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提爾:「每個父母都是竭盡所能」,只是許多父母的所能很有限,他們自身就受困受苦於自己的原生家庭傷痕,
以及社會文化所形成的「偏頗歧誤」的價值觀裡(比如「重男輕女」或「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之中,因此,
他們給出的愛往往也同時(不自知的)帶著傷害,或者他們自身也無能為孩子創造一個「功能良好」的家庭。
.............................
#教甄國考新書 一個人一旦開始工具化自己,所有的關係就都是工具化的了《親密無能:早熟童年的隱形代價》約翰.弗瑞爾教授 2021.8.心靈工坊初版:
這些被迫早熟、童年被剝奪、過早成為父母的照顧者(或拯救者)的孩子。長大之後,一方面某部分的他們,反而沉浸在童年中無法離開;
另一方面,他們從小就工具化了自己,這個「工具化的自我」讓他們得到大人的愛與肯定,形成了他們的自我價值。
..............
★ 一個身材高挑、外貌清麗的醫學院高材生,在被視為「人生勝利組」的表象之下,承受著越來越嚴重的恐慌和焦慮。
.
她也在深入探索「原生家庭」的成長歷程之後,忍不住落淚說出深埋心底的痛苦疑問:
.
「從小媽媽為我付出很多,但我其實一直不確定:她是不是真的愛我?還是……我只是她的一個名牌包?」
.
............
.
★ 一個 40 餘歲,表面看起來事業財富家庭盡皆美好,也是眾人口中愛家人、對朋友充滿義氣、熱心公益樂於助人的男性,卻不為人知地受苦於~每每壓抑不住的暴怒和身心疾病。
.
在逐步往「原生家庭歷程」探索之後,從小就肩負「光耀門楣」角色的他坦承:
.
「其實,我真的不知道愛是什麼?我有愛過誰嗎?」對於那些他對家人朋友、甚至陌生人的溫暖付出與照顧,他滿臉困惑地說:
.
「我只是給他們錢,或者他們需要的東西啊!但…那是愛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