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12

客體關係理論ORT/Object Relation Theory

客體關係理論(Object Relation Theory, ORT)Kohut所發展的「客體關係理論」迄今有方興未艾之勢。這個理論亦強調兒童透過主要照顧者的教化形成對自我及外界的看法,其中很重要的概念是Bowlby的依附理論所強調的「依附關係」。此學派強調個體一出生的基本趨力即是關係的接觸,而非發洩或僅是釋放生的本能與攻擊的本能趨力。所謂的關係是指個體和真實的他人,或是個體與其所幻想的某個真實人物之心智影像或是表徵,以及個體對於早期重要他人的心智影像或是表徵與目前重要他人之間的關係。
依附理論以及之後的客體關係理論,均是強調自我,若要健全發展,則個體早年與重要他人的安全穩定依附經驗是非常重要的。客體關係理論對兒童輔導工作者的啟示如下:自我的發展從嬰幼兒時期開始歷經許多階段,從與母親的共生關係一直到分離與個體化的階段。嬰兒早期與客體關係的依附與分離經驗和品質,形塑自我的發展,包括:愛人、愛己,以及和他人產生連結的能力。
至於因為錯誤的客體關係而形成的分裂與投射等防衛機制,則會妨礙健康的自我發展,進而可能造成如自戀、人格違常、邊緣性狀態與精神病等心理病態。兒童輔導工作者基於這樣的觀點,可了解兒童幼年與重要他人關係的品質如何,若是不佳,可以想見兒童在各階段的人際關係或是自我概念均會面臨極大的挑戰,若能在此階段透過輔導工作者與兒童的互動,逐漸修復幼年的客體關係,並建立信任的依附關係,將有助於兒童往後的發展。摘自吾師:王文秀《兒童輔導原理》心理出版社109-110(許世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