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23

壬寅癸卯學制《欽定學堂章程》奏定學堂章程

昨天已經過去,明天還沒來臨。我們只有今天,讓我們開始吧!(德蕾莎修女)
教師甄試 106 命題焦點《壬寅癸卯學制:欽定學堂章程/奏定學堂章程》獨家剖析:有些考了很多年的考生,儼然成為考古題專家,是要去應徵參考書的編輯人員嗎?考古題的命題趨勢,其實和當年度的教育時事有關,因為這些新聞左右了命題委員的潛意識,加上不想大喇喇考出有爭議性的考題(公費師範出身的他們通常個性謹慎,常惹事的世穎例外)這種心態也是曾參與出題的筆者所了解的。《壬寅癸卯學制:欽定學堂章程/奏定學堂章程》便是反映臺灣近來的「課綱爭議」史哲組出身的世穎為考生整理出 4 個重點(台北市立師院「初等教育所」教育史哲組,民國 84 學年畢業):
1.壬寅—癸卯學制《欽定學堂章程》《奏定學堂章程》:「癸卯學制」分為三段七級,分別為初等教育階段(蒙養院、初等小學堂和高等小學堂)、中等教育階段(中學堂)、高等教育段(高等學堂或大學預科、分科大學、通儒院)。從戊戌維新到1911年清朝滅亡,中國的學制建設已經從理論走向了實踐。清末兩個非常重要的學堂章程:《欽定學堂章程》、《奏定學堂章程》是清政府頒行的正式法令。
2.《欽定學堂章程》即「壬寅學制」,由張百熙組織制定的,參考吸收了日本學制的特點。張百熙於1901年12月兼任管學大臣,是個推崇日本教育的漢族官員。1902年,在奏辦京師大學堂摺時就曾提議「仿日本學制,先設高等學校,作為大學預科」。「其他中、小學及專科職業學校教育,則聲明俟派員赴歐美日本考察其現行章程」,「儀器設備,則計畫先以款萬餘兩向日本採購」。張百熙還派京師大學堂總教習吳汝綸赴日考察學務。吳汝綸在日本考察約3個月時間,參觀京都、東京等地各級學校,返國後作《東遊叢錄》,向張百熙報告。這本書對日本的教育史、近代學制體系、各級學堂章程、教育統計,尤其是帝國大學之制度與課程,有詳細的記錄。雖然,《欽定學堂章程》已於此書出版前完成,但此書及1902年11月日本議員伊澤修二來華所呈的《日本學制大綱》,對《奏定學堂章程》的制訂,有顯著的作用。
3.《欽定學堂章程》包括六個章程:《京師大學堂章程》、《考選入學章程》、《高等學堂章程》、《中學堂章程》、《小學堂章程》、《蒙學堂章程》,每一個章程之下均分為四章。日本在明治三十三年(1900年)的學校制度設置是:幼稚園、尋常小學校、高等小學校、初中(高等女學校、事業學校)、高中(專門學校、高等師範學校、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帝國大學。通過比較,可以看到《欽定學堂章程》採行了日本學制的影子。
4.《欽定學堂章程》雖公布於世,但並未施行。清末真正實行的是稍後由張之洞、張百熙、榮慶擬定的《奏定學堂章程》,即「癸卯學制」。早在「壬寅學制」制定期間,張百熙就曾向張之洞徵詢意見,張之洞向張百熙說:「日本學制尤為切用」,「宜選派學生赴日分習尋常師範及高等師範」,「至管學人員,亦須赴日學習教學法及教育行政」。張之洞還派羅振玉、王國維及黃紹琪等人赴日考察教育。羅振玉於1901年5月在上海創辦《教育世界》雜誌,主要任務是編譯出版日本教育書籍和法規。從1901~1903年間,《教育世界》刊登了多達97篇有關日本學制的譯文。作為國內唯一的教育改革論壇,各種教育改革的主張、觀點以此為媒介廣泛傳播,從而影響了學制的制定。 1903年6月,張之洞開始主持學制制訂工作。經數月努力,七易其稿,於1904年1月完成,從此結束了中國新式學堂無章可循的歷史。摘自葉順意
....
摘自《心理韌性的力量》為何同樣遭遇挫折,有人一蹶不振,有人卻能克服苦難、活出新生?答案就是「心理韌性」。本書作者西呂尼克,是被譽為「療癒了一整代的法國人」的心理醫師。他在本書前半部分析「心理韌性」從何而來、如何作用,聚焦於超越苦難者身上所展現的內在特質,重新論述「創傷」對人的意義。
透過「矛盾整合法」這種敘事技巧,我們可以重述自己的故事、創造意義,把過去的痛苦改寫為「美妙的不幸」,逐漸鍛鍊出心理韌性。因為開始敘述,所有的苦難都變得可以承受。分享苦難的經歷,即是請求親友成為支持我們奮戰下去的力量。在後半部,西呂尼克將關切的對象,轉往社會整體的心理復健。身為大屠殺倖存者,又見證了法國漫長的轉型正義,讓他強調社會論述對於創傷修復的影響。
一個社會若懂得傾聽、支持受創者的心靈故事,他們修復自我的過程會較容易;但若社會的論述框限他們的感受,則會讓傷口惡化,受傷的心靈將被迫屈服於命運,終生陷溺在不幸中。對今日台灣,無論是想療癒天災造成的創傷,或是尋求社會和解,這本探討心理韌性的經典之作,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反覆深思。
如果想在逆境中奮力一搏,心理韌性就是我們的利器。在這個詭譎多變、苦難重重的世界裡,閱讀本書可以帶來心靈的安慰。
..
鮑赫斯.西呂尼克寫的《心理韌性的力量:從創傷中自我超越》一書,初步來看,作者是以敘事智慧(narrative wisdom)方式探討「後創傷成長」所蘊含的剝復力(resilience,關於這個字的翻譯,可以翻譯為剝復力,取「由剝返復」的動能歷程之意。臺灣一般是翻譯為復原或韌性或回復),這本書所探討的議題是深具療癒性的內涵。
進一步看,透過本書的展演,可知受創後的敘說,重點不在於敘事修補的結果(敘事的結果,可能是一種救贖、可能是一種道德、可能是一種行動,也可能帶來混亂),而是在於敘事的芻思過程,可以逐漸構成一種敘事認同(narrative identity)的藝術旅程。藝術的價值不在於成品的品味,而是做工的創造過程。一如敘事的模態,傾聽受創的故事不在於歌頌英雄旅程的康復,而是在苦難中仍有他人願意傾聽,仍懷有與苦痛共伴的理想不滅的實踐。
人們可能面臨來自個人上、政治上、歷史上和發展上的災變致命邏輯的受苦,這樣的受苦銘印著現代性的創傷及裂解狀態。敘說受苦的故事是個體面對處理生活崩解時,再創造連續性與整全性的一種方法。敘說苦痛的故事提供了個體瞭解究竟發生何事的一種方式,這是一種個體和已改變的生活相處的一種方法。所以,苦痛的故事引發了反思、再評價與重新定錨。雖然苦痛的故事有時是一種混沌的敘說,但苦痛故事其實是具有道德處境的啟示錄意義。
由此,閱讀本書可以逐步理解訴說創傷是一種通往黑洞邊緣的溝通形式,創傷的黑洞是喪失自我感的、書寫困難的、難以表述的深淵,苦難照見了受創之後,受創者被拆解的語言、自我、與社群間斷裂關係,苦難,可以說是一種介入個體與他者的關係改變的事件。因此,細膩傾聽與持續關懷是必要的。只是,我們的社會在面對災難事件、集體創傷或轉型正義的過程中,是否具備接應這樣的創傷文化處境,值得透過本書的反覆閱讀,屢屢省思。林耀盛(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
存在中最令人焦慮的兩個選擇:職業與擇偶,象徵了存在的處境。.
然而每次的相遇都是一種轉彎的可能,自我的故事與社會論述必須不斷協商,
~ 摘自《心理韌性的力量》鮑赫斯‧西呂尼克
....
婚姻保鮮期很短,要不相敬如冰、相對無言
最好時也只是言簡意賅。此所以情話綿綿就顯得可貴。~ 廖輝英(作家)
...
霍華德.嘉納所說的「存在智能 existential intelligence」是指能夠思索人生重大問題,理解和追求生命意義與終極問題。團體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在《存在心理治療》一書中也提出了「四大終極關懷」:死亡、自由、孤獨、無意義(許世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