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09

在家自學【實驗教育 / 另類教育】中小幼 2022 教甄口試

 #教甄口試 中小幼 #實驗教育另類教育(Alice Hsu 2022)

長輩告訴我,如果孩子不去上學 (自學),就沒有朋友。

這也或許是為什麼,自學群中有這麼多的共學團存在。

但我這人,就是會去問一些人人認為是常識的問題:
「為什麼要有朋友?」
每次此話一出,所有人下巴都掉下來!
.
只有長期飽受驚嚇的我媽,可以鎮定地回我:「一起玩呀。」
然後我們就會進行一串思辨...
---.
我:「可是我小時候喜歡自己躲在角落玩啊。」
媽:「妳也會跟xxx和xxx他們一起玩呀。」
我:「但那只是下課的時候。」
媽:「那不就是了嗎。」
我:「所以如果我想充實自己的人生,就不需要那些朋友了嗎?」
媽:「妳還是會有玩的時候啊。」
我:「但我現在都不想玩了耶。所以小時候那些是不是其實是浪費?」
媽:「這就是成長的過程啊。」
我:「為什麼要有這一段過程,幹嘛要刻意營造一段交朋友的過程?直接跳過不行嗎?」
媽:「妳要學會與人相處呀。」
我:「但學生時期的相處模式,完全就是幼稚,根本出社會後都是重學呀。」
媽:「那就是模式變了嘛~」
我:「那我幹嘛要學習那種模式?出社會後再學就好啦。」
媽:「人總是需要朋友的呀。」
我:「但當時那些朋友跟現在的幾乎都不重疊了。現在對我有什麼好處?」
媽:「妳有回憶呀。」
我:「回憶能幹嘛?想到跟現在都不一樣了,回不去了,就無盡的悲傷」
媽:「...怎麼會呢!?...」
我:「plus, I don't find it happier, I'd rather be like now.」
她:「啊妳現在難道沒有朋友?」
我:「沒有!」
她:「...妳別這樣...」
---
以上是持續一兩年以上、經過反反覆覆、多方面延伸並收斂後的對話內容。我在這裡只是做個濃縮簡述。
最後我的結論是:
---
職場上交的朋友,是為了做事方便,如果有人讓我花心力去結交,他卻沒給我方便,我也不會交他這朋友。模式就是在公司跟他禮尚往來,私下絕對不會聯繫。
商場上亦然。
出社會的朋友,都是在某個有目的的場合結交的,而當友誼產生變化,就會重新審視這個目的,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係。
當目的消失,人跟人之間就散了,因為沒有評估的準則,容易話不投機半句多。
而且可能因為在台灣日子難過,大家都很忙,沒共同目的的話,沒那種閒情逸致純交友。
我們都只是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偶而跟某人交會了一下,可能當時剛好走得很近,交集多,但不會持續一輩子。無論發生任何事情,都還是要以自己為主。
我覺得交朋友,必須要有「能夠憑自己喜好選擇」的自由。然後再加上目的和意義,才能真正開始練習「與人相處」。包含:評估是否繼續交往、以什麼態度、重新訂出界線...等等。
如果是從前在學校那種,因為分班而被迫再一起,完全沒有操作空間...我學到的不是「與人相處」,而是如何忍受、如何參與霸凌、如何在不得不的情況下選擇損失最小卻又不過於違背自己的意願。
學校本就不是學生有意識地選擇,在那底下的交友,都沒有意義。我當初磨耗了心智融入大家,現在好不容易找回自己勇闖天下愛冒險的本性,而且也重新學習了與人交往。
我一點都不想讓自己的小孩被shaping成不是自己的樣子,然後再花費極大成本找回自己。
孩子的交友,不用刻意,從他自己喜歡的人事物去延伸就好。
跟任何科目一樣,交友也採自主學習。
我既不強迫孩子上課,就不強迫他參加某交友圈或團體。
---
我現在工作以外的朋友,實在很少,不會成群結黨。
有些聊政治、有些聊情感、也有亂聊打屁放鬆心情的...但不會有某個人每個方面都聊。
除了聊天以外,還有幾個特定的老朋友,會持續關心近況,但因為居住地不同,很可能十年見一次面,剩下都是網路聯繫,也或許下次見面就是很老的時候了。
然後,我沒有酒友,也沒有一起打電動的朋友。因為我不喝酒也不打電動。
---
回到主題,當上個月我阿嬤告訴我:「不去上學會沒有朋友啦。」
我用台語回她:「係安喏一定愛有朋友,人攏嘛係孤單的。」
把我阿嬤嚇得不輕 XDDD
後來她看著天花板想想,也就沒再回我什麼了。(至少目前還沒有)
---
我相信這是自學家長最常遇到的問題。每個人經歷不同,答案也都不同,不知道各位對這個問題是怎麼想的呢?
* 上個月我還聽到有人說「有錢自然就人緣好啦」不禁會心一笑 XD
* 我發現那種「你為什麼跟人家處不好,一定是你有問題」或是「就是故意要把你放在艱難的環境中,才能讓你磨練成長」這種想法...永遠都只有反效果。(轉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