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0

林晉如老師:當一位老師被誤會的時候

林晉如老師: #當一位老師被誤會的時候

有沒有人,願意聽我說一句:「我真的盡力了!」

我收到了一封來自橋頭地方檢察署的信,那是一份「不起訴」處分書。
告我的人,是孔祥麒先生,他控告我「妨害名譽」,案號:114年偵字第14859號。

🌱🌱🌱🌱🌱🌱🌱🌱

最後,檢察官查清楚了——不起訴。

我靜靜看著那三個字,眼淚在眼中打轉,不是因為開心,而是因為太累了!

🌱🌱🌱🌱🌱🌱🌱🌱

這一年,我幾乎沒有一天睡好覺。
他指控我霸凌——不成立。
他指控我體罰——不成立。
他指控我不當管教——仍然不成立。

我一遍遍的寫著說明、接受調查、整理對話紀錄,每一次都告訴自己:「要忍住,這只是誤會。」

可沒想到,風暴一直沒有停,又是一張傳票、又是一場折磨。

🌱🌱🌱🌱🌱🌱🌱🌱

我只是個老師,白天教書、安撫孩子;晚上還要一通又一通電話,談到十一點,喉嚨沙啞、心也乾了。
訊息上百則,句句小心、句句誠懇。
我誠心誠意邀請家長面對面談談,但他拒絕。

最後,學校竟然說「親師溝通不良」主要「歸責於導師」!
那一刻,我幾乎懷疑自己是不是連呼吸都錯了?

🌱🌱🌱🌱🌱🌱🌱🌱

我仍每天微笑走進教室,因為學生還在等我,我不想讓他們看到一個被擊倒的老師。

如今,所有指控皆不成立。
沒有勝利的喜悅,只有一身疲憊與一顆還在顫抖的心。

或許我太笨、太老派,但我仍然相信——
真相會比謊言慢一點,可它終究會抵達。

🌱🌱🌱🌱🌱🌱🌱🌱

請別讓一個老師孤單地面對風暴。
如果你願意,也請在留言區留下:「我相信你」或是其他,讓我知道,這個世界還有一點點溫暖與光明。

#教育現場 #不起訴 #被誤會的老師
#親師溝通 #真相終會到達 
#我相信老師 
#請給老師一點溫暖

2025-11-09

說個笑話,情障生似乎只存在中華民國的學校裡面

 轉貼:說個笑話,情障生似乎只存在中華民國的學校裡面。

一旦畢業出了校園,新聞版面上似乎完全沒他們的事了,他們彷彿直接蒸發了。


我曾經輔導過一個被阿公阿嬤慣到無法無天的。然後把班上弄得雞飛狗跳,
永遠都是他在主動欺負別人的情障生。

什麼行為介入方案?ABC,做半套是沒有用的。請家長帶去就醫改善A他們不做,
在學校的壞行為之後沒有C,沒有可怕的後果,他完全不怕。

很可笑!研習開了一場又一場,講義裡面明明有寫可以用懲罰和剝奪,
但是這些手段在現在的教育環境裡面竟然通通都政治不正確!不能用!

講那一大堆什麼教育是科學有什麼用?行為介入?行為支援?行為改善?
行為輔導?正向行為?隨便啦,名詞翻來覆去都是這些,沒辦法落實那就是沒有用。

好不容易畢業之後聽到他的消息,他去弄人家陣頭的東西,被狠狠的海扁。
據說從此竟然變得超乖。

笑死人了,學校不給C,社會來給C。
我們三年來為他開個的會幫他寫的報告還有紀錄都多少了,我殺了多少樹啊?

在研習上面講的閃閃發光的理論,
比不上人家1分鐘的十幾下超派鐵拳。

我這麼說是不是又要政治不正確了。沒差,
反正我也只能說說而已,不然我還能怎麼樣?

#資源班教師
#特教班教師
#家長  

2025-11-08

清白的教師因濫訴所承受的代價,其實超過想像的龐大

 清白的教師因濫訴所承受的代價,其實超過想像的龐大;

的教師因霸凌所承受的創傷,又豈能數得清、看得見?

.
每一個孩子都是家長的珍寶。當孩子在校遇到困難時,
家長難免心疼、心急,若有時又連結自己童年時期對教師的負面經驗,
容易誤把投訴當武器。
.
如果,親師對立,是上個世代受傷的孩子成為家長之後的反撲;
那麼,教師出走,極有可能是受傷教師面對這個世代校園濫訴的反撲。
.
現今的世界裡,已經充斥著無數的對立,
一旦任由親師天平漸漸失衡或失控,無
論贏家是誰,孩子都將成為最大的輸家。
.
如此一來,教師自然不敢奢求受到尊敬,
但難道連公平也無法期待嗎?

我想,越能在意見衝突時平心靜氣,聚焦於解決問題,
才越有可能重新建立互信的親師關係,創造親師生三方共贏。
.
這也是我最衷心盼望的公平。(摘自梁芳瑜)

2025-11-07

教師離職潮 早有警訊

 #教師離職潮 早有警訊,

當我看到身邊幾位很有熱忱、

經驗豐富的中生代教師紛紛裸辭。

當時我心中真的一陣迷惘淒涼。

.
十年,剛好是一個老師班級經營、
教學專業都成熟的黃金時期。
照理說,很少有老師會選擇在這時間急流勇退。
.
有能力者紛紛脫身,這真的是警訊。
(摘自2025 楊明)#大濫訴 #校事會議

2025-11-05

一個公校正式教師的《辭職信》校長您好

一個公校正式教師的《辭職信》
.
校長您好:
.
多年來常有學生問我:
工作累還是讀書累?
一直不知道怎麼回答。
.
直到有天吃飯,
#遇見 幾個外送員,
他們擦著汗,
有說有笑邊等餐。
.

我突然明白了答案:

「不快樂才是最累的!」

.

#轉角遇見12女還不累最快樂 

2025-11-04

現在中小學生學習能力突破底線

 (摘自e78314脆)依照我這18年來的教學經驗…

現在中小學生的學習能力真的突破我的底線。

.
語言能力崩壞:
他們現在的問題已經不是什麼看不懂成語,無法理解古文這種層次了;
他們是連白話文都看不懂。
.
缺乏情境想像力:
他們似乎連漫畫閱讀的經驗都趨近於零。你要他們依照某個情境,
以火柴人風格大概畫個示意圖,可以直接當機給你看。
.
沒有觀察力:
他們的世界就是那小小的螢幕,當你跟他們聊到一個眼睛睜開就可以看到的自然現象時,
他們可以用一種無助的眼神看著你,彷彿你在討論的是異世界的魔法。
.
我在教學上感到崩潰的同時,事實上也很擔心自己女兒以後生活周圍有一堆這樣都廢材,
把我精心栽培的成果付之一炬。

2025-11-03

悲傷輔導【哀悼的 4 項基本任務】以哈衝突,數萬人死亡

#國際教育 以哈衝突,數萬人死亡,疫後教育局已通令各校實施 #悲傷輔導
(獨家完整理論、輔導實務【哀悼的 4 項基本任務】初複試相關內容見後文)
.
#喪偶失親 的家屬、孩子們,多久才能走出傷痛?
劉真過世 5 年多了,辛隆走出低潮了嗎?
.
喪偶是個人壓力第1高的人生事件(#心理測驗 分數達100 分)
有好好完成「悲傷任務」可能變成【複雜性】悲傷)
.
參見《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失落》依附理論創始人:約翰.鮑比、《悲傷復原力》《韌力》(文長慎入):
.
.
...............
.
【週年效應】通常第一年是最難受的。「喪偶失親」剛發生時,是「痲木震撼期」半年左右才會落底(視個別情況而定)文長慎入:
.
.
【親密關係的失落,很少在一年之內完全解決】對大多數人而言兩年並不算太長。有些人似乎永遠不能完全脫離悲傷「哀悼永遠不會結束,只是隨著逝去的歲月減輕」
.
1.無喪親創傷。2.無創傷喪親。3.有創傷喪親。
.
(威廉.沃爾頓 J.William Worden《悲傷輔導 與悲傷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 第 5 版)
...............
.
喪偶失親剛發生時,幾乎符合重度 #憂鬱症 的臨床診斷(參見:最新版《精神疾病與診斷手冊》第 5 版)
.
一位經驗豐富的專家可透過完整而深入的個別臨床診斷(他曾臨床診斷幾萬名不同程度的「憂鬱症」患者)提供更適合你個人走出生命困境的具體做法。
.
一位真正可靠專家,可以用一些你從來沒試過的角度去看你自己,以幫助你跳出無止境的痛苦輪迴,重新贏回自己的人生。
.
(精神科醫師「佐藤武」教授)
.............
.
許禮安醫師【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 近 20年來有關死亡和瀕死的議題漸受健康照顧專業人員重視,連帶的對悲傷(grief)和傷慟(bereavement)的相關問題也是如此。許多研究探討悲傷對疾病和死亡率的影響。
.
.
悲傷不只造成生理疾病,也造成心理疾病,特別是在 #喪偶 的情況下更是如此。這些研究的結果雖各有不同,但都顯示出:在 喪偶後一些症狀會增加,如頭痛、顫抖、頭昏、心悸及各種胃腸疾病症狀。
.
社會工作者雷利(Reilly D.M.)說:「我們並不需要一個新的悲傷輔導專業。而是要現有的專業人員:包括神職人員、葬儀人員、#家族治療 師、護士、#社工師 及醫師,對悲傷這個議題有更多的思考、更高的敏感度、和更多的行動。」
..........
【哀悼的 4 項任務】
哀悼是一種過程而不是一個狀態,悲傷的人必須履行以下任務才能完成此一調適失落的必要過程。
..........
.
任務一《接受失落的事實》
.
對失落事實的否定可由輕微的扭曲到嚴重的妄想。常見所謂「木乃伊化」,即保留逝者遺物、用具、及房間擺設等,以備逝者復活之用。
.
此外,以貶抑或漠視逝者價值,及將逝者遺物拋棄等「眼不見為淨」的方式來否定失落的意義。
.
還有「選擇性遺忘」,將與逝者有關的事物,甚至逝者形象,完全由記憶中抹去。
..........
.
任務二《處理悲傷的痛苦》
.
包括生理、情緒、行為上的痛苦。最常見的是斷絕感覺及否定痛苦,如此逃避悲傷的人遲早會崩潰,通常是感到憂鬱。
.......
.
任務三《適應一個沒有逝者的世界》
.
依生者與逝者的關係,及逝者生前扮演的角色,而有不同的意義。死亡會迫使生者調整自我概念、生存價值和人生觀。
.......
.
任務四《開始餘生之旅,同時找到一個記憶逝者的方式》
.
生者往往緊抓著對過去的依戀而「不再去愛」,所以要協助生者轉移目標去開創新生活。
..........
.
以上四項任務完成之時即哀悼結束之時。
.
親密關係的失落很少在一年之內完全解決,對大多數人而言兩年並不算太長。
.
有些人似乎永遠不能完全脫離悲傷,「哀悼永遠不會結束,只是隨著逝去的歲月減輕。」
..........
正常悲傷反應
正常的悲傷現象涵蓋的範圍很廣且種類繁多,可分別列在四大項目之中:
.
一、情緒反應:悲哀、憤怒、焦慮、倦怠、無助、孤獨、解脫、驚嚇、輕鬆、麻木等等。
.
二、生理感官知覺:胃部空虛、胸部緊縮、呼吸困難、喉嚨發緊、肌肉乏力、無精打采、口乾口苦、對聲音敏感、人格解組的感覺等。
.
三、認知:不相信、困惑、幻覺、沉迷對逝者的思念、感到逝者仍存在等等。
.
四、行為:失眠、食慾障礙(暴食或拒食)、心不在焉、社會退縮、夢見逝者、避免提起、尋覓和呼喚、長吁短嘆、坐立不安、哭泣、珍藏遺物(隨身攜帶)、舊地重遊等等。
.......
.
正常悲傷反應會有憂鬱的感覺及其他症狀:如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和失眠。但持續的自我價值低落、持久而明顯的日常功能障礙、以及明顯的心理退化現象,則是憂鬱的特徵。
.
所以需評估個案的悲傷是否會發展成憂鬱,以便必要時進行醫療評估及給予抗憂鬱藥物。
...........
.
至於影響悲傷反應的要素可歸納為七大類:
1.失落的對象(逝者)是誰?2.和逝者的依附關係。3.死亡的形式(預期或意外,自殺或他殺等)。
.
4.過去的悲傷經驗。5.人格結構的變數。6.社會因素(含文化及宗教)。7.其他壓力(如經濟困難)。
......
.
有些書用階段(stages)來描述哀悼過程,也有人用時期(phases)來看哀悼過程。
.
常見的分期是:
一、震驚期(shock phase):又叫麻木(numbness)時期。二、渴念期:是一種急性悲傷反應(acute grief)。三、解組和絕望時期。四、恢復期(recovery)或緩解期(resolution)。
...........
悲傷輔導
悲傷輔導是協助生者將「塞住淚管的石頭移開」,使其有適當表達情緒的時間和空間。在宣洩過後,協住他們重新整理思緒,新的窗口就會射入希望的陽光。其目標是協助生者完成與逝者間的未竟之事,也就是哀悼的四項任務。
誰來做悲傷輔導?有三種基本型態:
1.專業服務:醫師、護士、#心理師、社工人員等。
.
2.義務服務:受過訓練的義工。
.
3.自助團體:共同經驗者互助。
..........
.
對誰作悲傷輔導?預防模式是:界定高危險群,並早期處置。
.
預測指標如下:
1.缺乏支持性社會網絡:沒有朋友、近親。2.與逝者有極端衝突的婚姻關係、極創痛的死亡情境、以及未被滿足的需要。3.同時出現其他生活危機。
........
.
何時進行悲傷輔導?
1.從接觸到當事人開始。2.從預知死亡時即可開始接觸,並在死亡一週後或葬禮後再連絡。
.
何處可作悲傷輔導?正式或非正式的場所均可,只要是安全且不受干擾的環境。
...........
.
悲傷輔導的原則與程序如下:
.
1.協助生者體認失落並接受事實:鼓勵談論死亡事件。
.
2.幫助生者界定並適切表達情感:包括憤怒、悲哀、焦慮、愧疚、無助等。
.
3.幫助生者在失去逝者的情況下重新生活。
.
4.協助生者將情感從逝者身上轉移:發展新的人際關係。
.
5.提供悲傷反應的時間:週年忌日、節日、紀念日。
.......
.
6.解說「正常」的悲傷反應。
.
7.允許個別差異:使家人親友接受。
.
8.提供持續的支持:至少一年以上,可引介自助團體。
.
9.檢查防衛機轉和調適模式:評估、探索及指引。
.
10.辨認病態悲傷行為並轉介:以便進行治療。.
..............
.
可使用某些有效的技巧:直言不諱(談論死亡)、使用象徵(逝者相片、遺物)、寫信(給逝者)、繪畫、角色扮演、認知重建、製作回憶錄、引導想像(空椅子法)、心理劇等等。藥物須謹慎的使用,以解除焦慮或失眠為重點。
.
葬禮儀式處理得當可以增強失落的真實性,提供表達對逝者想法和感受的機會,並可提供家屬社會支持網絡,有助於宣洩悲傷。
.
證據顯示專業服務、義務服務及自助團體均能降低因失落而產生精神症狀和身心失調的危險性。
...........
病態悲傷反應
常用的分類法是分為四類:
.
1.慢性化的悲傷反應:過度漫長,永未達滿意結果。
.
2.延後的悲傷反應:壓抑悲傷,而於特殊紀念日或遭遇挫折時才爆發的悲傷反應。
.
3.誇大的悲傷反應:因失落而產生憂鬱症、恐慌症、酗酒及藥物濫用、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PTSD)
.
4.改裝的悲傷反應:改裝成生理症狀(與逝者生前疾病相似的身體症狀),稱為「複製疾病(facsimile illness)」;適應不良的行為(如犯罪等)。
.............
.
要如何診斷病態悲傷反應,有以下的線索可尋:
.
1.死亡事件後超過兩年仍有強烈的悲傷。
.
2.無關緊要的小事就引發強烈的悲傷。
.
3.保持逝者環境,不願搬動遺物。
.
4.表現出與逝者曾有之相似症狀。
.
5.停止社交接觸,不參加與逝者有關之活動。
.......
.
6.恐懼疾病和死亡,尤其逝者致死之疾病。
.
7.長期的無助感、喪失自尊、誇大的憤怒和罪惡感。
.
8.行為上的改變,包括模仿逝者的特質。
.
9.自殺的衝動。
.
10.每年於固定的時段(節日或紀念日)有強烈的悲傷。
..............
悲傷治療
適用於過長的悲傷、改裝的悲傷、誇大的悲傷等情況。
運用程序:須先排除生理上的疾病;評估四項悲傷任務是否完成;處理因回憶引發的情緒等。
使用時機是治療者充分掌握狀況且當事人已作好心理準備。
....
.
評估效果如下:
.
1.主觀感覺:包括提升自尊、降低愧疚感、增加對逝者好感等。
.
2.行為改變:恢復社交、建立新關係等。
.
3.症狀減除:身體症狀減少、緩和或消除等。.
.......
.
參見:
1.威廉.沃爾頓J.William Worden:Grief Counseling & Grief Therapy,李開敏,林方皓,張玉仕,葛書倫譯《悲傷輔導與悲傷治療》台北:心理出版社
.
2.嚴久元《當代醫事倫理學.當代醫學大庫》台北:橘井文化事業
.
3.羅伯特.奈米爾Robert A.Neimeyer《重新凝視失落 #哀傷治療 技術的衡鑑與介入》台北:心理出版社
.
4.湯瑪斯.安堤格醫師《如何悲傷:重新學習我們身處的世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