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洋洋:教育已經失效了,
任何的努力都只是一種表演。
.
在當代社會中,
教育早已失去「塑造」的條件。
教育需要三個前提:
1. 穩定的價值體系
2. 可以延宕的未來想像
3. 願意被引導的學習者
然而,
這三者都正被時代瓦解。
1. 人們不再相信任何承諾
2. 未來是焦慮的來源
3. 學習者期待選擇自己想被教育的樣子
在這樣的條件下,
教育比起過去更像是行銷:
「先別說薪水了,你們知道文組也有未來嗎?」
「學習可以讓成為更好的人。」
「你不學這個科目,那將錯過很多事情。」
這聽起來是不是很耳熟?
以前直銷都是這樣講的:
「你有夢想嗎?」
學生不是活在虛幻的泡泡裡,
就是提早清醒面對無法解決的焦慮之中。
哪一種比較好?
我不知道。
教育環境裡,
彼此很確定的事情只有「恐懼」。
當真正的「價值內化」已無法發生,
制度便用「外在規訓」維持表面的穩定。
於是,
學校的任何管理都是讓現在所有人暫時的安心,
(未必代表安全)
它製造了秩序仍然存在、規則依舊明確的假象,
所以我們繼續教書、學生繼續學習,
家長繼續把孩子往學校和補習班送去。
彷彿學校是最後的避難所。
的確,
教育的任務是幫助個體發展潛能,
並且培養批判性思維,
然後成為一個完整的人。
我同意這是教育應有的理想,
但我懷疑的是,
在網路、手機、遊戲、考試、家長焦慮,
以及升學壓力中,
老師還有多少空間和時間去做這件事。
說到底,
老師只是「防腐劑」,
繼續保持學校該有的形狀—即使它註定腐爛發臭。
一樣地,
我對於教育改變是悲觀的。
因為人們趨向輕鬆、便利,
以及快樂。(我也一樣)
任何的不適感都會造成反抗與衝突。
然而,
真正的教育必然會讓你感到不滿、困惑,
還有一點被冒犯的感覺。
無論是對學生、教師,
還是家長都是如此。
我們應該學習讓眼睛看著尖銳的東西。
但現代社會排斥「不舒服」,
老師只要教得太難、太多、太複雜,
或是功課與考試超出學生的承受,
那便會招來批評與投訴。
同樣的,
學生只要對於制度與規則提出疑惑,
也會被視為一種幼稚的反抗。
最後,
老師與學生都得到不真實的回饋,
也無法再更理解彼此真實的感受。
你禮貌、我禮貌,
但事情從來沒辦法找到問題的癥結,
沒辦法被完整的解決。
我們用「素養」麻醉彼此,
彷彿知道如何應付未來,
也正在成為能夠應付未來的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