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2

短期昂貴《潛能開發課程》無效又戕害身心!

深厚可靠的關係才能有真正的改變」。其實,所有教學或諮商理論,也是九大心理學治療學派的難得共識是:在建立關係彼此信任後 (需要長期培養),才能造成實質的改變(參見:歐文亞隆《凝視太陽》) 」具有相關專業背景是最起碼的(否則博士也沒用)任何專業都是須要長期養成,不是出了一本書就可開班,也不是上過電視,就表示有公信力,尤其要小心「人很多、名人合照」宣傳伎倆!學心理輔導出身的許世穎 Dewey 不會撈過界教寫程式,不知為何非專業的人總愛撈過界?

《失控的正向思考》中提及生意興隆的激勵產業,在推廣正向思考的這個產業已經發展非常健全,這一行的產品叫作「激勵」價位很廣,從幾萬元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都有參與這類課程的人多不勝數,患重病的人、失業的人以及工作有風險的人特別容易心動。這些激勵公司,談論「設定目標、正向思考、觀想、遠離安逸等主題」。

去上課的人開始慢慢覺得自己有可能自己作主,或有可能功成名就。然而,這些有上過課的人的疑慮是:正向思考跟幻想沒有什麼兩樣……更令人心煩的是,擔心正向思考可能是嚴重的自欺行為,最終會使人被幻象蒙蔽,反而無法有所成就 ~請 點閱:許世穎 YouTube「短期昂貴課程」破財又戕害身心 ~ 請按此
.........................................

簡均羽《iTalent學習計畫》聽演講及短期昂貴課程


「新心理分析學派」大師蘇利萬的弟子歐文亞隆指出「深厚可靠的關係才能有真正的改變」。
其實,所有教學或諮商理論,也是九大心理學治療學派的難得共識是:在建立關係彼此信任後
 (需要長期培養),才能造成實質的改變(參見:歐文亞隆《凝視太陽》) 聽演講的心得分享:

1、演講可以讓你知道皮毛,沒有辦法很深入,像是大家最喜歡的人際關係課程,
我自己不是很喜歡(第一次可能有些新鮮)因為會帶活動交換姓名電話,從來沒有聯絡過
若有很機車的人去上了就會人見人愛嗎?不可能。上「人際關係中的情緒管理」知道EQ很重要,
沒辦法透過演講,就成為EQ高的人;或是提到A-B-C理論可能只知道ABC代表意思,
但是深入要看書,心理學家艾里斯 Ellis著作《別跟情緒過不去》(老師出版)。
談二性溝通與相處不會講到Sternberg1988)提出的愛情三因論、
談彩繪職涯藍圖不會談到《C型人生》、韓第的《大象與跳蚤》、史蒂芬.柯維《讓好工作找上你》。

2、有可能會談論非科學、非理性內容NLP、《祕密》《吸引力法則》比不學還糟糕!
以為只要想(我是個有自信的人、我生活過得很好自我催眠)就會有自信、就會痛苦消失,才怪。
《快樂幸福心理學》作者瓦利.納瑟 Vali Nasser 提醒大家:
「神經語言程式學 (即:NLP )只是胡說八道、缺乏科學學理依據的偽科學。」
「像我每天都會變得更好這種正面思考,其實可能會讓你更難受」像是血型、星座、皮紋檢測、
前世今生、催眠靈修…乃至於各種算命工具,都是沒有科學根據的工具,沒有任何幫助。

3、需要自己聰明分辨什麼該相信,什麼不該相信如:目標設定的謬誤。
像常用的哈佛大學追蹤目標(宣傳常用),首先不是哈佛大學,是耶魯大學。
有一次調查 1953 年級耶魯畢業生,問他們是否有特定目標,是否寫下他們的目標?
有部分人說他們心中有目標,但只有 3% 的人在某處寫下他們的目標,二十年後,
調查人員聯絡這些畢業生,結果非常神奇,有目標的那一部份學生,成功致富顯然優於沒有目標的人,
寫下目標 3% 的人的財富總和比其他 97% 的總和還多!。
這項神奇的目標設定有效性研究只有一個問題:這項調查從未發生過。

(引自 Fast Company 雜誌12/1月號中)耶魯大學表示,完全沒有這項研究調查的紀錄,
人們詢問研究人員的資料來源時,他們無法舉證,無法證明其真實性。
《誰說骰子不能設定》作者為全美著名的教育訓練師文森˙羅亞希(Vincent M. Roazzi)

4、有關理財課程是我最喜歡的,畢竟懂得理財可以讓我生活好過一些
(七、八年級生要靠薪水致富我想是不可能的),而且比較不會被騙,
像是很多複雜又難懂的金融商品、基金、保險、是否房子都是重要的決定
像我之前有聽過政大周行一教授的演講(看他的書收穫其實更大《不理財,也發財》)

但是財金課程,若有請到金融相關從業人員(保險房仲、理專投顧)
會有「利益衝突」的問題,可能課堂內外有推銷金融商品之行為暗示或錯誤的理財觀念。
《綠角的基金 8 堂課:獲利贏過經理人》4433 、星級評等...等是:毫無意義的選基金法。

5、想要認識大老闆企業家及成功人士,希望自己可以複製他們的成功。事實上,了解成功人士的成功之道,並沒有多大幫助,因為成功無法複製,每個人出生背景、生長過程並不相同,像我們覺得比爾蓋茲就是大學休學在車庫開公司就會成功了,而事實上比爾蓋茨的書沒有強調母親是IBM董事,是他促成兒子的第一筆訂單。「這麼做就能變成有錢人」、「通往卓越成功的方法」,將單一個人的經驗一般化,反而巧妙利用「不論是誰,只要這麼做,就能得到同樣結果」心理手法!《不用再上班了》一書作者丹米勒也強調:「通往成功的路,絕非墨守成規不敢冒險,而是該要認清自己的才能與本質,絕不試圖複製他人成功的模式」

6授課講師應有專業學經歷(需為相關領域)像是談快樂主題的老師,是否為心理學的專業背景,還是人人都可以講這個主題。而且也非出過一本書、上過電視節目、短期受訓即可擔任講師,或國外非教育部承認、難以查證、XXX大學研究所等…含糊其辭的講法。相關証照需是正式的,如:國內衛生署頒發的「臨床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或教育部(局)教師証,而非國外無法驗証,以大寫英文簡稱之XXX 認証講師(網路上都買得到,甚至直接造假或「繳錢就買的到」。大陸證照在台灣不但很可能無效,其公信力也很薄弱。經歷或曾服務單位須有公信力而非名不見經傳之 XX 機構、協會、中心

7、一次的費用為四年,有些人繳了錢,可能各種原因一次都沒來過(因為未來的事情很難預測)若過了退費時間(七天之內,無論是否有上課皆可退,若超過之後要退成功的機率就…),退不成只能自己找轉讓,若真想參加可上網路看低價轉讓的部份。即使有來上課,能像我大學那麼拚,大學就上了一百堂的人是少數中的少數,而且根據調查,像健身中心參加會費(上萬塊),平均會去使用六~十次的消費。比較好的課程,應該是有來上課才收費吧,代表對課程很有信心,不怕你不來。(完全站在消費者的立場)


1不論學習或改變都是需要長期的(至少幾年以上),沒有短時間就可以開發你的潛能這種事!不然就不用九年一貫、四年大學了。《心理醫生也想學的人生道理》我們生命中追求幸福的過程都需要時間,而且通常還是很長的時間。如學習新知,改變壞習慣、培養令人滿意的感情、累積人生的財富…想改變我們既定想法和行為,那怕只是小小改變,也必須長期努力。同時還得培養洞察力,持續地評估與學習。

2方並不瞭解你,給的建議反而會誤導你
每個人的狀況都不一樣,光了解自己何其難?就不要說別人透過短短時間就能給你人生重大決定的答案。反而是「人生重要的事,一定要自己學」,因為只有你最了解自己,藉由自己的努力發展出獨特而且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3激動吶喊的潛能開發課程,都會有要喊出目標,我覺得授課方式應以理性討論為主,不宜流於情緒化。且質疑目標設定的有效性。另外,在《你會對你的電腦說謊嗎?》作者史丹佛講座教授提到,團隊建立活動是無法有效建立團隊,像是「信任」活動、「搭橋」遊戲…,所以,透過活動體驗真的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嗎?

如果以「學習」而非「績效」為目標來規劃自己的時間、精力及資源,每天的生活會有什麼不一樣呢?如此很多人每天的活動,包括他們會做什麼,以及會怎麼做等,都會有大幅度改變。雖然很多人非常熱衷口耳相傳「學習型組織」但實際上接受這個概念變成「學習型個人」,人數卻少的令我震驚 (《A 到 A+》作者:吉姆‧柯林斯)。學習是一種轉化的經歷。學習不是像佔據什麼東西來累積知識,而是將自己變成一個全新的人…學習不是佔有,而是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