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7-03

帕金森定律 4 大條件》彼得原理

教甄殺不死你的,會使你更堅強!(看不見的線是最強的連結?~ 尼采:存在主義哲學家)
※ 教師甄試 2017 命題焦點《帕金森定律 4 大條件》獨家剖析:首先要留意相關考題「彼得原理」。什麼是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帕金森定律是指組織在發展過程中往往會因業務的擴展或其他原因而出現的一種現象,這一效應使得企業的機構迅速膨脹資源浪費員工積極性下降。(轉貼)
※ 要刪減公務員,請從只負責蓋章出嘴巴的砍起,例如簡任技正等等沒位置坐,硬要在那當擺設的,除了蓋章把事情搞得一團亂的功能外,啥都沒有,更可以簡化繁瑣的公務流程!少一顆章底下真的負責做事擬草的基層就能有效率多了!而且這種沒功能只會蓋章出嘴巴的也領得不少唷!砍個一半或丟回去底下能塞的位置,就能多養一兩個基層了!揪咪^^)帕金森定律要發生作用,必須同時滿足下麵四個缺一不可條件:
※ 第一:必須要有一個組織,這個組織必須有其內部運作的活動方式,其中管理要在這個組織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這樣的組織很多,大的來講,各種行政部門,帕金森曾在書中舉出英國海軍編製的例子;小的來講,只有一個老闆和一個雇員的小公司,都存在著管理的組織。
※ 第二:尋找助手以達到自己目的的不稱職的管理者本身不具有對權力的壟斷性。這就是說權力對這個管理者而言,可能會因為做錯某件事情或者其他人事的原因而輕易喪失。這個條件是不可少的,否則就不能解釋何以要找兩個不如自己的人做助手而不選擇一個比自己強的人,這樣也就不會產生“鮮花”插在“牛糞”上的現象。

  ※ 第三:這個管理者能力極其平庸,他在組織中的角色扮演不稱職,如果稱職就不必尋找助手,否則就不能解釋他何以要找幾個助手來協助。

  ※ 第四:這個組織一定是一個不斷自我要求完善的組織,正因為如此,才能不斷地吸收新人來補充管理隊伍,也才能符合帕金森關於人員編製增長的公式。

  ※ 可見帕金森定律,必須在一個擁有管理職能,不斷追求完善的組織中,擔負著和自身能力不相匹配的平庸的管理角色,且不具備權力壟斷的人群中才起作用。那麼反彈琵琶,一個沒有管理職能的組織,比如網路虛擬學術組織,興趣小組之類,不存在帕金森定律闡釋的可怕頑症。一個不思進取,抱守陳規的組織,不必要引進新人,自然也沒有帕金森定律的困擾。一個擁有絕對權力的人,他不害怕別人攫取權力,也不會去找比他平庸的人做助手。一個能夠承擔他的管理角色的人,沒有必要找一個助手,也不存在帕金森定律的情況。

※ 1958年,英國曆史學家、政治學家西里爾·諾斯古德·帕金森(Cyril Northcote Parkinson)通過長期調查研究,出版了《帕金森定律》(Parkinson's Law)一書。帕金森經過多年調查研究,發現一個人做一件事所耗費的時間差別如此之大:他可以在10分鐘內看完一份報紙,也可以看半天;一個忙人20分鐘可以寄出一疊明信片,但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太太為了給遠方的外甥女寄張明信片,可以足足花一整天:找明信片一個鐘頭,尋眼鏡一個鐘頭,查地址半個鐘頭,寫問候的話一個鐘頭零一刻鐘……特別是在工作中,工作會自動地膨脹,占滿一個人所有可用的時間,如果時間充裕,他就會放慢工作節奏或是增添其他項目以便用掉所有的時間。

  ※ 由此得出結論:在行政管理中,行政機構會像金字塔一樣不斷增多,行政人員會不斷膨脹,每個人都很忙,但組織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條定律又被稱為“金字塔上升”現象。

  ※ 他在書中闡述了機構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後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幹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幹的人來協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

  ※ 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力;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幹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於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號施令。兩個助手既無能,也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臃腫、人浮於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 至上而下,一級比一級庸人多,最終產生出機構臃腫的龐大管理機構。由於對於一個組織而言,管理人員或多或少是註定要增長的。那麼這個帕金森定律,註定要起作用。(轉貼)
......
轉貼:漢娜鄂蘭在《人的條件》裡提到的第一自然(純粹自然)和第二自然(人造自然)的分別。把人的條件分成三個勞動(Labor)、工作(Work)和行動(Action)
.
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經過訓練之後只能活在第二自然之中,純粹的勞動無法活存,勞動加上工作才是一個人被視為人的基本條件,而對工作的否定即是資本主義社會剝奪人格的方式,使得自由(工作的能力)成為處罰的內容
........
真正的分手不只形式上、名義上的,
.
還有心理上,實質生命意義上的分離
.
~陳雪
........
重要篇目還是得自己做一次,因為每個人的教案是每個人的思維脈絡,要依自己的「型」教到最好,而非搬用名家說法,抄寫他人的心智圖,或是說學逗唱搞得自己不喜歡自己。教案做好,表達力培養好,機運到了,自然就是你的。以上摘自楊子漠
.
PS:所以筆者常說準備教甄是很「個人化」的,尤其是複試(口試/試教)的能力,需要長期養成,切勿等到初試通過再準備。每年都有一堆像這樣急著「像熱鍋上的螞蟻」的考生,衝到「五鐵秋葉原書院」一樓大廳,捧著白花花銀子找我(有的還是父母帶來的)都被嚴厲拒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