管親子關係如何,也不管親子之間的相處情形是好是壞,父母都給了子女一種永恆的假象,讓我們相信人生是一種可知、可靠、可信賴而且可行的努力。
...............
.
父母並不如我們想像的那樣堅不可摧,我們也會看到他們受人生中各式各樣的危害所苦。我們看著他們夏天受風寒、寒冬患感冒,還有頭痛、喉嚨痛或其他傳染病。他們也會受傷、覺得沮喪,一陣子過後,我們看到他們痊癒。
.
或許他們不會每次都完全康復,可能會四肢無力或留下傷痕,但是大部分時候,我們都看到他們駕馭傷痛、不屈不撓,我們對父母耐受力的信心,每次都會獲得支持的力量。
父母生病,也許會使一個正常的家庭因此分裂,他們或許會不良於行,甚至擔心、害怕。
但是在生活中,我們卻視父母的病痛為一種短暫的現象,換句話說,父母是恆常不變的。
......................
然而,某一天,我們會接到電話、信件或是到醫院,被通知我們的父母因生病或受傷,而不再恢復過來了。
在他們開始衰老之前,我們會看到他們久病或衰弱一陣子,之後,又出乎意料地走得很快。
不管是如何發生的,沒有例外,父親,母親,就是去世了。
.
當他們消失在遙不可及的範圍之外,我們心中那份暴露於父母光環下的安全與天真,也一併隨之消逝了。
.
遊樂場裡的那個壞蛋,這下子就可以抓到我們了。

2024-09-27

成年孤兒《存在心理治療》父母過世邊際經驗

 歐文亞隆在《存在心理治療》一書中指出:父母過世會產生所謂「邊際經驗 boundary experience」。~ 這是一種猛醒、不可逆轉的經驗,將人們從日常模式轉移至一種更真實的模式。在所有可能的邊際經驗之中,與死亡對峙是最有力的。父母過世便是重要的「邊際經驗」之一。以下摘自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 直到父母過世,我們才真正成年。之前有些朋友,在版面上談到喪親的經驗,有朋友甚至多年之後,還不太敢碰觸這個心裡的黑洞。我一直記掛著這件事,剛好最近推薦了一本書《成年孤兒》,裡面有些內容,對朋友們或許有些幫助。
.
「我們以為只要轉過身繼續前行,傷痕自會消失,但是不管走了多遠,終究無法逃避自己。」這寫出了不少朋友面對喪親的心態,讓自己在生活中忙碌,轉移注意力,當作沒這回事。可是,它有時候會來一記回馬槍,提醒我們,失落的存在,我們已經成了孤兒。
.
「當失落成真,唯有正視它、接納它、撫慰它,我們才能超越這份巨大的傷痛,完整拼回人生。」不管父母給了我們什麼,正面的、負面的,我們一直以來,心裡都留了一個位置給他們。當心裡的一個大的空間空下來了,我們要花許多的功夫,去調整我們的內在,釋放悲傷。
.
「那一生最後的再見,是我們陪著自己,真正迎向成年的開始。」
. 對我來說,「轉大人」有兩個時間點,一個是法律上、生理上變成了成年。另一個,則是我們意知道,徹徹底底地清楚,我們已經不是誰的子女,很多事在實務上、情感上,只能依靠自己。

2024-09-26

女性主義心理學《給前夫的一封信》蕭颯.張毅.楊惠姍

 未來主義教育思想家:杜弗勒

「當你在做小事情時你得想著大事情
好讓所有的小事情往對的方向走。」
.
~ 未來主義教育思想家:杜弗勒 Alvin Toffler
著有《第三波》《學習迎接未來》《Wealth 3.0》
........
.
台灣女性主義抬頭(維基百科)蕭颯與導演前夫張毅的婚變過程,是1980年代中期台灣相當具有話題的社會新聞。
1986年,她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發表《給前夫的一封信》。以公開信為體裁的文章裡面,公開指責張毅、女演員楊惠姍,是為台灣女性頭一次公開離婚過程。
在1980年代中期,民風仍保守的台灣社會(一般輿論同情元配蕭颯,交相指責前夫與第三者楊惠姍,迫使兩人退出影壇),注入相當新穎的女性意識,同時也是台灣女性主義抬頭的主要關鍵
.
《給前夫的一封信》是 80 年代世穎念師專時,少數在戒嚴時代單純校園中流傳的社會版緋聞,因為主角就是我們學姐蕭颯。
後來畢業後又有同樣「台北市立師專」學姐梅苓出書《天倫癡夢─朱宗慶的婚姻與事業王國》批評朱宗慶感情不專,外遇連連。
.
咦!為什麼我們的學姐老是遇上這種事(誤),而且都是出書寫文章反擊,可見學姐們文筆都不錯。(當年筆者「台北市立師專」的女同學們,都是考上隔壁「北一女」不去唸的!)
世穎 80 年代念師專時,也曾獲全國大專徵文比賽第三名,第一名是張曼娟,但我沒輸她。不同組別,~ 她是風花雪月的小說組,我是文以載道、教育救國的論文組(笑)

2024-09-25

存在主義治療法重視「人與人之間的真誠連結」適用面臨生命危機者

 Corey 在《諮商與心理治療的理論與實務》 雙葉 2024年 第 5版)一書中,提及:

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法特別適用於:正面臨危機及身處生存轉捩點的人,因此生命教育、

臨終關懷、死亡教育、自殺防治與輔導、哀慟輔導和所有心理諮商輔導工作者都可應用

.

存在主義治療大師:羅洛·梅、歐文·亞隆...等人,特別重視「人際歷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故被歸為「人際歷程取向治療」。因此,其實《存在主義心理治療法》是很重視真誠人際關係的。
.
存在主義與人本主義以及關係模型一個重要的聚合點就在這個領域。 
這也是存在主義思想被大大誤解的一個領域。 
我經常聽到人們控訴:存在主義是個體化的或者“全是關於個體的”。 
這對各個時代的許多存在主義思想者來說,是一個公正的批評,特別是對於一些存在主義哲學家
.
然而,若把這作為一個全面的概括,則表明我們沒有理解存在主義思想的廣度。 
尤其,布根塔爾、羅洛·梅、歐文·亞隆和許多其他人的存在主義取向是極其注重關係的,
這幾位大師特別重視「人際歷程」、「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故被歸為「人際歷程取向治療」
(轉貼)
.
許世穎 Dewey 補充:布根塔爾、羅洛·梅、歐文·亞隆三人皆為「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
其中,羅洛·梅、歐文·亞隆為師生關係

2024-09-24

歐文亞隆再婚【嘉納提倡 9.5 種智慧】存在智能《死亡與生命手記》 瑪莉蓮‧亞隆

歐文.亞隆,#存在主義心理治療 大師,以治療死亡焦慮著稱,卻在得知愛妻瑪莉蓮罹患癌症、
來日不多的當下,也一時無法承受,萌生隨她而去的念頭。《死亡與生命手記》
今年(2024 年)93 歲的 精神科醫師 #歐文亞隆 教授再婚,對象小他二十幾歲。 
....................

嘉納提倡 9.5 種智慧(摘自:哈佛心理學教授:霍華德.嘉納 Howard Gardner 最新著作)

1.語文智能(含:口語及文字)
2.數學與邏輯智能(易騙難教的臺灣人缺乏邏輯智能)。
3.視覺空間智能。
4.音樂智能。
5.肢體與動覺智能
.
6.人際智能(同理心是人際智能的基礎,鏡像神經元為生理心理學基礎)
7.內省智能(自知能力)。
8.自然觀察者的智能。
9.教導智能(教導他人的智能)。
.............
.
9.5 存在智能(參見《存在心理治療》歐文‧亞隆)從每個人無可迴避的四大終極關懷主題切入——
死亡、孤獨、自由和生命的意義,充分展現亞隆在心理治療、哲學思維和寫作鋪陳的功力。
.
歐文‧亞隆與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Frankl(意義治療法創始人)、羅洛‧梅 Rollo May(亞隆的導師)
並稱存在主義治療法三大代表人物(三人皆為精神科醫師)其中,又以 93 歲的歐文‧亞隆為集大成者。

2024-09-23

行為改變技術 70 個熱門命題焦點】並舉相關情境為例,俾便考生面對「萬惡情境題」

今天上課有同學提到 ABAB 倒返實驗設計,其中 A 是基準線,B 是處理。在此補充【行為改變技術 70 個熱門命題焦點】相關名詞如下,並舉相關情境為例,俾便考生面對「萬惡情境題」:
1.刺激類化:看到紅燈就是危險。比照辦理。
2.反應類化:學會乘法後,也可能會學會除法。舉一反三。
3.自然增強:符合自然環境的增強 如:在學校內教學生唸書比在遊樂場教好。自然環境常忽視正當行為,注意不正當行為。如:在課堂上直接注意到表現好的同學的行為表現。
4.代幣制:遊樂場的點券。
5.代幣增強:後備增強使用代幣。
6.代幣增強系統:在增強系統使用代幣。
7.古典制約作用:學習取決於信號和關聯 如:巴夫洛夫的狗與搖鈴。
8.次級制約:狗聽到搖鈴者的腳步聲。
9.次級增強物:腳步聲。
10次級制約作用:狗聽到腳步聲也會留口水。
11制約反應:狗聽到鈴聲流口水。
12正增強
13正增強物
14.負增強
15處罰
16.立即增強:表現正確行為立刻給予增強物 如:第一名選手跑到終點,立刻給他一個擁抱。
17.延宕增強:表現正確行為,延宕一段時間後給予增強物。
18間歇增強 固定比率:每得到三張貼紙換一個娃娃。
19固定比率增強時制:
20變動比率:賭博
21變動比率增強時制:
22固定時距:學校定期的考試
23固定時距增強時制:
24變動時距:老師不定期的抽考
25變動時距增強時制:
26目標行為:你想要他所達到的行為 如:不打架。
27行為目標:行為的目的是什麼? 如:為什麼打架。
28行為主義:強調可觀察和可測量的行為,不關心行為發生的內在認知。
29行為功能分析:行為出現的目的?原因?
30功能性分析:行為的功能為何? 如:小孩為何哭鬧。
31行為契約:訂定契約,明白描述行為與結果之間的關係(祖母法則)。如:校規
32普默克原理:premark所提出,「高發生率的行為可以用來增進低發生率的行為」。如 寫完功課才可以去玩。
33祖母法則:寫完功課才可以去玩。
34前提事件:行為發生前的相關事件 如:飢寒起盜心。
35行為後果:行為發生後的結果 如闖紅燈。
36反應代價(response cost):交通違規的罰鍰
37行為後效增強:好的行為出現後就提供增強物 如:在減肥一公斤後,就送一份禮物。
37行為學習論:S-R理論,行為是刺激與反應的連結。又分為39古典制約理論、操作制約理論、社會學習論。
40操作制約作用:史金納的老鼠。學習取決於行為後果。
41刺激—反應學習論:極為行為學習論。
42社會學習論:班都拉的理論,人、行為、環境三者交互影響的結果,才能確定學習到的行為。
43學習三元論:
44行為塑造:將多個反應連貫在一起而形成複雜的行為方法。如:教會游泳
45促進:即提示 如汽車的警示聲。
46具體增強物:實物。
47社會性增強:口語讚美,拍手。
48活動性增強物:權利或喜歡的活動。
49擁有性增強物:名譽
50操作性增強物:
51區分性增強(DR):藉由增強技巧來降低或消除不適當行為。
52低頻率行的區分性增強(DRL):不適當的行為發生頻率減低時,就給予增強物。
53區分性增強其它行為(DRO):只要不做此不適當行為,其他都可以做,但有危險性。
54區分性增強替代性行為(DRA):增強適當行為來替代不適當行為的發生。但不考慮相不相容。
55區分性增強不相容行為(DRI):增強適當行為來替代不適當行為的發生但兩行為必不相容。如:去游泳替代去吃冰淇淋,不可能在游泳時,同時吃冰淇淋。
56前向連鎖:即一次教導順序上的一個聯結。
57後向連鎖:以逆向方式一次教導一個聯結。
58完全任務呈現法:用完整順序的方法教導所有的聯結。
59洪水法:怕老鼠就讓他和老鼠關在一起
60倒返實驗設計(ABAB):
61基準線:即ABAB的A
62過度矯正:透過練習正確行為和訓練適當行為,來負責其不適當的行為
63隔離:終止。
64飽足現象:過度提供增強物,使喪失其效果
65.削弱
66.交互抑制法
67.系統減敏法
68.認知行為療法
69.極端行為主義
70.修正行為主義
~轉貼(參見:1.吾師:張世慧《行為改變技術》。2.吾師:陳榮華《行為改變技術》。3.許世穎【教甄口試】部落格)

2024-09-22

不理性的力量《動物本能》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席勒

 《動物本能》是每個人都有的與生俱來之「生之本能」。

心理學家佛洛依德 Freud 稱其為原欲(Libido)。

諾貝爾經濟學得主羅伯.席勒 Robert Shiller(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

在《動物精神》一書中則稱之為《動物本能》

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由Lars Peter Hansen、Eugene Fama、Robert Shiller 

三位共同獲得(得獎原因:對資產價格的實證分析)


目前困惑全世界的一個重要問題是,即使許多國家相繼採取不少財政激勵計畫,企業依舊不敢輕易投資,而人民也不敢貿然消費,銀行更是難以貸款出去。歐美經濟就是在這樣的悲觀氛圍下,遲遲未見起色。

面對這類困境,作者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喬治.艾克羅夫 羅伯.席勒主張政府的諸多政策是不夠的,需要所謂的動物本能Animal Spirits 才能讓經濟重現曙光。同時,如要有效控管這些動物本能,需要政府的那雙手持續不斷的關注,任憑市場自由行事是沒有用的

動物本能 ─ 亦即讓經濟動盪不安和反覆無常的元素,也用來描述我們跟不明確或不確定之間的奇特關係。書中以動物本能的不同層面(如信心、公平、貪腐等)來與當今世人的心態印證,同時也提出新的想法,希冀能讓政府與經濟學者了解,必須在恢復人類的動物本能之後,才能讓振興經濟方案展現真正的效果本文摘自《在號子遇到凱因斯》、《動物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