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26

雜學校】評價(摘自楊子漠)作為參展單位之一,應該是要多為這個創新教育平台護航的

【雜學校】評價(以下摘自楊子漠)作為參展單位之一,應該是要多為這個創新教育平台護航的,畢竟,在台灣做這個的人並不多,有人關注、有資金挹注就要偷笑了,但我想,「只褒不貶」和「只談夢想不談現實」、「只說自由不顧限制」是一樣無助於整體進步的。去年初次辦展,即有許多問題,貍也在事後的回饋給了篇幅不短的具體建議,可惜的是,這些問題在今年並沒有被解決,而新的問題又產生,從網路上嚴厲的批評心得略可窺見一二。那貍想,(一)分享一下對於雜學校自己的一、二觀察並提出(二)貍想的教育展。
(一)雜學校觀察
從各種層面上來看,「雜學校」對外宣稱是「亞洲最大創新教育展」,實際上應該是──以教育為號召但實為「相關」單位的集體成果發表會。聲勢浩大地舉辦了,只有媒體的評價是正面的,網路卻是正反評價落差極大。我想,問題在於:主辦方的概念不清楚、參展單位的定位不明確、與會的客群落差太大。
這個「相關」有多相關呢?是德智德群美嗎?不,五育只是一個包裝,實際上,整個雜學校當中雜混著「與教育擦邊的興趣社團」、「客群為教育工作者的行銷部門」、「偽裝成實驗教育但實質來招生的區域型補習班」、「有錢人才付得起的才藝學習中心」、「擺明了就是因為贊助才進到這裡的企業」……而作為「創新教育展」,最核心該展出的,應該是「教育轉型的實踐」、「創新教育理想倡導」、「創新教育資源提供」,真的繞過一圈,會發現是少之又少。另外,我認為「教育沿革脈絡」、「非主流教育推廣」這兩項是教育展應該要有的,「美感細胞」與「社區大學促進會」還有「職人」與「技職3.0」在這塊確實有處理到,但並不足於代表「亞洲」、「台灣」的全部。
為什麼雜學校聲勢盛大但正反評價卻落差那麼大呢?我想,問題在於:
(A)主辦方的概念不清楚、(B)參展單位定位不明確、(C)與會的客群落差太大。
◎一之A:主辦方概念不清楚
主辦方不是在做教育的,而是做教育行銷的,對教育市場行銷理念。
主辦方號召「有敢擇學」,卻從宣傳開始就對既有教育極不友善,認為現今教育都是無謂的複製,披上高位的理想散發自己的光采,而未料陰影的籠罩可能會造成的種種問題。有些心得寫到他認為雜學校嫌一般學校是填鴨,但實質他們也是。記得某單位說過「所有年輕人都應該要創業」,某講師說過「人人都該當對抗世界的天才」,話說起來好聽,但換個角度來看,就是以創投霸凌不創業的人,用夢想霸凌在體制內的人。
教育是要給我們多元的思考以讓生活更寬容,而不是以創新為名給一個虛浮的夢想,而罔顧現實面。可是現在的狀況是,對教育環境不了解的人在談教育資源整合,缺乏思辨概念的人基於對環境的不滿談思辨教育,自己人生的定位都不明確穩固的人要去為別人尋夢。
許多新創教育單位的誕生源於「不滿」,卻未必能走向「改善」,以至於他們的「批評」成為了改革的「方法」,幾個同質性高的單位小聚時話題便以「責難」為起手式,以「夢想」作為收束,既不考慮「限制」,更沒有辦法理解教育的轉型應該是「在現實的限制中盡力地開拓更多的可能性」。
忿懣的一個點無法拉成長線的經營,無法顧慮全面的教育,最後這些新創單位很多都會變成社會新鮮人的一次性社團。不得已倒閉後再來murmur這個社會容不下自身創新的想法,都是臺灣教育很爛的原因。
就算有些單位資本雄厚、名氣高,後來在體制外發光發熱,卻變成了另一種獨厚社經地位較高的家庭才能體驗的菁英教育,呼籲家長「要讓孩子從小就跟最優秀的專家學習,以免進大學時什麼都不會」。
主辦方確實是提供多元的展演平台,但並沒有做好整合與聯繫,分類的模糊更令人質疑篩選機制。不是我要為奇德說話,而是,奇德王國這麼一個有系統規劃、完善課程、明確品牌與未來展望,而且確實在做「教育」的單位,居然沒有入選,而選入了其他只是與教育有擦邊的「相關」單位,標準到底在哪裡?
因為篩選的標準奇怪,推行的主張無建設性,行銷包裝建立在批評上,所以我認為雜學校主辦方的「創新教育展」概念是不正確的,至少,「教育」的認知是不夠完備的。
◎一之B:參展單位定位不明確
雖然很忙,沒有辦法像玩轉學校那麼敢,完全沒人顧攤,全員出去參展(不過我覺得他們這樣很好,這樣的行為很落實他們自己的理念),但我還是有安排時間一一跑攤。
在跑攤的時候,基本上都會問「你們在做什麼?」、「你們為什麼選擇做這個?」、「你們怎麼做?」、「未來的規劃是?」、「做的時候有遇到什麼困難?」以快速釐清教育界各處狀況。
但今年,有的攤位,居然還需要補問一句「那,請問你們跟教育的關連性在哪裡?」我才能了解他們為什麼會出現在這裡。
更可怕的是,某攤工作人員還遲疑,然後換人出來回覆我,結果答案是「現在學校沒有提供這個,我們可以給學生這方面的資訊,這很有趣。」我反問「你怎麼確保學生覺得很有趣?又為什麼你認為學生需要這個?」對方:「呃……我覺得這很有趣,而且學生知道這個就是多一種資訊,會有國際觀,對,國際觀。」我再問「我認為國際觀對學生可能很重要,但是你們所關注的議題就只有一個,那為什麼你們不走更多元的議題如洞見這樣的單位,而只縮限在這個地方呢?」對方「因為我們會做這個。」「那未來規劃呢?」對方答「我們才成立半年多,只是因為對這個有興趣所以做看看,未來還沒有想到……」
同一天,我去某攤美感相關的,我真心覺得他們設計做得很好,也很會說話,但我還是需要補問一句「所以你們跟教育的關連在哪裡?」他們說,他們是某個企業底下的一個部門其中一個單位然後內部最近出了一本有提到設計教學的書。拿出來,我記得比雜學校的手冊還薄。我回來跟美工小鹿說這段的時候,小鹿還說「你是在說相聲嗎?」我答「不,是真的,他真的回我『我們是某個企業底下的一個部門其中一個單位然後內部最近出了一本有提到設計教學的書』」小鹿「然後呢?」貍「然後我問他們未來要怎麼跟教育做結合,他們說他們還沒有想到。」
這種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攤位就算了,就萌萌地戳在原處讓與會者經過無妨,但是,竟然有去別人攤位取得自我認同的人。某個掛著參展工作證的人路過我們攤,問我們在做什麼,之後,下一個問題既不是問未來展望也不是為我們為什麼這樣做,而問「你們這樣做師培,沒有幫助到學生探索自我,你們不覺得協助學生在學校追求自己的夢想探尋自己的理想科系才是最重要的嗎?為什麼要上國文課呢?」我答「我想,整個教育界很大,教育問題很多,我只是選擇我們能做的著力點。我們認為,改變一個學生只是一個學生,但影響一個老師,卻可以幫助很多學生,所以我們以教育顧問為主軸,協助體制內教育工作者做轉型,當然,也是因為我們是本科的專業,所以在這塊上比較能夠著力。同時,我認為教師不能不負責任地一味鼓勵孩子追求作夢,因為我們不知道他的家庭環境有什麼樣的限制,也不知道他的能力是否能撐起自己的夢想,所以,比起這個,我更想要給孩子能夠應對現世問題的種種能力。如果你想要知道科系輔導、自我探索的,就我所知,我們這個館就有四個單位在做這件事,可是做體制內教育轉型的師資增能的,只有我們一個,所以我選擇做這個。另外,學校內的輔導室現在發展都蠻完備的,所以這一塊的需求,其實沒有你讀書的時候那麼大。」
如果他只是要來發傳單,他大可以直接發的。不需要取得其他教育單位的認同。而且,每個教育單位都覺得自己在做的是獨一無二的事,可是……貍們到現在跑了三年,各個單位來來去去,同質性高的很多,能找到自己經營模式的卻不多。
高談教育愛的夢想之前,先談談教育業的經營,才是教育團隊永續生存之道。但我必須說,即便我這樣講,我仍舊希望明年可以見到他們;我嫌貨,是因為我會買貨,我希望他們不要感覺被我噹而卻步,明年再見時,會懷著這些問題的答案好好回覆我。
滾貍其實起初也是對現況有所不滿,然後開始了解,了解限制與困境後懂得寬容,再轉換心態思索更好的解套方法,然而,解決了一個問題,就會有新的問題產生,所以教育新創團隊不只要有「熱忱」,更要有「持續解決問題」的應變態度,並隨時做好「轉型的準備」才行。
現在的我遇到當年的我,一定也會覺得自己很天真,然而,確實也是需要這種「天真」才會觸發動機;動機很多人都會有,批評也是每個人都會,但真正能造成改變的,是持續不斷執行的毅力,並在挫折磨難後,對未來還能保有期許。就這點而已,我認為LIS從大學生社團到影片平台到校內師培的幾經轉型,確實值得稱讚。
滾貍也是持續遇到問題的,即便貍們都已經有了理念、教材、教法、教具、管道、人力等種種配套,小璧老師還是在回程的路上問我「子漠,你這麼努力的減少教師的負擔,但是,會不會有的老師養成依賴的習慣?」確實,也是有的,我們努力成為教師的後盾,是希望老師有更多的心力投注教育轉型,然而,的確有老師不想要學「怎麼教」,只想要「直接用」……,但是,總會設法的,嗯。
對於所有願意實踐的新創團隊,我都是真心肯定的。但作為一個,亞洲最大的教育展,主辦方就不能稍審核一下,確保每一個攤位都能說出自己跟教育的關連嗎?
◎一之C.與會客群落差太大
因為號召很模糊,所以來的人,誤以為他們在雜學校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學生會以為可以得到更明確的方向,教育工作者以為自己可以增能,其他教育單位以為可以得到借鏡的機會,結果,是好像有得到什麼又好像沒有。像是一場園遊會,浮泛的快樂多過實質的內容。
所以,導覽的時候,還需要先釐清對象是學生、教師,還是對教育有興趣的大眾。有些人只想來「玩」,有些人想來「學」,有些人想來「推薦自我」……我有遇到直接問「有什麼好玩的」一般民眾,也有遇到會問「可以說一下你們如何從思維著手進行教學嗎?」的學生,更有遇到直接問「除了你們之外還有什麼師培機構,這裡好亂好雜我不想再走了」的教師。說真的,導覽人員要應對這麼多樣的客群,真的很累,而且我懷疑參展單位是否都能完成自己理念的推播。
如果是來實夢、追夢,只是要多元可能性的孩子,就會對這個展很滿意。但如果不是,是希望有更明確定位的,而且是拿社會標準來看待的,就會對這個展很失望,畢竟辦展的有很多只是大學生、社會新鮮人,整體水平不足經驗缺乏是不可免的。
此外,我個人認為,護航的人不可以責罵那些具攻擊性的心得文提不出建設性,因為他們是消費者、是客群,沒有必要為你們提建議,「思考他人的批評轉化為可用的回饋」是教育單位自己的責任;更不可以要求他人認同自己的熱忱與理念,然後還要求他人理性發言、正向回饋,觀眾是消費入場的,我們是花錢辦展的,如果你去餐廳吃飯不滿意,客訴大廚,大廚說「客人你應該多關注我的用心,不覺得很感動嗎?不然你自己煮看看啊!來啊!來啊!」不是覺得很荒謬嗎?
老話一句,談教育愛之前,先談教育業。
作為參展單位,卻不能只提出責罵,還要有建設性才行www
二、以下分享我理想的教育展:
讓我們在雜學校今年的問題上提出改進──貍想的教育展,主辦方要有清楚的核心主題、參展單位定位要明確、與會的客群屬性要相近。
既然是「創新教育展」,應該鎖定在「理念」、「教法」、「教材」、「平台」的創新四大項,同時,因為要對比創新,所以也要提及現今的教育脈絡,所以另外要有一區展示以前到現在的教育沿革,內容必須包含所有學科/非學科,體制內/外都要做得清清楚楚。
 
參展單位就依此分成五大區,與會客群一進來,會先理解教育沿革脈絡,從線軸時間圖裡知道自己所受的教育可能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同時了解現在教育走到哪裡,並且理解轉型所面臨的困境,離開這一區的時候,牆面上會條列所有的難題,讓客群懷抱許多問號,而且對教育現況的基本認知是全面而一致的。
接著,客群可以走進「理念」,從思想上給予根本性的衝擊,同時因為他已知「限制」,對這樣的衝擊會有更多的「質疑」,再請他走向「教法」;在「教法」區,會讓各科、各年紀的人展示步驟與成果,讓客群知道各領域已經有人提出了解決方法,當他苦思自己能否嘗試的時候,再導引走向「教材」;在「教材」的區塊,客群能夠知道自己有相當大量的資源可以運用,並不需要孤軍奮戰,也不用那麼努力就可以成功轉型;最後走往「平台」,知道離開這個創新教育展後,未來的一年他可以在哪裡獲取更多的相關知識。
我要的客群是真心關注教育、願意付諸行動的第一線教育工作者,而不是罵完各種議題如文白比例卻在賣完書推完講座後就拍拍屁股不理事的不參與也不了解全面就謾罵的那群人。
然後,行銷不可以一直要求募資,也不可以夢想為號召,顯得好像勇敢做夢的人都很窮,我要很普通、很平常的,用系列展的方式經營,請出版社業務協助一間間入校,發送票券給教育工作者,讓客群感到安心,知道這樣的平台會穩固存在。
同時,每個展區都要有實作時間,而且主辦單位需要協助錯開時間,才不會同時要軋多場,讓學生與家長可以免費入場體驗新創教育,讓客群知道其實上課可以有這樣的變化,而且可以看到學生的反應還有家長的支持。新聞媒體可以進來,也可以派遣學生記者,但是那種先寫好稿子,只抓自己關鍵字的報導要避免,主辦方在所有稿件送出前要一一審過,並且需要在一個月內完成合輯。整個館的設計風格還要一致,再去同中求異,才不會有品質參差的狀況。
那些參展的單位,要先篩選的是他們應對客群,看是對師、對生,對生又是幾歲,並且避免有同質性的攤位出現,像是科系探索的只讓一個單位如時光旅人做就好,免得分散教育資源。因為展是要收費,我要保障展出的品質,所以參展單位不可以只是提交企畫書,每個單位都應該要和我面談一個小時,我會一一問過前文中我提到的,我會問的那些問題,確保這個攤位不會是曇花一現的,他才能核可通過。並且,在布展時,我會派人去檢核他們的企畫執行度有多高,如果完成度不到60%的,就是眼高手低的,會看有沒有餘力支援,然後明年他們再次參展的話,會更加嚴格看待。在媒體來訪日的時候,我會一個一個和媒體介紹每個攤位在做什麼事,不會只認得部分想認識的攤位,然後讓客群覺得主辦方獨厚某幾個單位。
以上,是我貍想的教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