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17

青年不友善:李明璁(台大社會系教授)

李明璁(台大社會系教授)台灣社會這幾年就像個壓力鍋,很明顯現在壓力鍋爆開來了。問題在於我們的社會,表面上對年輕人很友善,例如消費市場總是以年輕人為目標,總統最近就職六周年的演說,也以青年為主題,然後選舉每次都說決勝點在青年,教育也是,教改好像一直要減輕年輕人的負擔,但從近年各種議題可以看見,事實上這社會非常的youth unfriendly(青年不友善)。
.
青年世代正不斷透過他們的言語、行為、正面或負面的事件,展現對這個社會「總是如此」的不滿,像一個刺激,告訴你不該「總是如此」。但如果只說社會對青年不友善,有點太簡化,而是社會提供給青年的選項相對有限,卻一副:選項已經夠多,如果你還不能在我給你的選項裡選擇,並且符合社會所描繪出的各種框架,那就是你的問題。
.
舉個例子,上個世紀全球性的青年反抗,最具體是一九六零年代,從歐美到日本,所謂的第一世界,生活過得很好,而且他們的父母、師長、國家、媒體也都給了各種選擇啊,為什麼青年要群起反抗?關鍵來了,青年們意識到所謂多樣的選擇,只是在固定範圍裡『沒有選擇的選擇』。
.
經歷了九零年代台灣社會「看起來」開放自由跟民主,青年世代好像生於長於這樣的時代,但在反芻的過程裡,他們意識到所謂「開放」、「自由」、「民主」,事實上都要加上一些引號,必須退一步的說,這是真的開放民主自由了嗎?我們真的多元了嗎?還是其實是表面的多元,內在是單向度的?
.
我們看起來給了你各種可能,但這可能其實是有限度的。我們看起來有民主,但這民主原來還是這麼形式化,以致於很有可能走兩步退三步,我們看起來有自由了,可也許我們好像有市場上各種選擇自由,但事實上仍存在資本家的壟斷,突然間你看到原來媒體可以這樣壟斷,原來政商關係可以這樣壟斷,好像自由也不是真的很自由。
.
正因為這些年輕人,生長於看起來很自由民主開放的年代,所以事實上他們是在捍衛他們所認為天經地義的東西,他們意識到,如果不try to fight against something(試著去對抗某些東西),那就會失去某些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