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07-15

展望理論》中實戶許世穎 ETF 斷頭親身經驗

由於銀行業和證券業的情況十分不穩定,金融海嘯發生後更是信用破產!讓許多人無法信任他們所提供的儲蓄和投資建議,更妄論去相信那些銀行能好好守護他們的儲蓄金。推薦非賣方「金融銷售人員」單純投資人》粉絲團《不買基金,只投資 0050 最單純》粉絲團

因為很丟臉,所以這段親身經驗是我第一次以文字的方式發表(只在授課時提過)
希望各位投資伙伴未來得以避免! 0050 及 0051(低成本 Etf 投資)粉絲團~請按此

首先,容許世穎 Dewey 與您分享:台灣股票市場上難得一見的 ETF 斷頭慘痛親身經驗
金融海嘯2008 年12 月21日台股 3995 點時,提款卡突然被我太太拿走,導致近100張中100(0051)被斷頭!連補信用戶兩週的心血付之一炬!一早開盤後,全數以市價最低點被砍出(也是上市以來的最低點~ 12.8便是我創的)當天中 100 成交量近一半,由本人包辦

既然無法預測股市(這是所有大師的共識)就應該持有低成本的ETF 推薦許世穎 YouTube 
1.投資心理學:主觀機率 vs. 客觀機率
2.許世穎《崩世代》脫貧致富新策略 
3.不是我嚇妳,女人真的要理財》男人更是要!

許世穎 Dewey 與您分享:培養真正自信心的「7 種 Q」
自信不是用喊的,更不是只要用念力,而是要培養真正的能力。科學心理學上,較具心理學根據(有心理測驗)的「心理能力」共有「 7 大心理能力」:AQ 逆境商數、CQ 創造力(大 C、小 c)、EQ 情緒、FQ 財務(康納曼)、IQ 智商、SQ 社會、WQ 意志力商數

巴菲特:「當我把這些圖表倒過來看時,發現得出的結論居然是一樣的,我這才意識到技術面分析根本沒用」提醒您:巴菲特及其伙伴蒙格都排斥「技術分析」或稱:技術線型、圖表分析、圖形分析.......。相信程式交易(技術線型)的七年級小朋友,總以為學個一年半載就夠了…果真如此為何還沒發大財(有極少數靠運氣暫時賺到錢,只是難以求證)。

這些笨蛋老是在做發財夢(連彩券明牌也有人在研究)重申本社群排除技術分析(程式交易,技術線型)研究線型就好了還閱讀幹什麼?任教 28 年來從沒成功說服笨蛋!道不合不相為謀!

投資心理學就是一門判斷與決策的科學不只運用在投資上,更能幫助你在人生中做出更好的決策!投資也不只侷限在財務上,投資心理學書院 (地王班)更強調投資自己的腦袋與人生,運用投資心理學和正向心理學的智慧,幫助您成功致富又幸福快樂!
相關書目:《誰說人是理性的》《別當正常的傻瓜》許世穎 Dewey 曾指定使用
...................

投資心理學中著名的心理偏誤便是「框架效應」指的是運用不同的方式(框架)來描述同一個問題,就可以讓同一個人做出不同的決定。以下摘自周舜欽「投資心理學」部落格

投資心理學或其他將心理學融入經濟、財務領域的行為科學(如行為經濟學、行為財務學)其發展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更早還可追溯到凱因斯所提出的「動物精神」參考《動物本能》許世穎撰)但投資心理學真正受到重視,則是在2002年心理學家康納曼獲頒諾貝爾經濟學獎後

康納曼和其研究夥伴特沃斯基對一件事情感到好奇,就是為何大多數(90%)的股票投資人都賠錢,於是開始著手研究。他們發現股票投資人普遍地、有規律的犯下一個錯誤─出盈保虧,也就是股票小漲就獲利出場,而股票下跌則續抱不停損,導致大部分投資人都是滿手賠錢貨,當然不可能賺錢。這便是投資心理學上著名的「處分效應」。

為了找出處置效應的原因,卡尼曼和特沃斯基發現人們有一種「趨避損失」的心理傾向。
每個人都不喜歡損失,這是無庸置疑的,但研究發現人類趨避損失的強度遠比想像中大。
損失帶來心理衝擊的程度,大約是獲利帶來心理衝擊程度的 2.5倍。甚至人們為了趨避損失,
常常做出不理性的行為,導至最後蒙受更大的損失而不自知。

現在有一個擲硬幣的賭博遊戲,如果你擲出正面則可獲得10,000元獎金,如果擲出反面,
則要付出10,000罰金,你玩不玩?由於損失10,000元的痛苦程度,高於獲得10,000元的快樂程度,所以大部分的人不玩。如果獎金增加為 15,000 元呢?增加為 20,000 呢?
大多數的人還是不玩。平均要等到獎金增加為 25,000 元,一般人才會參加。

這傳統經濟學假設的理性決策模式並不符合,畢竟只要期望值為正數(平均獲利大於損失)人們應該就會選擇參加,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人們做決策時考量的並非只有單純的經濟誘因,還包括心理動機等其他因素。

除了損失趨避之外,另一個在投資心理學中著名的心理偏誤便是「框架效應」,
指的是運用不同的方式(框架)來描述同一個問題,就可以讓同一個人做出不同的決定。
這當然也違反人是理性的假設,畢竟是同一個問題,怎會換個問法就有不同的答案呢?

假設國內爆發罕見傳染病,預料某隔離地區可能會有600人喪生,目前已提出兩個因應計畫:

採用A計畫─可挽救 200人性命
採用B計畫─有 1/3 機率挽救所有人,2/3 機率救不了任何人
面對上述問題,大約有 2/3 的人選擇A計畫。

若換個方式描述問題:

採用 A’計畫─有400人會喪命
採用 B’計畫─有1/3機率挽救所有人,2/3機率救不了任何人
面對這個重新描述的相同問題,有超過 3/4 的人選擇 B計畫。

這便是框架效應。而框架效應要能夠奏效,則必須和配合人類其他的心理偏誤。
上述例子便是運用損失趨避的心理偏誤,來重新框架同一個問題,使人們做出不同的決定。

在待解決的難題中,A、B或 A’、B’兩種選項的期望值都一樣,但第一種描述中的A計畫,將焦點放在獲救的人數(獲利框架),而第二種描述中的A’計畫將焦點放在喪命的人數(損失框架)。由於人們會趨避損失,所以在第一種描述中自然會趨避 B 計畫,而第二種描述中則會趨避A計畫

康納曼和特沃斯基將損失趨避心理和框架效應,進一步發展出一套可運用在投資上的理論,
也就是其獲頒 2002 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展望理論」。

展望理論解釋,當投資人邁進股票後上漲,便是處在「獲利框架」中(等同於傳染病問題的第一種描述方式),投資人可以選擇獲利了結(等同於A計畫),或繼續持有,則有可能續漲或下跌(等同於 B 計畫),為了趨避損失,投資人自然會選擇獲利了結。

但是當投資人買進股票下跌,則是處在「損失框架」中(等同於傳染病問題的第二種描述方式),投資人可以選擇停損出場(等同於A’計畫),或繼續持有,則有可能續漲或下跌
(等同於 B’ 計畫),為了趨避損失,投資人自然會選擇繼續持有。

傳統經濟學認為投資人是趨避風險的,但在展望理論中卻不是如此,還要考慮投資人處在何種框架之中。當投資人處在獲利框架中(持有股價高於買進股價)時,的確會趨避風險急著獲利了結;但當投資人處在損失框架中(持有股價低於買進股價)時,卻會偏好風險賭它會反彈上漲

展望理論解釋了處置效應的原因,但由於趨避損失是人類的天性,所以即使知道這個道理,
如果沒有長期學習,訓練自己的心智(大腦)強度,一般人是很難克服的。
停損的道理 8 歲小孩都聽得懂,但 80 歲的老翁卻做不到,所以 九成投資人都賠錢
只有極少數花時間學習(或一時運氣好)的人能在股市中獲利

展望理論亦解釋了許多現象,例如賭徒為何賭到傾家蕩產還不收手,
原因也是因為一旦輸了錢,處在損失框架中,便會偏好風險,想要再賭一把,一次贏回來。
如有不肖醫生為賺取較高額的醫療費用,便可將提供給當事人選擇的醫療處置選項,套上不同框架(如聚焦在手術成功的機率或手術失敗死亡的機率)便可誘導當事人選擇對醫生有利的選項

但所有心理偏誤只是人類的天性和本能,它是中性的,並非只有壞處。
除了藉由終身學習和閱讀可以訓練自己的大腦(如額葉皮質)、有效克服眾多心理偏誤之外,我們其實也可以適當運用這些心理偏誤,來幫助自己。

例如,就算工作再怎麼痛苦、老闆再怎麼機車或同事再怎麼白目,一般人總是不敢冒險離職,轉換跑道或創業。用展望理論來解釋,那是因為你把自己架設在獲利框架之中,
你覺得處在現在的工作中,有穩定的薪水和保障,所以偏向趨避風險,不敢貿然離職。

但如果你能換個方式描述現在的工作,你會發現你其實每天都過得不快樂、無法發揮潛能、
對社會沒有貢獻,人生也毫無意義,簡直浪費時間和生命。把自己架設在這樣的損失框架中,也許可以使你偏好風險,寧願出去闖一闖,而不是繼續說服自己情況會有好轉的一天。
...............

金融保險銷售人員是「合法的詐騙集團」的一員,請他們提供投資建議根本是「請鬼抓藥單」。投資理財一定要自己學,第一步就是開除你的「金融銷售人員」,不論稱做:投資顧問、理專、保險業務員~所有「以抽佣為主」的「金融銷售人員」一律拒絕往來!推薦:

1.《散戶大反擊》金融業退散
2..《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自己理財 3 優點
3.《夠了》書評 
4.散步在華爾街的馬克思》全國唯一反金融社群

本文作者為台股 ETF「第一代」投資人(「非金融從業人員平日亦無與「金融機構」
利益往來之情事。保證立場客觀中立。真正能做到與善良投資人站在同一陣線!)
歡迎加入:正向心理學 Facebook 、投資心理學 Facebook

投資心理學:主觀機率 vs 客觀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