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0

重拾好奇心》讓你不會被機器取代的關鍵

發展心理學家原本以為初級動機(原始動機)都屬於生理性動機,後來發現並非如此,好奇動機便是反例。(許世穎)以下摘自 2017.3.新書《重拾好奇心:讓你不會被機器取代的關鍵》
如何將探問及批判性思考(critical thinking)風氣植入教育體系當中?這個世界需要更多滿腹好奇的學生。身在追求秩序高於一切的社會,人們習慣壓抑好奇心。但在追求發展、革新與創意的社會,人們則培育好奇心,將人民勇於探問的心智視為最有價值的資產。在中世紀的歐洲,這些勇於探問的人──尤其當他們問的問題威脅到教會教義或國家法律的時候──都因此背負罵名。在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期間,人們開始質疑傳統觀念,而到了啟蒙運動時期,歐洲社會發現人類的未來全倚靠好奇心,便開始鼓勵大眾挖掘問題,不再壓迫,結果引發了史上最大規模的新思潮,和科學的巨大躍進。
好奇心全面解禁,也讓促成這股風潮的國家昌盛繁榮。時至今日,我們還無法肯定自己是處於這黃金年代的中段、或是末期,不過無論如何,我們的確處於間歇期。除了網路這個重要的例外,當初讓西方世界一飛衝天的革新力量,如今已是強弩之末;同一時間,亞洲和南美洲的經濟體也還未出現可與過去的西方世界相比擬的、原生的創新力量。經濟學教授,泰勒‧柯文就以《大停滯》來形容當前的社會。柯文指出,富裕的世界正忙於應付成功招致的後果,忙得焦頭爛額。世人發現,要提高老百姓的教育程度越來越難了。比起把一批批學生送進大專院校,新的挑戰在於設法讓更多人有想學、想問、想創造的動力。同一時間,亞洲社會的領頭羊如中國及新加坡等,也因為察覺到人民對於尊長的權威過於順服以致於無法青出於藍,正在思考如何將探問及批判性思考的風氣植入教育體系當中。這個世界需要更多滿腹好奇的學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艾德蒙‧費爾普斯認為,過去餵養工業革命的企業草根精神,如今已被國家和財團沉重的官僚體制給壓得窒息殆亡了。我們需要員工們表現得更主動、更勇於詢問、更有想像力、更有點子、更有好奇心,如此一來才能創造革新。人們對真實的好奇心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多。雇主都在尋找不只是照著規矩辦事、或聽命行事的人,他們更需要擁有強烈的學習欲望、能夠解決問題和問對關鍵問題的人。這樣的人或許一時之間不容易管理,因為他們的喜好和熱忱可能會造成許多變數,而且他們不太受人影響,很有自己的主見。不過大多數情況下,經歷這些困難都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