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30

一日浮生》十個探問生命意義的故事

ㄧ般說來,當我們失去了關係圓滿的對象,即使哀傷卻不難平息;然而失去我們不太滿意、有好多未盡之事的對象,反倒比較不容易釋懷。

如今 80 多歲的我,有一件事倒是可以篤定的,只要我能夠營造一個真誠關愛的環境,病人自會找到他們需要的幫助,其方式之奇妙,往往超乎我的預期與想像。

~ 摘自《一日浮生:十個探問生命意義的故事》
歐文・亞隆:當代團體精神醫療、存在心理治療巨擘


《一日浮生:十個探問生命意義的故事》作者歐文・亞隆:當代存在主義敘事治療的權威巨擘。無論在實務經驗,或是文字著作中,歐文・亞隆總以存在主義心理學觀點,集中探討身而為人的困境,他提出四個「終極關懷」(givens):孤獨(Isolation)、無意義(Meaninglessness)、死亡(Mortality)與自由(Freedom),並深掘「人」在問題中,如何從否認到真誠面對,如何轉化內在的衝突為動能,進而自我超越與昇華。
傳統保守的心理治療師,總是扮演功能絕對而單一的協助者(helper)治療師角色,引導病人進行不同層次的自我衝撞,但治療師本人從不介入其中,與病人的互動也侷限在個案本身問題範圍之內。但是,歐文.亞隆在進行治療時,他選擇將自己投入與病人的對談當中,毫不避諱地讓自己進入病人的世界中,同時也讓病人的治療過程緊密地附著於治療師的生命歷程中。

歐文‧亞隆身為存在主義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大師,其深厚的哲學與文學涵養,為當代的心理治療領域演示了人性化且直指存在核心的風範。「一日浮生」語出西元二世紀羅馬皇帝馬可‧奧里略的《沉思錄》。當我們站在含括生死的長遠時間向度回首過往,每個人的一生無論歷經多少風雨、領受多少光環,都只是暫存於世的脆弱生命。「我們全都是一日浮生」。然而在亞隆的諮商室中,每種生命歷程的幽微意義卻未被死蔭所遮蔽,反而在死亡的詰問下更顯立體。從壯年時開始接觸癌末病人,亞隆便有意識地凝視死亡,包括尋求存在主義心理學大師羅洛‧梅的諮商,處理死亡議題;如今他自身也步入遲暮之年,對生死的體會更加深刻、沉澱。
  
相較亞隆以往的作品,如號稱「哲學三部曲」的心理小說《當尼采哭泣》、《叔本華的眼淚》、《斯賓諾莎問題》,新作《一日浮生》宛如一冊小品,呈現出十多段治療關係中的吉光片羽;在面對死亡的主旋律之下,更觸及老化、疾病、親密關係、自我追尋等人生課題。行文中有年邁者的和煦目光、有大師級心理醫師的透徹見解,也有身為凡人的情緒波動。我們要如何以不自欺的方式,與過去的不堪、與死亡的必然和解?身為心理醫師,是否只能接受醫療體系對於病患的診斷與分類?這十個深刻的小故事,讓我們看見人類心靈的深邃、失落、感傷與幽默,所描述的不只是治療過程,更是生命本身。觸動人心、發人深省,還有令人手不釋卷的精采鋪陳,《一日浮生》以對於人類靈魂堅定不移的目光,注視著所有生命中的痛苦、困惑,以及希望。
歐文.亞隆(Irvin D. Yalom)1931年6月13日生於美國華盛頓特區。父母是俄羅斯人,第一次大戰後移民美國。亞隆是美國當代精神醫學大師級人物,也是造詣最深的心理治療思想家。早年師承新佛洛伊德學派大師蘇利文(Harry S. Sullivan),將以人際關係為基礎的心理治療理論發揚光大,成為美國團體治療的當代權威。他並將存在主義心理學融入心理治療之中。曾任教於美國史丹佛大學,目前是該校榮譽退休教授,仍在加州派洛艾圖及舊金山執業。他的著作極受重視,包括心理治療經典作品《存在心理治療》、《日漸親近》、《生命的禮物》、《凝視太陽》等,以及廣為人知的心理小說系列《愛情劊子手》、《診療椅上的謊言》、《當尼采哭泣》、《叔本華的眼淚》、《斯賓諾莎問題》等。(摘自《一日浮生》許世穎工商心理學書院)存在心理治療「哲學諮商師」許世穎:台灣の歐文亞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