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5

自戀時代》自戀人格障礙NPD失控的正向思考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不斷發現:
專注於社會地位與物質金錢的人,比較可能憂鬱;相反的,
專注於親近關係的人,長期而言則會比較快樂。
(摘自《自戀時代》社會心理學家:圖溫吉)

"在其自戀、不成熟及標新立異之人格特質作用下,鄭捷將其殺人誓言做為其個人標記之傾向,換言之 ,即沒有殺人誓言之鄭捷,可能無法獲得他人的注意。而隨著其網誌活動及其與同儕之互動中,殺人誓言獲得強化,而其對於社會規範之不在乎及以自我為中心傾向,採取隔離或自我欺騙之方式,將任何反對其殺人誓言正當性之感性或理性勸阻、論述忽略或擱置,維持其殺人誓言之穩固性。"摘自蘋果日報
................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鄭捷被新北地檢署起訴,求處四個死刑,
這結果不難逆料,比較特別的是鄭捷的精神鑑定報告,以及犯案動機的推斷,
這部分醫法聯手,畫出了鄭捷這位眾人眼中的冷血殺手,
內心發展的圖像,非常不容易,是相當值得一讀的起訴書,
通篇的關鍵字是「自戀」兩個字,這是這類大規模兇殺案,最常見的犯案特質,

先前很多人說鄭捷是反社會,明顯不是,因為反社會犯案大都為了情仇財這些尋常動機,
但大規模兇殺案不是,犯這樣的案子,根本是損人不利己,
那為什麼還犯案?就是滿足自戀需求,

什麼是自戀需求?就是得到肯定與讚賞的需求,
或者,弭平自戀式傷害的需求,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
每個人都有,但程度不一樣,有的人從小不能接受一點點負面評價,
很容易受傷,好像一棟紙黏的房子,一下子就被刺穿,
有的人則是內心穩固,只要不是太大的羞辱,還能忍受,

舉例來說,在教室裡,當眾被老師甩耳光,
大概沒有人可以不羞愧到無地自容,但如果是被老師叫起,
當眾向被捉弄的女同學道歉呢?大部分人會困窘,在意,但不至於念念不忘,
在腦中閉門造車,醞釀復仇計畫,
然而就是有少部份人會!因為這樣的處罰,對這些人來說,
形成了嚴重的自戀式傷害,狠狠刻在心板,永遠忘不了,

其實不少孩子,第一次被父母師長嚴厲處罰的時候,
都曾幻想長大後要報復,但真的長大以後,就忘了,不會耿耿於懷,
然而鄭捷特殊之處就在此,他不但沒有忘記這樣的傷害,
還隨著成長過程,繼續將其他傷害累積起來,越堆越重,
成了心頭難以承受,隨時隱隱作痛的傷痕,
你看他國中時代被老師管教,竟然帶美工刀要刺殺老師,

鄭捷念的是明星國中,他也不是成績不好的學生,
怎麼會做出這樣的攻擊舉動、當時學校有沒有介入輔導,
都值得後續關注,其實他國中那次攻擊,就是一種自戀式反擊,但那次有明確對象,他恨的是老師,然而不到十年以後,他的自戀式反擊,卻是針對茫茫渺渺,
跟他無冤無仇,也沒有直接冒犯他的社會大眾,

為什麼要拿無辜的捷運乘客當行兇目標?
這是鄭傑犯案動機裡,最值得關注探討之處,
中央社的報導裡對這點有解釋:「他認定應貫徹殺人誓言,否則就是否定自己」,
這一句非常重要,這句話點出了鄭捷後來幾年的殺人計畫,
已經從殺害特定對象來達到自戀式復仇,「升級」成了對自己誓言的實踐,
有沒有看到「否定自己」幾個字?自戀需求是什麼?

上面說過了,就是肯定與讚賞,
也就是說,鄭捷行兇,動機之一,就是希望得到自我肯定與讚賞,
當這個世界都不能對我肯定與讚賞,最後的正面回饋來源,就只剩下自己,
這或許就是鄭捷從很小的時候,就認定人生虛無,不值得活,
這樣灰色人生觀的理由之一,

大規模殺人,本質上是一種殺人後自殺,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自殺,
這類兇手在華麗壯闊的殺人場面裡,滿足了宰制社會,
對世界反擊的自戀需求,滿足自戀式復仇的需求,
這是鄭捷殺人後說「感覺很舒坦」,這句話的由來,
因為這是一種復仇任務,自己給自己的任務,完成任務,當然如釋重負,

鄭捷起訴了,相信也很快就會判刑,送上刑場,
起訴一個大規模殺人兇手,只要兩個月,
但養成一個大規模殺人兇手,卻要二十年,
沒有人天生要殺人,都有成長脈絡可循,

檢察官的起訴書與醫院的精神鑑定書,只是了解這位台灣社會,
前所未有的殺手,初步的心理探索,
未來應該繼續做出更深入的挖掘。
................
(中央社記者蔡沛琪、王鴻國台北21日電)新北地檢署調查發現,台北捷運殺人案被告鄭捷反社會、自戀,曾在網誌寫殺人文章分享給朋友獲關注,強化殺人誓言。

檢方依殺人等罪起訴鄭捷,求處死刑。根據醫院精神鑑定報告,鄭捷具反社會、自戀人格,性格不成熟,常有標新立異的舉動,欠缺同理心,他長期有尋死念頭,但無勇氣自殺

檢方調查發現,綜觀鄭捷成長期間自戀特質,一旦受傷,就會著手報復。國小階段,他音樂課吹直笛擾鄰,鄰座女同學報告老師,老師要他起身當眾道歉;後來另名女同學又和他對立,都讓他自覺受傷,決心立誓殺人報復。

國中導師嚴厲管教,使他自戀特質受傷,竟隨身帶美工刀伺機刺殺老師;一名同學挑釁,他竟拿剪刀戳傷對方。他和一名「獨行俠」同學交好,兩人都愛看作家九把刀小說;他曾暗戀學妹未獲回應,他解讀「往後執行殺人後,少了一個擔心的對象,也未嘗不是好事」。

他遭遇嚴格管教及升學壓力,形成虛無世界觀,對自己悲觀、認為人生沒意義,產生厭世念頭。他認定應貫徹殺人誓言,否則就是否定自己。

鄭捷高一起,在個人網誌寫殺人誓言等文章,引發同學注意,在自戀、標新立異的人格特質下,獲他人注意,因此強化殺人誓言。後來他遭國防大學理工學院退學,轉學東海大學後又在友人舉發、教官調查及因無心學業而將面臨退學等多重壓力,於是啟動大規模殺人計畫。1030721中央社
..............

自戀,另一種失控的正向思考。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愛自己、做自己」能帶來自信和力量,難道不好嗎?很好,但自戀者不是充滿自信,而是過度自信,無視現實,不顧人際關係。這種膨脹的「正向」思考態度強調自我欣賞、追求物質財富、外貌、名人崇拜和名聲,極可能會對小自家庭教育,大至社會經濟皆造成危害。自戀就像是疾病,由某些因素引發,並透過特定管道傳染,而全球文化為何近年來會出現如此演變? 是什麼原因催化了這種現象?

戳破自戀假面,翻出背後的真實景象。《自戀時代》以輕鬆但詳實的筆調,佐以媒體報導及趣聞逸事,觀察自戀現象在現今大眾文化中嚴重的擴散趨勢,以及對各領域造成的問題。書中從美式文化令人「嘆為觀止」的實例,切入家庭教養、學校教育、媒體網路、物質消費、宗教信仰、人際關係等層面,列舉出各樣例證及數據,幽默地就自戀現象的成因、迷思,以及對「表現自己、唯我獨尊」這種目前蔚為風潮的成功必備觀念,進行引人深思的敏銳分析,同時提出有效的對治之道,是一部讓人重新思考主流價值觀的精采之作(許世穎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