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09

邁向目的之路》只有 20 % 的人發現生命召喚

把生命用於你認為了不起的目的,這才是生命的真正樂趣。~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
別等著看會有什麼事情發生,下決心讓對的事發生。 ~ 公眾教育運動之父:賀拉斯‧曼恩
比成功更重要的事─發現生命的召喚 ~只有 20 % 的人(符合 80/20 法則)能發現生命的召喚

面對衝動,你有兩種選擇~行動或不行動。因此當你意識到強烈的衝動時,要問自己2個問題
1.如果採取行動,是否會違背我對自己的期許?2.是否讓我的人生,往我希望的方向發展?
艾西莫夫:「自我驅動的學習是唯一真正的教育,對於這點我堅信不移。」
拉普蘭特:我領悟到,一旦你找到學習的動力,短時間內能完成的事情,多到自己都­會吃驚

投資心理學書院/院長/許世穎推薦臉書專頁邁向目的之路《一個人的經濟:成熟市場也有大金礦》你拿什麼定義自己》《過得還不錯的一年》《20世代,你的人生是不是卡住了
Ziway Wang《一個人的經濟:成熟市場也有大金礦》 這本書的書名騙超大 中文書名是一個人的經濟, 其實日文比較接近日本國富論, 還有人搞不清楚說是作者文不對題)

簡均羽夢想和目標的不同,我和學生討論最近在看《邁向目的之路台灣的書名有時常騙很大,像是與成功有約,書名直譯是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但是書名要有「成功」,在台灣才能賣得比較好。再來談到他們班上有許多學生上課在睡覺,是這本書有討論到的課題。最後討論,「馬西亞(Marcia)青少年的認同發展與生涯發展的理論,他正在探索(未定型),再看看《工作大未來——從13歲開始迎向世界》。希望我可以教出「有目的感的學生」

繭居族?尼特族?啃老族?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不願意出手?他們情願賴在家裡、躲在學校不畢業,就業動機不高,拒絕「長大」,甚至懷疑「這一生,所為何來?」美國史丹佛大學教授威廉.戴蒙(William Damon)發現目前的年輕人大約可以分成四類:
........................

第一類、疏離者(the disengaged):這類型的年輕人約佔二五%。他們還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去追求有意義的人生目的。其中有些人冷漠且疏離,有些人則是把興趣局限在追求個人的享樂或虛榮之上,對於自己以外的世界不太關心

第二類、空想者(the dreamers):這類型佔二五%。他們通常擁有一些充滿想像的夢想,也常幻想自己會對世界做出偉大的貢獻。但直到目前為止,他們幾乎沒有採取任何行動嘗試將自己的想法付諸實現。

第三類、半吊子(the dabblers):這類約佔三一%。半吊子是指那些興趣廣泛,參與很多活動,但經常從一個活動跳到下一個活動,不知道這些活動之間跟他希望在生命裡完成的事情有什麼關聯。他們的興趣都太短暫、稍縱即逝,以至於無法成為一個持久的目的

第四類、有目的感的(the purposeful):這類型只佔二○%。這是指那些已經發現一些有意義的活動,並且獻身於這些活動的年輕人。 他們對這個興趣已經維持一段時間,而且清楚的知道自己想要在這世界上完成的事情,以及為什麼要這麼做
※本文部分摘自《邁向目的之路幫助孩子發現內心的召喚,踏上自己的英雄旅程》天下

到底是什麼造成了這些年輕人的不同?他們缺少的,是更高的競爭力嗎?還是更強的學習動機?是更多的熱情?還是更大的夢想?根據戴蒙的研究與觀察,這些答案都不是。
戴蒙指出,今天年輕人心裡所缺乏的,是動機的來源,是對於目的感的缺乏。

缺乏目的會摧毀了人生快樂與滿足的基礎。對目的的追求可以主宰一個人的一生,它不只賦予人生意義與快樂,也賦予了人生學習與追求成就的動機。目的在順境的時候,帶給人喜悅,在逆境的時候,帶給人復原力,而且終其人的一生皆是如此。請點閱:簡均羽部落格
...................

韓第本人不大喜歡管理大師的稱號,參見其自傳《你拿什麼定義自己》在《一個人的經濟》背景下,每個人都應該學習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向來重視的「自我管理」「自我發展」。此部分在心理學領域屬於「發展心理學」「職涯心理學」。彼得˙杜拉克曾說:

「當我們從 21 世紀回顧 20 世紀這一百年之中最偉大的發明,我們會發現並不是電腦,
也不是網際網路,而是歷史上第一次人們有自主的能力,可以做自己
因此杜拉克強調每個人都應該學會自我管理,為自己負責

若一個人沒有遵循自己的意願,從事自覺有意義的工作,就枉費了杜拉克所說的人類 20 世紀最偉大的發明《投資大師羅傑斯給寶貝女兒的 12 封信》亦強調雖然我是你們的父親,但是我不能替你思考或替你做決定。你需要設定自己的目標,想像自己的未來,找到自己要走的路

沒有時間管理這回事,我們能夠做的其實是生命管理。世穎提醒您:要作自己生命中的主人,而不是成為幫老闆實現夢想的棋子。你就是自己的 CEO!《一個人的經濟》書評請按此
...................


青年是充滿理想主義的時期,年輕人總是會認真的聽取有關如何實踐人生抱負與熱情的建議。但是這樣的建議,通常只偶爾出現在他們日常生活的經驗裡(像是在畢業典禮上或是某些儀式場合),而且大多是含糊籠統的泛泛之言,少有實用的細節。

年輕人想知道,在真實世界裡的競爭、工作要求,和社會責任上,我可以想像找到某個東西,它是同時擁有價值又有意義的嗎?我如何在追求夢想並避免「違背原則」的同時,不會減少了我為自己和我想要的家庭作好準備的機會?這些都是年輕人當他們要做人生中最重要的抉擇時,早晚要遇到的問題。

也許他們會在學校或大學裡找到答案?但願我可以說這是實際的狀況。大部分的中學很擅長建立基本技巧,這些年來他們在做這項工作的能力也一直在進步。大學則擅長於讓年輕人大量接受各種精彩的想法、文化的薰陶。這些教育豐富了學生的知識與個人的生活是無法測量的。

但是當談到引領學生朝向一條讓他們覺得有價值又有意義的未來道路時,我們的學校則有所不足。學生學習到一些他們覺得沒什麼用處的零碎知識,而學校的董事會裡不時有人鞭策他們出去世界闖一番豐功偉業。當要把這兩件事情連結在一起時也就是,讓學生知道為什麼以及如何一個數學公式或歷史課文可能是對學生希望達成的某些目的很重要時學校經常在這連結這兩件事情上力有未逮。

如果你進入到一個典型的課堂裡去聽聽看老師都在囑咐學生做些什麼,你會聽到大量的作業分派、考試的指示,以及一連串的題目練習。如果你去聽聽看為什麼老師要學生做這些事,你會聽到一連串狹隘、工具性的目的,像是:在班上表現優異、得到好成績以及避免失敗,或者可能,如果那班學生夠幸運的話,老師會告訴他們學得一技之長的好處。但是你很少((如果有的話)聽到老師和學生討論這些任何一個小小的目的可能會把他們帶向更寬闊的目的。請點閱:簡均羽部落格


本文作者為「投資心理學」研究者。研究內容的取材範圍則相當廣泛,涵蓋「 2002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心理學家卡尼曼展望理論。(參見投資心理學部落格:1.《再想一下》3 大決策步驟。2.《再想一下》卡尼曼的驚訝。3.卡尼曼本人著作《快思慢想》拙著書評)

80/20法則》個人篇 YouTu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