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6

銘印效應 imprinting 印刻效應:教育界用【銘印效應】比較普遍。一種特殊學習行為

教甄口試 107 考古題:教育界用【銘印效應】比較普遍。以下摘自李忠憲教授「印刻效應」最近因為柯文哲市長,有一個很紅的字叫「Imprint」,很抱歉這個字也是從德文來的,德文叫做「Aufdruck」,所謂的「印刻現象」。1910年,德國行為學家海因羅特,在柏林水族館,就在我的 GMD FOKUS 研究所的隔壁,進行一個實驗。實驗中發現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剛剛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隨在它第一眼見到的母親後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見到的不是自己的母親,而是其他活動物體,如一隻狗、一隻貓或者一隻玩具鵝,它也會自動地跟隨其後。尤為重要的是,一旦這隻小鵝形成了某個物體的跟隨反應後,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對其他物體的跟隨反應了。康拉德·洛倫茲是海因羅特的學生,明鏡週刊稱之為「動物靈魂界的愛因斯坦」,曾經拿過諾貝爾醫學奬,他把他的老師所發現的這個現象叫做「印刻效應」。
柯文哲在內部的會議裡面,在黑板上寫下「Imprint」這個字,希望所有的年輕人看到柯文哲,就好像小雞剛破殼一樣看到他,從此就認定他是應該追隨的母雞,不管他是走在野地裡覓食,還是走向屠宰場,當然也不管他叫的是雞或鴨的聲音。
簡余晏說這樣的方式是不走正道,我不知道這樣是不是走正道,但是看看自己追蹤人數一萬多人,館長追蹤的人數接近百萬人,還有妙天師父的豪華汽車,就知道這一條道路的確是一條非常受人歡迎的道路。
印刻效應不只是在像雞這種低等動物身上才有, 在人類的身上也會有相同的效應,小嬰兒很小時候就一直讓他看電視,他就非常喜歡看電視,電視就是他的一切。印刻效應也應用在企管學上,世界第一的品牌讓人難忘,說到汽車第一印象就會認為賓士是最好的車子,成為第一不要成為第二就變成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所謂寧為雞首不為牛後。
其實這些小雞真的有夠可憐,有學過材料科學的人都知道,我們一般認為非常脆弱的蛋,它的結構是非常的堅硬,這麼薄的蛋殻能夠有如此強韌的堅硬,世界上沒有多少東西比得上,一隻小雞花了這麼多的力氣才能夠破殼而出,但是如果人生一開始的命運竟然跟著一隻鴨走,想想也真的有夠不幸。這些小雞如果萬一遇到一隻鴨界的霸主,簡稱鴨霸,其他人也無能為力。沒有人有辦法抵抗動物靈魂界的的愛因斯坦所提出的「印刻效應」,但是發出一些其他不同的光線和聲音,放出真正的母雞,不要讓每隻都跟著鴨霸走,總是可以的,大概就只能這樣!
The human soul is very much older than the human mind. — Konrad Lorenz
.......
以下摘自教育部 ★「銘印效應(imprinting)」也稱為「銘鑄」行為與「印痕作用」。此為德國著名行爲學家海因羅特自小鵝破殼而出的實驗中歸納而來,而後由德國另一位行爲學家洛倫茲,命名爲銘印效應。一九一○年,勞倫茲在他最著名的研究中,將一窩灰雁的蛋分開,一部份留在母雁處;另一部份則移至孵卵器中孵育。由母鳥孵出的幼雛表現正常,會跟隨在母雁後方,正常的成長並與其他的雁交配繁殖。
當人工孵育的卵孵化時,幼雛出生時的幾個小時中與工作人員相處在一起而不是母雁,自此之後,他們就緊跟在勞倫茲後並表現出不認識他們自己的母島及同類個體。成長後,他們仍喜歡與勞倫茲及其他人類為伍而非自己的同類,甚至有時會對人類表現出求偶的行為。
海因羅特在此實驗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破殼而出的小鵝會本能地跟在母親後面。他忽然有了疑問,如果小鵝第一眼不是見到母親,而是其他生物會如何?於是,他試著帶來一隻狗、一隻貓等。他驚訝地發現,即使小鵝第一眼不是見到母親,哪怕是對牠有傷害性的動物,小鵝也會自動跟隨其後,而且很難再改變,也就是說小鵝承認第一,卻無視第二。
★ 學習應用:銘印是一種特殊的學習行為,對於特定刺激訊息的學習過程發生的次數很少,甚至僅需要發生一次,就會對動物個體產生終生的行為影響,而且銘印通常有階段性的因素,也就是說,僅在某一特定發育時期能夠接受這種刺激訊號並產生記憶,超過這個時期,動物即使重複地接受到這類訊息,也不會產生與銘印同樣的記憶效果。例如母親之於子女,銘印使得幼小動物對於母親產生記憶,追隨並摩倣母親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