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3-08-19

150 法則》宗教 VS 社群「無神論」の許世穎

我雖然是無神論者,但尊重信仰自由(只要不是怪怪的新興教會,如阿湯哥參加的)
宗教信仰:無宗教信仰的「無神論者」,但相信「科學心理學」
政治立場:無政黨立場。中立,但左傾。反金融及以抽佣為主行業,如:保險房仲、理專投顧、傳直銷(含:致富系統)謝絕「沒自我」或平日「無閱讀與思考習慣者」

無神論、左派社會系出身的許世穎 Dewey 對於宗教的看法,向來引用馬克斯所說的「宗教只不過是『資產階級』用來麻醉『無產階級』的麻藥」如因此讓有宗教信仰者不悅尚請海涵!並請勿再瀏覽本站。誠如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所言「永遠不要挑戰愛情與宗教」

我相信如果我們知道的越多,只有上帝才知道的事情就會越少。換句話說,我們越無知,就把更多的事歸因給上帝。《斯賓諾莎問題》歐文亞隆(存在心理治療大師)書評~請按此
......................

要大膽,要與眾不同,要不切實際,做任何事都要堅持目標,並且以充滿想像力的願景,對抗只求順遂穩妥的人、平凡庸俗的生物、平淡普通的奴隸...
100 年前就有所謂「科學管理學派」。遺憾的是,缺乏社會科學素養的台灣人普遍覺得~管理不需要有系統地學習。這就像人們也覺得心理學「哪裡需要學?」一樣!

對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而言,解除冷漠的答案就在於社群感(community feeling)之內在潛能及後天的培養。社群感是個體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而通往幸福的道路(更好的說法是:生活的意義),就是社群感的勇氣。

阿德勒認為,健康的社會生活標準取決於個體藉由合作與貢獻所經驗到的歸屬感程度。社群感能鼓舞、裝備我們去勇敢面對生活問題,為自己、也為他人擔負起責任(摘自《勇氣心理學》張老師文化)。成立 8 年的「投資心理學書院」便是我所屬的社群(許世穎)

辭去公職 11 年以來,常有人問我這麼好的穩定工作幹嘛辭?更別說我還放棄 13 年年資和退休金了!其實創業的最大好處,就是可以決定自己想來往的人(當然,前提是不以賺錢為目的~如本社群排除:保險房仲、理專投顧、傳直銷)許世穎演講《演化心理學》建立自己的社群
...........
個人也應該籌組一個值得信任的、由 5~15人所組成的個人董事會,但是要特別注意的是:
哲學家羅素「一個人情緒高昂程度和他對事實的認識成反比,知道得越少就越狂熱」人就是這樣,距離越遠,卻認為自己看得越清楚;越無知,卻覺得自己知道很多;越淺薄,就越偏激...吊詭的是這些外強中乾,看起來很有自信、張牙舞爪頻上媒體的人,看起來較具說服力;但研究證明:態度謙虛的人其實較有智慧~許世穎 YouTube 幸福人生 の 秘訣:慎選人際關係

一個朋友的認同,抵得過上千個外人質疑(摘自《四種愛》),反之,
汲汲營營於外人肯定,卻被朋友否定(甚至只有互相利用的淺薄之友~其實不算朋友)可悲亦可憐
若發現還跟一些所作所為已稱不上是良友的人做朋友,就更應要求自己遠離他們
讓他們去浪費別人的時間,或傷害他人的感情。請讓自己善用短暫生命~《瞎忙

你知道你最多只能擁有 150 個朋友嗎?超過這個數目腦袋就會開始當機!
你知道企業最經濟的規模是 150 人嗎?超過這個數目就得進行組織管理與重整!
外向者的朋友只是淺薄鬆散的暫時結合,經不起利害或時間考驗(內向者可採取槓鈴策略:對最外圍朋友維持一年半載見面的初級關係,內圍則每週見3-4次)參見《內向心理學》心理測驗
.......................................................

宗教 VS 社群(以下摘自:張茗茨網誌

宗教的確有其作用,至少在社交親密度上是如此。不過它真正的利益似乎是創造關係密切的社群。宗教足以把完全理性的個體轉變為偏執的暴民,長久以來政治菁英即利用這些心理機制,多次試圖使社會其他成員屈服。

我是這麼想的,宗教提供並增強某種道德規範,因而維持社會秩序。最後,它可能帶來一種社群歸屬感,感受到自己是群體成員。宗教凝聚社會的原因在於它使用許多極易啟動腦部釋放腦內啡的儀式,不太嚴重的持續疼痛會使腦內啡會自動釋放,充斥腦部,製造出輕微『亢奮』的狀態。當然,這腦內啡也『提升』了免疫系統。而這免疫系統可以使人類較健康。

但,亢奮來源可以不必是宗教,我們也可以從慢跑、閱讀、唱歌或是其他形式獲得。尤其是當你以群體成員身分體驗腦內啡的快感,它的作用似乎大幅提高。這尤其讓人對其他成員感到非常正面,它真實地產生同伴情誼和社群的感受,這是你獨自做同一件事時無法出現的感受。

而當我們從歌唱與祈禱中所獲得的腦內亢奮狀態,是可以協助我們克服人類日常互動的摩擦努氣,給予我們重要的歸屬感。
---------------------------------------------------------------------------

在人生的旅途上為自己選擇一個正向的社群是有其必要性的。我很慶幸自己可以找尋到這樣的一個社群,不僅僅是獲得投資理財上正確知識,也學習到親子教育、學習到對事件的看法與處理,這都明確著與以往有所不同。對我而言這才是一個學習呀!

我沒有再走入宗教,是因為我在現在這個社群中找到一個可以讓我安定與平靜的力量以及可以明確地解釋著為什麼的社群。或許宗教人士也會說這樣的力量宗教裡也是有的。可是在宗教那裡並沒有一個可以『說動』我的人,或許有但那對我而言是一個非常『虛無縹緲』的境界,我想要的答案非但得不到,反而卻又為自己帶來更多的『為什麼』讓我更迷惑了。

在現在這個社群中我可以十分明確知道教師群所言是否真假?因為有書可以驗証。可以藉由教師群他們的言行舉止中體驗到什麼是身教重於言教。在我身邊充斥著太多『偽君子』如此鮮明的對比效應。如此真實的社會人生課程正驗証著我目前所走的是否正確。

從100年第一個12/27單堂講座開始,我沒有遲疑過~~
(以上摘自:張茗茨網誌
承擔責任是改變的先決條件(存在主義心理治療大師:歐文亞隆
我們並非只能活在固定結構中。人生是自己編織的網,可以再度用任何方法重新編織
......................................................

古今軍隊基本單位約 150 人、部落社會組群大小約 150 人、
MSN 初始連絡名單上限是150人、部分手機SIM卡儲存號碼上限是 150人……
這一切現象背後就是許世穎 Dewey 要介紹的《150法則》羅賓‧鄧巴 Robin Dunbar
在人類發展與社會活動之間,存在著一個最有效的人際組織規模

這個神奇的數字「150」到底是如何形成的?答案可以追溯到千年前我們老祖宗的生活型態,
以及人類腦袋瓜子的演化過程。如果你知道150個人是大腦的認知上限與記憶容量,
下次當你看見別人臉書上朋友人數破千,根本不用嫉妒眼紅;
作為公司管理階層,你將知道如何維持有效的組織效率,以及何時要進行制度重整;
作為市場公關專家,你會懂得如何分析群眾效益,並且運用有效的傳播管道。

在這本創新的書中,鄧巴教授透過演化的各種角度,觀察並解釋了許多看來有趣實則深具意義的人類社會行為,以及這些行為作為我們生活與生存的目的。此外,一夫一妻其實跟我們大腦的精密度與大小有關;接吻和擁抱則是為了選擇免疫反應與我們互補的合適伴侶;甚至
歐巴馬之所當選美國總統,不過是因為他的身高和臉部對稱在社會與基因演化中占盡優勢!
.....................................................................

許世穎 Dewey 提醒《150法則》是應用於社交方面、較為表面的社會互動。較深入的應該是 ~
1.只有 15人的《15 法則》:並非只是互相叫得出名字的表面關係,至少要是如謝弗集思社
2.最深入的則是《 5 法則》:一種強連結,即《誰在背後挺你》一書所主張的生命線關係

研究顯示必須慎選同伴。和你不信任的人、無禮的人或喜好競爭的人在一起,對健康弊多於利。
最新的研究指出:「人際關係的品質才是影響身心健康的真正原因,而非朋友的數
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擁有歸屬感對於健康的重要性,大過於朋友的數量
從 0 歲到 99 歲腦的奇蹟》指出每個人常來往的、攸關個人心理生活品質只有 5 ~ 15 人

你也可以參加謝弗(Carolyn Shaffer)所謂的「同好社團」(affinity groups),例如走路、園藝、讀書等社團。這種社團通常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繫,甚至培養出友誼。謝弗說:「如果沒有適合你的團體,你可以自創一個。」此外,參加有心靈深度的學習團體(「投資心理學書院」)通常也能找到認同與支持。

謝弗(Carolyn Shaffer)說,「集思社」(brain exchange)也是很有幫助的一種團體。團員通常一星期見面一次,並提出自己遇到的問題,像是雇用員工、換工作、如何要求加薪等工作上的問題,或是安排度假計畫、買新電腦、處理惱人的人際關係等私人問題。

接著團員依照腦力激盪的規則提出意見,集思廣益,每個問題討論的時間約為十分鐘。謝弗參加集思社多年,她說集思社「大大改變了團員的生活」。除此之外,這也是幫助別人的機會,她說,「施與受一樣重要」(很像本社群成員的相互扶持!)
...........................................................................

上述「同好社團」或「集思社」的概念,就是筆者平日常引用的:「部落」、「實踐社群」、「學習型組織」…也都在筆者個人事業中實踐了!如 (站前地王班),當然,還有本站:「投資心理學」部落格。此外,許世穎 Dewey 閱讀《150法則》時,也聯想到《讓好工作找上你》這本書的~第五章 「建立自己的社群 」摘錄其中與本文相關的內容:

哪些人會自然成為你這個社群裡的人?
人有兩種,一種是你去服務與支持的人,另一種是來服務和支持你的人
先列出六個對你的志業而言最重要的人,他們可能是重要的客戶、你的老闆、重要的同事、
代理的業者,或是老同學,他們都會刺激你進行創意思考。

找出每個人對你的志業所發揮的影響。他們的頭銜和職稱不比你為他們做的事,
或是他們為你做的事情來得重要。你的上司真正的功能是什麼?只是一個普通的「上司」?
還是良師益友?顧客?分析現狀的人?教練?你的客戶真正的作用是什麼?只是營業額的來源嗎?那些擁有大量訊息,提供你很多意見,且人脈很廣的人可以成為你可貴的朋友嗎?

有多少人屬於你的社群?視情況而定。如果你為了建立志業,必須維持上萬名跟隨者,我們沒有意見。然而大部分人只要有兩、三個人,便可以建立穩固的關係,因為建立關係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神(本文部分內容摘自《不生病,一點也不難》《150法則》許世穎 Dewey 個人補充)

然而真正的社群關係會使人大有收穫。不論如何,大部分人在建立大志業時,並不需要動用到一整座城市,因為一個小小的社群便綽綽有餘。你可以在顧客與同事之間,變得非常有影響力
.........................................................................

此外,許世穎 Dewey 也同意《讓好工作找上你》這本書所說的:在大企業中努力往上爬並不是開創志業的唯一管道,只要可以在工作中發揮你的熱情,主動積極地做出貢獻,讓自己的能力發揮得淋漓盡致,每個人都可以開創屬於一份自己的大志業。如此才能發揮個人的獨特潛能

正向心理學研究顯示:幸福是可以學習的,而且每一個人都應該努力學習。也因為如此,筆者多年前才會創辦「投資心理學書院」此外,科學心理學的研究還發現:幸福的關鍵因素,在於個人是否能不斷拓展 ~自我的「可能性」,能否發揮潛能,將個人無可取代的獨特天賦加以發揮。請參考:本站《不斷幸福論》泰戈爾的心靈啟發

一般公司寧願以辦特殊活動(如出國)而非致力於改善員工的平日工作...因為如此的作法成本低太多了!(集體出國團費很低,出國所做的消費,公司還可能抽成)而且日後又可拿來說嘴(甚至員工日後也容易回憶!好像福利很多,乃至於對於平日被剝削也不夠警惕)對於這樣不知覺醒的瞎忙加班者,只能將其列為拒絕往來戶~因為看不下去(蘇格拉底:智慧是無法教的!)

你可能有逛街與運動的朋友、釣魚夥伴或工作上的同事,但是這些關係鮮少升級成真正友誼。真正的朋友是吐露心事、心靈成長的夥伴,這種關係才值得你專注。一個人一輩子的朋友數,平均會有好幾百人,但是你不可能有那麼多「有意義」的朋友。我們常忽略了真正深厚的關係,只看到那些來來去去、稍縱即逝的過客(請參考拙著《超級關係》《超強人脈術》書評


本文作者不缺學生,接受參與「投資心理學書院 WHF 站前地王班」之標準為「質重於量
自詡為智富幸福人養成教練,並於 8 年前創辦「全國唯一」投資心理學專業學習社群。
 
( 目前既非公職,又非服務於企業界,職業屬性上偏向一般人較不熟悉的「跳蚤」「自雇者」
「自由工作者」參見英國管理大師韓第所著《大象與跳蚤》《你拿什麼定義自己》)或「鷹業家」參見本站《動機單純的力量》+《不用再上班了》鷹業家一文 )

投資心理學(教育篇)怎樣學習才有效/社群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