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21

張舋今主任(2016.7.18)不管是觀看別人試教,或是擔任臺中市試教委員

摘自張舋今主任(2016.7.18)不管是觀看別人試教,或是擔任臺中市試教委員,我總是覺得自己像個擺渡人,搖搖晃晃的,一趟趟將擁有船票的好老師送上岸,造福更多孩子。在今年教甄已告一段落之後,想從試教委員的角度,整理並分享自己一些心得,希望能夠幫助更多好老師取得船票,順利上岸,教育現場需要源源不絕的你們與熱情。首先,一定要清楚,一場優秀的試教是一連串設計好的課程。說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流程,都必須充滿意義,為自己加分。簡單來說,就是「不要說廢話」。以下是我個人的經驗分享,也許不盡然是對的,但的確是我觀看試教的重點。
1. 試教分為「老師的能力」與「幫助學生學習的能力」。
(1) 老師的能力指的是班級經營,從一進門第一句話就開始,一位成功的老師可以透過言語對話,讓評審想像整個班級的情況與帶班風格。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每一句都必須是正面意義,不要有負面的話出現。但班級總是有表現不好的時候,這時,就用讚美正面行為並給予加分的方式,引出班級向上動力。在非教學內容的其他對話中,「提示」評審你所重視的班經小細節,顯示自己是有效能的優秀教師,分數基準點就會往上拉了。
(2) 幫助學生學習的能力是指教學流程,其中,以引導式問話最為重要。因為全場只有老師一個人,建議在教學對話設計時,一定要讓評審清楚「語言的流動」,老師先拋問題、指名學生、向全班複述一次答案,讚美該生表現(也暗示學生的答案結束),徵求下一個答案或拋出另一層問題。有點像是打網球,是一次次底線對抽的過程,球的來回清清楚楚(也必須讓評審聽清楚),搭配老師不同的問法,就是一次精彩的引導。
2. 以臺中市近年的國語試教為例,其實不管你教什麼,評審重視的是「你上這一堂課的目的是否達到」,所以不管是心智圖、大意、課文結構,只要掌握主題、引導學生、歸納統整皆做到,評審都會買單,我們在乎的是「學生是否能夠吸收」。因此,即使偶爾吃螺絲、口誤、寫錯字(但須立刻修正)也無傷大雅。
只是觀察到,許多考生在上課時,都只著重「課文」的認知部分,忽略去詮釋「課文意涵」,其實非常可惜。特別是這次的翰林版本,課文中的情意表達都很深刻,可惜在現場很少看到老師們處理到這一塊,讓整個試教內容顯得較為平面,無法凸顯,自然無法看見亮點。
至於萬用的「造句、修辭」等方法,很吃教師個人魅力、功力以及板書,以我來說,我不會認為有取巧感,只要上得好,依然給予高分。但的確,比起將整課內容上得很精采的老師,這類萬用式教學的分數稍低。
3. 當提示鈴響之後,請務必開始準備統整並做結束
這次試教,幾乎每一位老師都硬撐到15分鐘鈴響。休息時間我們略做討論,都對這現象感到不解。只要13分鐘後開始統整、歸納、交代作業、預告下一次學習內容等,大概也是14分半以後了,這時,就可以優雅轉身宣布下課鞠躬下台(如果再搭配鈴聲剛好響起),是完美結尾。
蠻多老師會在講完後,發現還沒15分鐘,會急急忙忙的想再多說一些,直到鈴聲無預警的殘酷響起,最後狼狽下台。見好就收,不要硬撐,一個篤定自信的笑容更能證明你的專業。
4. 試教,是投資報酬率最高的練習
相對於筆試、口試題目範圍浩瀚如海,有限的試教單元是最能把握與練習的關鍵。務必自己設計教學流程,畢竟每人風格不同,穿著別人的衣服總是不到位,拋開自己的顏面,請別人幫你看試教。也許回饋過程中會讓你感到受傷,懷疑自己究竟會不會教學,但15分鐘的試教流程有其獨特展現的效率與言語,學會了,練習足了,自然能展現信心與能量。
特別是看過這麼多場之後,我發現最完美的試教出現在第三次練習。
第一次練習,一定有許多待修正之處;
第二次練習,可以調整魔鬼般的細節;
而第三次,若是出現在正式考場上,幾乎可稱為完美演出,兼顧教師專業與熱情。但練習超過第四次甚至更多之後,心裡開始覺得膩,上起來漏東漏西,也因為一再講述而失去熱情,得不償失。簡言之,掌握試教訣竅後,每單元試教最多只需上二次,就能獲得不錯的分數,投資報酬率極高!因此,掌握試教關鍵,適當練習,便是上岸前的最後一張船票。最後也最重要的是,多做好事。每一次善念的行動,都是一步步 通往成功的道路。祝福每個衷心從事教職的好老師!而我會繼續擺渡!
.....
北野武:「上網便能得到的知識,只是再膚淺不過的瑣碎小事。真正足以解決問題的智慧,還是要透過讀書和當面討論才可能有所得。但更要小心的是,這世界充斥著笨蛋,不論在網路或現實生活中,特別是那些有空陪你瞎扯的人。」
想讓對方瞭解什麼,靠的不是說話技巧,而是傳達者的真心。~ 以上摘自:北野武導演《說真話的勇氣》64 頁
~這就是世穎對坊間說話術、溝通技巧ㄧ類的短期昂貴課程(如幾堂課要價七八萬的「卡~基」很反感的原因)無奈台灣人普騙「易騙難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