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吳宜蓉:
我還是得說些什麼
教育部一方面要體制內的老師不斷進修
研習接二連三,英文縮寫滿天飛
各種計劃一路從1.0升級到3.0
永遠都有精進不完的研習
另一方面,卻因為招不到代理代課教師
一招二招三四十招還是沒人
報考門檻只能一直放寬
大學畢業非本科系即能站上講台
甚至跟高教師培端推出「一年制師資碩士班」
只要一年養成,就有機會取得教職
這種邏輯我實在不懂
主管單位要求在裡面的人
必須擁有最高的教學品質
賦予了我們相對沉重的負擔
主管單位卻試圖以較低門檻
最快的養成速度
想把外面的人吸引進來
結果是
目前還在圈內的老師,工作量越來越多
還要扛下那些招不到老師的多餘鐘點
一節課378元
政府僅會用最廉價的方式
企圖補足當下最棘手的缺口
很多前輩、先進都說了
臺灣的教育
這樣下去能好嗎?
當現場老師一一逃亡
身心問題成為當前議題
而未來的師資培育
速成卻成為唯一解方
就算能夠補到人力
教學品質也絕對無法提升而是被犧牲
再這樣下去
被犧牲的,不只是現場老師
還有整個世代學子的受教品質
而他們將一代接一代長大
成為國家未來主要的勞動力
這就是一場可以預見的國安危機
十年二十年後
是不是大家都要一起承受?
還是我太悲觀
可以給我一些樂觀的理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