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5

偶爾也需要強烈的孤獨:其實,你可以這樣生活》韓國金珽運教授 2016.10.新書

無憂無慮才是成功的生活;
笑容滿面才是真正的成功。
我的意思不是要大家不必努力和隨便生活,
而是覺得我們不應該落入「外在成就的桎梏」
~韓國心理學教授:金珽運
存在心理治療四大命題(孤獨、死亡、無意義、自由與責任)摘自韓國心理學教授金珽運 2016.10.新書《偶爾也需要強烈的孤獨:其實,你可以這樣生活》以為自己過得很好的人,其實越是崩壞。我幾乎碰過所有大韓民國的成功人士,他們大多是不正常的,只是自己不知道罷了。用我們既有的常識想想看吧!要到達那個位子,他們以前該活得有多瘋狂?他們是怎麼咬緊牙關苦撐下來?又是怎麼打敗眾多競爭者,坐上那個位子的?然而,他們沒有察覺自己的身心正在崩毀,但周圍的人都知道,只是礙於他所擁有的金錢和權力,才不說罷了。就這樣,他們總是在眨眼之間衰敗。
那麼,好不容易才撐過一天又一天的一般人呢?也許是因為這樣吧?即使是「逞強的勇氣」也好,他們熱中於精神導師「抽象的安慰」,並且認真傾聽陌生的心理學家所說的話。然而,問題沒有這麼容易解決。孤單就是「存在的本質」,因此我們有時候必須處在強烈的孤獨之中。越是忙得昏天暗地,就越是應該找出時間和自己面對面。還有,我們必須減少和人見面。我們活得太忙碌,並且認為那樣才是成功的人生,常常舉行聚會。其實,這是錯覺,事實絕非如此。越是忙碌,心靈只會越空虛。
這樣的現象,源自我們害怕面對崩壞的自己。不論再怎麼忙於生計,也別忘了找時間和自己相處。渴求推特的「轉推」或臉書的「讚」這類廉價的認同,也是相同的道理——期許藉由他人的關心,忘卻自己內在的傷口。然而,這種方式是無法療傷的。當身體出現小傷口,連較為低等的動物也會經歷一段漫長的孤獨時光。動物受傷時,在病癒之前,牠們一動也不動、不進食,就只是靜靜待著,蜷縮身子不停舔拭傷口,直到傷口癒合了,才會慢慢開始行動。
還有另一個原因,使我們必須面臨強烈的孤獨,那就是人類活得太久了。如某個廣告所說,「要是沒有外星人侵略或冰河期再次到來」,現在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活到一百歲。這是人類史上前所未有的,相當驚人的事態。
有錢能生存下去,不代表孤獨就會消失;休閒活動、家庭連帶(family solidarity)、社會保障制度,也不一定能讓我們支撐下去。退休以後還要活30到40年,你有自信能好好度過,不感覺被冷落,不變得憂鬱嗎?
除了體悟「人類是不得不孤單的存在」以外,別無他法。只不過,要認清這個事實是一件很可怕的事,因此我們才選擇逃避。
當你覺得孤獨,只管去承受。「反思(與自身的對話)」以及「和他人的交互作用」兩者之間的心理學結構是相同的,因此,感到孤獨,才能引發反思;習慣孤單,才能和其他人產生真正的交互作用。熟悉孤獨才不孤獨,這就是孤獨的弔詭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