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1-26

今晚提到的教甄考古題【完形心理治療學派為 Perls 所創立】完形心理學之父魏泰默

今晚提到的教甄考古題【完形治療學派】完形心理學派的起源約在1912年的德國,當時馬克思魏泰默博士(Dr. Max Wertheimer, 1880~1943)發表第一篇有關現象的論文,首次對完形心理學作了有系統的陳述,因而發展起來,他也被尊稱為完形心理學之父。完形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一、部份之總和不等於整體,因此整體不能分割;整體是由各部份所決定。反之,各部份也由整體所決定。
二、強調知覺經驗雖然是來自外在的刺激,各個刺激可能是分散的,但是個人所得到的知覺卻是有組織的整體。因此部份之和不等於整體,整體大於部份之和。也為日後認知心理學,奠下良好發展的基礎。
完形治療學派為 Perls 所創立。自我覺察是完形治療的核心。完形治療學派認為個體有自我調整的功能,個體若能充份覺察,必然改變;也就是,覺察本身即具有治療的效果。那麼自我覺察是什麼呢?Simkin在1970年曾對『覺察』做了以下的說明:「完形諮商強調覺察、現在,覺察乃是專注與注意的能力。思考並不是覺察,感覺、感受也不是覺察,覺察乃是去接觸、了解我正在想什麼、感覺、感受到什麼......,如果我不能覺察我正在做的,我即是對我所做的沒有反應。」覺察是指去發現某些事情,讓個體接觸到或感覺到自己正在做什麼?感覺到自己的思考、動作、身體姿勢等。在覺察的過程中,個體與環境做良好的接觸,以經驗內在的衝突,統整其人格的分歧與對立,藉著覺察,個體發現真實的自我,從新整合自己。
覺察是一種提供選擇的工具,它也意味著改變的可能性。因為覺察,你知道你可以不這樣做,你知道你可以改變,也知道你可以不改變。你覺察的愈多,可做的選擇也愈多,當你選擇以後,就必須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當然,前提是你必須先覺察到,才可以做選擇,也才能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任。所以說,覺察是改變的開始。(摘自《諮商與心理治療》、許世穎【教甄口試】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