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30

林家興教授/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

心理輔導教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全國唯一輔考社群

蘇清泉立法委員:富士康發生員工跳樓事件時,郭台銘董事長非常緊張,請馬偕醫院提供 22-30 個心理師幫員工輔導,若要讓一個團體茁壯,要讓心理師有好就業的發展,我們來修改勞基法或勞工安全衛生法,事業單位只要兩千人以上,或三千人以上,就必須配置心理師提供諮商與輔導服務,馬上就會增加五千個人的就業市場,或學校超過三千位學生或四千位學生要設一名心理師來輔導學生,這也很重要,馬上增加好幾千位就業機會,這是很實際面的問題

林家興教授(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師大心輔系有大學部與研究所,我們也非常關心大學部學生畢業的出路,我們有 4成學生畢業後當輔導老師,6 成學生會到各行各業去,跟心理系類似,培養是通才教育,學生在校會去修一些輔系、雙主修、或修學程,培養的是比較基礎的知識,我們主張心理師還是要研究所畢業,主要理由是心理師這行業很特別,用人為助人工具去幫助別人,所以這個人除了專門技術以外,人格發展要很成熟,身心發展狀況要好,大學畢業二十二歲還是太嫩,說起來還是不夠成熟所以心理師法訂在研究所,實施十年以後,我們發現招收研究生素質非常好,加以專業訓練後,非常能夠勝任心理師這個工作,其實碩士是不是足夠?以美國為例要求的是博士學位,我們認為碩士在台灣比較可行,所以當初立法時有個共識就是訂在碩士層級,所以我是建議大家,心理師這專業非常特別,請大家尊重這個學會還有系所的建議,謝謝大家。

吾師王文秀教授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事實上我在當全聯會理事長的時候,是石崇良處長擔任醫事處處長,我有表達希望跟醫院對話,把供需攤開來,看我們能做些什麼事,在不違反心理師培育及民眾心理健康照護福祉之下,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所以今天有這樣機會真的非常的好,剛前面幾位講的我就不再贅述。新竹教育大學本身是研究所,如果是心理系本科報考就是4+3 年的概念,但是如果大學非本科系學生,考上諮商所,我們要求他一定要下修大學部六個重要的課,要有這知識確定過關後,才能唸研究所,這是我們基本培育的品質,大部分國家要求至少都是碩士以上,博士也是常見,全世界只有大陸只有在大學甚至在專科就可以,最後要說,我們要不要向大陸看齊?

我去年下半年到大陸去四趟幫他們做這個訓練,他們三級專科就可以考,目前最多是二級心理師可能有上百萬人,每一年各省在考的時候是很壯觀很壯觀,一直在培育,因為我去督導他們,可是心理師二級都非常害怕,他們覺得自己只是考上,因為會唸書有補習就考上了,他們實務工作真的很害怕,再去督導他們去接個案,我也很害怕,還好我不是大陸個案,所以我們要不要跟大陸看齊。 第二,我們要不要讓流浪心理師滿街跑,如果這樣大量的話,我真的很擔心。第三,在座的各位如果自己是個案或親友是個案,現在面臨婚姻、家暴、性侵、酒癮、藥癮、或是憂鬱症、安寧病房的,坐在你面前是大學畢業的二十幾歲的,跟一個碩士可能看起來都一樣年輕,但是你知道他的生活閱歷、人格成熟度,你比較會放心把你交給誰?不可否認人生閱歷對他們的成長,剛很好玩標題寫心"裡"師,打錯了,後來改上,我覺得很玩味了。心理輔導教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全國唯一輔考社群

第四,我們要不要量變?是不是會造成證照更貶值。最後,即使開放更多的人,感謝委員好意,結果開放以後偏鄉還是找不到人,造成另外一個要解決問題,我們要不要?剛有提到解套,在醫院如果偏鄉增加誘因,諮商心理師還沒有辦法納入健保給付,如果納入健保給付,另外整個約聘雇對心理師照顧,剛有提到很有建設性見解,我想諮商心理系所會無所不用其擊,威脅暗示我們學生,往那個方向發展,如有這配套我想會很樂見。謝謝!

2014-09-27

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

一個人行走的距離並不如方向重要。成功是循序漸近實現有價值的理想。

只上市一年的書籍,通常不值得一讀(擁有「存活」品質的機率很低),不管它們抄熱多高的情緒,或者看起來多麼「驚天動地」~ 摘自《反脆弱》塔雷伯
(同理可證:一位專業人士、一個新朋友、一間機構、一位教師...)

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既然黑天鵝事件無法避免,那就想辦法從中獲取最大利益。《黑天鵝效應》塔雷伯最新鉅作。每一件事情都會從波動得到利益或承受損失。脆弱是指因為波動和不確定而承受損失。反脆弱則是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因此獲利。

當暴露在波動、隨機、混亂和充滿壓力因子的環境中,它們反而茁壯成長,而且喜歡冒險和不確定。但是這種現象儘管到處都有,脆弱 fragile 一詞卻找不到剛好相反的詞。且讓我們稱之為反脆弱 antifragile。反脆弱不只是堅韌 resilience或強固 robustness而已

反脆弱喜歡隨機和不確定,而這也表示—十分重要—它喜愛某一類的誤差。反脆弱性有一種奇特的性質,允許我們去處理未知,可以不必了解它們便放手去做—而且做得很好。且讓我講得更白些:由於反脆弱這個特性,大致來說,我們比較長於做事,拙於思考。任何時候,我寧可愚蠢而反脆弱,也不想極為聰明卻脆弱


「認清騙子很簡單,就是他們會給你正向的建議,而且只給正向的建議,利用我們容易受騙和當冤大頭的傾向,聽他們說,頓時覺得某件事再明白不過了,等到後來你忘記他們,那樣的感覺便隨風而逝。」
「被進化選上的人,用的是負向方法:下棋高手試著靠不輸棋而贏棋;一個人是靠不破產(尤其是在別人這樣的時候)而致富;宗教主要是禁止你做某些事情;人生中要學的是避開什麼事」

塔雷伯避免厭煩,是唯一值得的行動模態;除此以外的生活,不值得去過。
對於你覺得沒有道理的問題,絕對不要直率回答。~ 《反脆弱》343 頁
我相信一個有勇氣的人,可以扳倒由軟弱無力的人所組成的群體。《反脆弱561頁

我的父母在最大的書店有個戶頭,讓我去那看似無盡的書海中挑書。圖書館書架和學校狹隘教材之間,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覺得學校是個陰謀,設計來剝奪人們飽讀詩書,用的方法是將他們的知識擠進狹隘的一些作者(教科書)之中。~ 摘自《反脆弱》335 頁

柯文哲醫師不入黨的決定是正確的,誠如《反脆弱》一書所言:「如果你必須在黑道大哥的承諾和公務人員的承諾之間做一選擇,那麼就聽信黑道大哥的話。仼何時候都是這樣。機構沒有榮譽感,個人才有。」看到師大處理「假髮名師」樊雪春補習班違法兼課的官僚樣態,讓我想到《反脆弱》P.542 的這段話。樊雪春(假髮名師)違法兼課新聞爆料(粉絲團)請按此

一般的行業:虧損有限,潛力無限。
金融保險業:虧損無限,潛力有限。

~摘自《反脆弱》反金融業の許世穎

一個人值得尊敬的程度,和他根據自己的主張,而親身去冒的風險「成正比」。
推銷「看看我為你做了什麼事」遠比「看看我為你避開了什麼事」容易多了!

許世穎 Dewey 推薦《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臉書專頁」《黑天鵝效應》作者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 Nassim Nicholas Taleb 博士最新鉅作。既然黑天鵝事件無法避免,那就想辦法從中獲取最大利益。每一件事情都會從波動得到利益或承受損失。脆弱是指因為波動和不確定而承受損失。反脆弱則是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因此獲利

尼采名言「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就像人的骨頭承受壓力和緊張會變得更加堅強,謠言或暴亂會在有人試圖鎮壓它們時變本加厲,生命中的許多事物也會受益於壓力、混亂、波動和動盪。《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找到所謂「反脆弱」的那類事物,不只受益於混沌,我們也需要適時出現的壓力與危機,才能維持生存與繁榮~本文部分內容摘自《反脆弱
..........
在2008年起的金融危機期間,由於現代機制和政治事務日趨複雜,讓別人承受風險而爆炸的這種做法很容易掩飾。以往只有承受風險的人才會位高權重。他們必須為自己採取的行動承擔下檔損失。所謂英雄,是為別人承受下檔損失的那些人

今天的情況恰好相反。我們見到反英雄這個新階級崛起:他們是官僚、銀行家,或者只知道借別人的名氣以自抬身價,參加達沃斯 Davos會議的人;以及學者握有太多權力,卻不必承擔真正的下檔損失或責任。他們上下其手玩弄系統,卻由一般公民付出代價

歷史上不曾見過那麼多不承受風險的人,也就是個人不暴露在危險之中,卻能發揮那麼大的控制力量。我們應該遵守的首要倫理準則是:你不應該犧牲別人的脆弱,而取得反脆弱性。

《黑天鵝效應》告訴我們,非常不可能發生和無法預測的事件,存在於世界上幾乎每一種事物之中。《反脆弱》一書更力陳不確定是件好事,甚至有其必要,並且建議我們以反脆弱的方式建立各種事物。反脆弱超越堅韌或強固:堅韌至多只能夠抵抗震撼和維持原狀;反脆弱則會變得愈來愈好。此外,反脆弱可以免於預測誤差,並且受到保護,不受不利事件的影響

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最穩定的國家其實沒有政府?為什麼債務對你不好,以及為什麼我們一般說的「效率」根本缺乏效率? 為什麼政府的反應和社會政策保護強者,卻傷害弱者?為什麼你甚至在還沒就職之前,就應該寫好辭職信?鐵達尼號的沉沒為何拯救了更多生命?
..................
殺不死我的使我更強大。既然黑天鵝事件無法避免,那就想辦法從中獲取最大利益。《黑天鵝效應》作者塔雷伯最新鉅作。每一件事情都會從波動得到利益或承受損失。脆弱是指因為波動和不確定而承受損失。反脆弱則是讓自己避免這些損失,甚至因此獲利

當暴露在波動、隨機、混亂和充滿壓力因子的環境中,它們反而茁壯成長,而且喜歡冒險和不確定。但是這種現象儘管到處都有,脆弱 fragile 一詞卻找不到剛好相反的詞。且讓我們稱之為反脆弱 antifragile。反脆弱不只是堅韌 resilience 或強固 robustness 而已

反脆弱喜歡隨機和不確定,而這也表示—十分重要—它喜愛某一類的誤差。反脆弱性有一種奇特的性質,允許我們去處理未知,可以不必了解它們便放手去做—而且做得很好。且讓我講得更白些:由於反脆弱這個特性,大致來說,我們比較長於做事,拙於思考。任何時候,我寧可愚蠢而反脆弱,也不想極為聰明卻脆弱《反脆弱:脆弱的反義詞不是堅強,是反脆弱》


這本書大談試誤法、人生的大小決定、政治、都市計畫、戰爭、個人理財、經濟體系和醫療系統…風格獨樹一幟。《反脆弱》是生活在不確定世界中的藍圖,也是面對隨時可能出現的黑天鵝事件時的終極自保守則。參見拙著《黑天鵝效應:擴充新版》可恥的「股市預測者」
..........

疼痛才叫青春》一個公職輔考教師的告白

張彥文林佩真情殺《自戀時代》沈政男醫師。愛情諮商心理師「心輔所」全國唯一輔考社群

理智之愛為人生的至福。~ 斯賓諾莎參見《斯賓諾莎問題》歐文‧亞隆)
自戀性人格異常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自戀人格障礙)明年必考!因為「鄭捷、張彥文」兩人都是

自我經營是一個長年漸進的過程,不是一夜之間可以學會的,而且相當個人化。沒有人可以輕易複製別人的成功。況且,成功的人也未必會教。更需注意的是,真正的成功是整體的、內外兼顧的,而非他人容易看到的表面上的成功。最近情殺案來自所謂「人生勝利組」便是一個明顯反例(愛情諮商心理師「心輔所」全國唯一輔考社群)

自戀,另一種失控的正向思考。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愛自己、做自己」能帶來自信和力量,難道不好嗎?很好,但自戀者不是充滿自信,而是過度自信,無視現實,不顧人際關係。這種膨脹的「正向」思考態度強調自我欣賞、追求物質財富、外貌、名人崇拜和名聲,極可能會對小自家庭教育,大至社會經濟皆造成危害。自戀就像是疾病,由某些因素引發,並透過特定管道傳染,而全球文化為何近年來會出現如此演變? 是什麼原因催化了這種現象?

戳破自戀假面,翻出背後的真實景象。《自戀時代》以輕鬆但詳實的筆調,佐以媒體報導及趣聞逸事,觀察自戀現象在現今大眾文化中嚴重的擴散趨勢,以及對各領域造成的問題。書中從美式文化令人「嘆為觀止」的實例,切入家庭教養、學校教育、媒體網路、物質消費、宗教信仰、人際關係等層面,列舉出各樣例證及數據,幽默地就自戀現象的成因、迷思,以及對「表現自己、唯我獨尊」這種目前蔚為風潮的成功必備觀念,進行引人深思的敏銳分析,同時提出有效的對治之道,是一部讓人重新思考主流價值觀的精采之作(許世穎推薦)
..........
在愛情中的樣子 ◎沈政男
台北南京東路情殺案兇手,29歲的張彥文,建中畢業,台大土木工程系碩士,從小愛打電玩,在校期間曾在台大的電玩比賽中得獎,可說能玩又會念書,非常厲害。甚至學土木的他,畢業以後投入了與本行無關的會計工作,可見頭腦非常好,學習能力一把罩。
然而張彥文陷入情網以後,卻無法做一個及格的情人,學不會處理感情挫折,在人生的考場上瀕臨死當。張彥文在過去二十幾年的人生裡,念書、工作、上網,在家裡、在學校、在社交場合,有沒有過任何重大情緒失控、行為脫軌的紀錄?至少在媒體報導裡看不到。既然如此,為什麼一個臉書照片看起來斯文老實,有些靦腆的青年,會變成行兇畫面裡頭,非常駭人的,表情漠然,眼神陰暗,滿臉血紅,像是從地底破土而出的吸血惡鬼?
沒有矛盾的,因為一個人在家裡、在學校,或者在職場中的樣子,跟在愛情中的樣子,是兩回事。人在家裡、在學校、在職場中的樣子,家人、同學、同事會知道,但一個人在愛情中的樣子,只有情人知道。
古龍小說常這樣寫,「世上無人看過小李飛刀,因為看過的人都已經不在世上」,同理,看過張彥文在愛情中的樣子的人,已經不在世上。張彥文似乎先前有交過女友,但交女友不代表陷入情網;在愛情中的樣子,指的是真正愛上對方,所表現出來的,全副身心,甚至靈魂都甘願交給對方的狀態。
不是嗎?張彥文行兇前在臉書告白,「為了妳,我願意再修三千年,希望到時再相遇」,這是甘願交出靈魂的明證。只是張彥文需要的,不是三千年,他只要修三個禮拜,一切都會不一樣。
可惜的是,他修不了。三個禮拜是一個重要數字,再大的情傷,最難過的就是前面三個禮拜,過了這段期間,心裡的痛楚就會明顯減少。不是說不會再痛,而是至少沒有那麼鋪天蓋地,將人淹沒,這是心理學。
怎麼度過被分手之後的三個禮拜,是所有學校應該教授的感情教育,但學校有教嗎?媒體說他是明星高中畢業,「人生勝利組」,殊不知,明星高中男女分校,壓制青少年對異性的好奇,最不利於感情教育。
張彥文在愛情中的樣子,連他的家人都不知道。媒體說,受害女子曾經向張彥文的母親求救,希望她介入,但張母只回了一句:「我管不了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張彥文是壞小孩嗎?不是嘛,母親的意思,就是感情是你們小倆口的事,大人不便干涉。但如果母親可以預見兒子即將犯下這樣的暴行,她會坐視不管嗎?可見張彥文的犯案,連母親都難以想像。
愛情之所以迷人,就在於兩個個體可以真正裸裎相見,肉體的、心靈的,這是人間至樂。人什麼時候,可以對另外一個人毫無困窘、勉強地裸裎相見?除了幼兒時期面對父母,就是在愛情當中了。當我們愛一個人,會把對方理想化,認定那人美麗強壯,聰明能幹又可靠,就像幼兒對爸媽的想像;而當我們被人所愛,呵護備至,那樣的滋味,就是父母的懷抱帶給幼兒的感受。
但愛情之所以危險,也就在此。當一個人愛上妳的時候,他是非常脆弱的,因為他已經把自己的靈魂交給了妳。都說時代進步了,青年男女換伴侶跟換衣服一樣方便,無所顧忌,其實絕大部份時候都只是濫交,不是真正的愛情。要知道真的墜入情網以後,一個人難免會起霸佔心,想要獨自擁有對方的全部,因為他已經給了妳全部。
重點來了,絕大部分人在愛情當中,會想要把自己交給對方,然而如果踢到鐵板,人家不接受,這時候絕大部分人,馬上會從幼兒狀態清醒過來,一夜長大,知道對方不是真正的爸媽,沒有必要像無尾熊抱樹幹一樣巴著人家。但有極少數人沒辦法,妳要他在愛情中一夜長大,從無尾熊變成北極熊,是不可能的事。這類人已經像是藤蔓一樣依附著妳,妳要甩開剝掉他,他的感覺就是世界末日,天蹋了下來,當然會激起極大的情緒反應。
一個人在愛情中的樣子,不真的和對方交往,根本看不出來。張彥文和受害女子,去年底在網路認識,今年三月開始見面,這時候他在愛情中的樣子慢慢展現出來。今年四月,兩人去放天燈,女子寫著祈福字眼「嫁給大師」,那是兩人感情的最頂點,也是張彥文所能展現,在愛情中最美好的樣子。
然後是控制慾出現。兩人關係的轉捩點,就在今年六月,張彥文租屋給受害女子住,兩人開始同居的時候。張彥文為什麼從那時開始出現暴力傾向,對女子惡言相向,甚至恐嚇?其實本來就有,只是同居以後,兩人朝夕相處,口角更多,那傾向會加速出現,就好像許多人婚後才發現西裝筆挺的先生,其實也會家暴。
控制慾是恐怖情人最常有的特質,這點大家都知道,只是控制慾怎麼表現,不一定熟悉。控制慾是一種心理大網的投射,用無形的期待、要求與限制,將對方罩住。愛情是個體與個體的結合,但控制狂會把對方當成物體,只是用來滿足自己控制慾的工具。
情人間的控制慾,一方面有發號施令,主宰對方的稱王姿態,另一方面其實是一種幼兒對父母的依附。控制慾的展現,通常從妳踏入他投射的大網的第一步開始,隨著他對妳的有形與無形付出,網子越編越大越密。這類人一把妳追到手,他就認定自己有了干涉妳的權力,妳的二十四小時、妳的活動空間,最好都能掌握在手裡。有空黏在身邊,沒空就用手機黏,奪命連環叩;妳要離開視線,問妳要去哪裡,可不可以跟;當妳聚會回來,問妳跟誰聚餐聊天,有沒有異性;妳稍不聽從,就會生氣反彈,開始情緒失控。
當恐怖情人在愛情當中逐漸現出原形,這時就要小心分手暴力。極端的忌妒最要特別注意,比如動不動就吃醋、懷疑妳不忠劈腿,這經常是情殺的最重要因素。情殺的恨意,最強烈的源頭是受到羞辱、自尊被踩到腳底,這正是強烈忌妒所引發的感受。
再來是過度的自戀,以為自己是妳的真命天子,「下輩子打燈籠也找不到像我這麼好的人」,這類人無法真正愛人,只是弄一個愛情奴僕在旁邊,滿足自己唯我獨尊的自戀需求。
而分手暴力的外顯跡象,就是語言與肢體暴力的出現。很多人談戀愛以後才發現,原來那樣清純可愛的女生,也會罵髒話,或者文質彬彬的男子,竟然會動手。這沒什麼,這就是愛情的魔力。人們平常行走人世間,都是帶著眾多偽裝與面具,比如身分地位、衣著打扮,甚至外貌身材,那都不是真正的自己;當走進愛情,這些外在遮掩通通卸下,裸裎相見,有時連自己都會被自己嚇到。
絕大多數人,在愛情中遭遇挫敗,頂多罵髒話、摔手機,然後氣消以後,情感也淡掉,但恐怖情人不是,語言與肢體暴力一波接一波。強迫做愛要小心,情殺之前,很多案例都先有這類展現控制慾的舉動。
跟蹤也要小心,當一個男子開始跟蹤妳,絕對不能等閒視之,那是伺機攻擊的跡象。
媒體上有人說,「虐待小動物」也是恐怖情人的特徵,是嗎?不要什麼暴力事件都扯上反社會特質,大流氓不會情殺啦,頂多只是呼巴掌,要妳快滾。
也有人說張彥文殺死受害女子以後,親吻下體是變態,其實不是。情殺本質上還是出於愛,只是也夾雜了恨,當他下手殺死對方,一切歸於自身掌控,氣消了,雖然對方已斷氣,自己情感還在,就會撫摸屍體,好像對方還活著。基本上還是一種控制慾的展現。
當今年八月,女方發現張彥文容易暴怒,動輒威脅,就有了求去的打算,只是竟然還答應同遊日本。張彥文一個月薪水四萬多,兩人去一趟日本,不只這個數目,不是一筆小負擔。其實張彥文在交往過程花了不少錢,當被分手,難免覺得人財兩失,痛上加痛。
青年男女談戀愛,經常希望「他能無條件愛我、不管如何永遠呵護我」,殊不知愛情的本質之一,講得好聽一點是施與受、給與拿,講不好聽是交易。這世上沒有無代價的愛情,就是沒有。當他付出很多,但得不到所要的回報,在愛情中就會現出原形。
........................
前幾天發生的情殺案,不論是對「高材生」的刻板印象、「愛太快」的後遺症、或是情殺與暴力電玩的關聯,都引起廣泛的討論。但最讓人感到不解的是:如果對方是你最愛的人,為什麼你要傷害對方?如果放手能讓對方得到幸福,為什麼不願意離開,還要苦苦相逼?
以色列心理治療師Ayala Malach Pines可能會告訴你,有時候我們在親密關係裡要的並不是愛本身,而是「控制感」──尤其是在你得不到愛的時候 [1]。當一個人一、高度投入感情,二、卻被所愛的人背叛,就可能萌生殺機<1>。或許你會說「他雖然愛很深,但她並沒有背叛他另結新歡阿!這樣不是不符合條件二嗎?」
我的想法是:對於被動分手者來說(被甩的人)[2, 3],最大的背叛並不是對方愛上了別人,而是在自己仍然相信、仍然希望可以一起走下去的時候,對方竟然已經「先」放棄了。自己明明還在努力、明明還在想辦法改變自己重建關係,為什麼對方早就已經,不再相信、不再回應了?
「如果你已經沒什麼可以損失,那麼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摧毀一切!」Pines說。失去所愛所產生的無力感,會讓你想「做點什麼」挽回關係或改變現狀,但如果挽回是不可能的,這個「做點什麼」,很可能就變成憤怒、暴力或殺人(不論是殺情人,或是殺路人),藉由這樣,奪回一點控制感。
「唉由,不就是『既然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要的心態嗎?還有什麼好討論的?」朋友北極熊說,冷淡地像是清晨的薄霧。但事實上,這個案子背後,還隱藏著兩個我們常常「想歪」的感情觀。
當你太愛一個人的時候,他就不會很愛你了?「我真的非常愛她!全部感情都給她了,乾脆同歸於盡!」他說<2>。
我古時候說過的一句名言(?)是:「能完整你的人,也能崩潰你!」<3>。在愛裡我們常常希望付出與獲得的愛能夠平衡,但往往,愛情的世界並不公平──總是有一個人愛得比較多,一個人愛得比較少。
1984年一項調查指出,40%的女同性戀覺得自己在關係中的權力並不對等[4];十年後另一項針對413位異性戀的研究發現,39%的女性認為她們在關係裡面是投入比較多的那個(相對於21%的男性)[5];而且,不論男女,在關係裡面投入較多情感的人,往往也是權力較「小」的人[6]。
換句話說,「當你太愛一個人的時候,他就不會很愛你了」這句話可能要做一點修正:並不是因為你太愛他,他才變得不愛你,而正是因為當你愛他愛到失去自己,你也失去了大部分在這段關係裡的權力。這樣不對等的關係,從來就離幸福很遠,離傷心很近[7],當付出與獲得不成對比,當愛與被愛不如預期,累積的不甘心就可能化成傷害的動力。
其實你該找的,並不是命中註定「需要多麼大的緣分,才能真正相愛無悔一輩子啊?我想,至少需要修三千年,並不會是過分的要求。」他最後在臉書上說<4>。
在這裡我想問大家一個很久沒出現的無獎徵答:你覺得抱持著哪一種信念的情侶比較幸福?
(1)我跟他是姻緣註定,天生一對
(2)我們雖然並非完全適合,但可以一起克服困難
如果你之前讀過〈靈魂伴侶是個壞主意?〉這篇,或許就會明白,其實你該找的,並不是命中註定[8]。事實上C. Raymond Knee一系列的研究也發現,對感情抱持著「宿命論」(Destiny belief)的觀點,戀愛比較缺乏彈性,好的時候好到爽歪歪,壞的時候傷得痛該該
Knee的研究發現,如果他相信彼此的關係是由宿命所決定,而不是可以透過時間來成長或改變的,那麼他在發生衝突或爭執時所產生的「敵意」(Hostility)是最高的[11]。他們會想著:如果是三千年的緣份,為什麼禁不起一點風雨?為什麼最後還要留下我一個人?為什麼要一直已讀我<5>?會不會,打從一開始我們就不適合?可是,我又這麼地愛他、在他身上花了這麼多的時間金錢(投入越多的人越難離開關係[12])、在香港日本都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不是嗎?一定是哪裡出錯了!萬般矛盾之下「砍掉重練」就成了一種選擇。
如果有些愛還無法釋懷:幸好,並不是所有的人在失去所愛之後,都會痛下殺機。以「醋意情殺」來說 Pines調查607個人如何處理吃醋時,只有1%的人說他們會用暴力解決<6>。事實上,只有嚴重吃醋者的風險較大,Pines也引用了Paul Mullan另一項調查,98.1%的嚴重吃醋者會對伴侶暴力相向(持刀或武器言詞恐嚇)不過只有1%的人真正砍下去[13],童年時曾有被拒絕、被拋棄過的傷痛,或是缺乏良好的「男性角色認同對象」(如自幼離婚,由母扶養)都可能與「想要奪回控制感」有關。摘自泛科學、沈政男(精神科醫師)《自戀時代》
4 種心理地位 life position(溝通分析創始人伯恩 Berne
我好,你也好。(I am O.K., You are O.K.)
我好,你不好。(I am O.K., You are not O.K.)
我不好,你好。(I am not O.K., You are O.K.)
我不好,你也不好。(I am not O.K., You are not O.K.)


諮商心理師年薪100萬/諮商費90分鐘5000元

[諮商心理師]新鮮人起薪:以學校來說,月薪約4、5萬元;個人接案,諮商費用90分鐘約3,000元。3年後發展:年薪約可發80~100萬元,諮商費用90分鐘約5000元。薪資成長空間視人脈及知名度而定,同時伴隨工作坊、演講、企業內訓等收入。

提到諮商心理師,你會先想到電影中的躺椅?聯合心理諮商所的諮商心理師彭心怡指出,「其實心理學有很多派別,有大約95%的諮商都不是在躺椅上進行的。」目前國人對心理健康的觀念一知半解,也尚未養成看心理醫師的習慣,但伴隨家庭制度崩解、職場人際壓力等困擾,諮商心理師的角色便愈受重視.

甚至在大陸因為證照制度還不夠健全,台灣許多心理師也掌握時機西進發展。彭心怡指出:「在中國心理諮商正夯,1小時的諮商費用至少有人民幣600~800元(約新台幣2,800~3,700元)。」在台灣,想當諮商心理師,必須是心理、心理諮商與輔導等相關研究所畢業,通過高考加上一年實習經驗,才能拿到證照。

小房內擺張桌子,與看診者展開面談,有時再輔以情緒卡、玩偶、量表等。但這只是表達,彭心怡形容:「我的工作就是聆聽人的故事,甚至聽出對方未曾說出的故事。」因此心理師的特質之一,必須人充滿興趣,從內在關心他人;而種種諮商、提問技巧,只是協助挖掘、釐清隱身語言背後的問題。

累積人物,建立自我品牌:諮商心理師也不是只能到醫療諮商機構上班或開設工作室,只要是與心理學或輔導相關工作,例如企業、法院、學校、坐月子中心、老人之家,都是可發展場域。唯現今每年約有400個合格心理師投入市場,因此更須累積人脈,建立自我品牌,才容易出人頭地。此外亦可橫向朝藝術治療、心理劇、人力資源等領域發展。(吳永佳)摘自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
(愛情諮商心理師「心輔所」全國唯一輔考社群)

2014-09-24

溝通分析心理治療(交流分析)伯恩4種心理地位

4 種心理地位 life position(溝通分析創始人伯恩 Berne)
我好,你也好。(I am O.K., You are O.K.)
我好,你不好。(I am O.K., You are not O.K.)
我不好,你好。(I am not O.K., You are O.K.)
我不好,你也不好。(I am not O.K., You are not O.K.)

諮商心理師年薪100萬/諮商費90分鐘5000元

[諮商心理師]新鮮人起薪:以學校來說,月薪約4、5萬元;個人接案,諮商費用90分鐘約3,000元。3年後發展:年薪約可發80~100萬元,諮商費用90分鐘約5000元。薪資成長空間視人脈及知名度而定,同時伴隨工作坊、演講、企業內訓等收入。

提到諮商心理師,你會先想到電影中的躺椅?聯合心理諮商所的諮商心理師彭心怡指出,「其實心理學有很多派別,有大約95%的諮商都不是在躺椅上進行的。」目前國人對心理健康的觀念一知半解,也尚未養成看心理醫師的習慣,但伴隨家庭制度崩解、職場人際壓力等困擾,諮商心理師的角色便愈受重視.

甚至在大陸因為證照制度還不夠健全,台灣許多心理師也掌握時機西進發展。彭心怡指出:「在中國心理諮商正夯,1小時的諮商費用至少有人民幣600~800元(約新台幣2,800~3,700元)。」在台灣,想當諮商心理師,必須是心理、心理諮商與輔導等相關研究所畢業,通過高考加上一年實習經驗,才能拿到證照。

小房內擺張桌子,與看診者展開面談,有時再輔以情緒卡、玩偶、量表等。但這只是表達,彭心怡形容:「我的工作就是聆聽人的故事,甚至聽出對方未曾說出的故事。」因此心理師的特質之一,必須人充滿興趣,從內在關心他人;而種種諮商、提問技巧,只是協助挖掘、釐清隱身語言背後的問題。

累積人物,建立自我品牌:諮商心理師也不是只能到醫療諮商機構上班或開設工作室,只要是與心理學或輔導相關工作,例如企業、法院、學校、坐月子中心、老人之家,都是可發展場域。唯現今每年約有400個合格心理師投入市場,因此更須累積人脈,建立自我品牌,才容易出人頭地。此外亦可橫向朝藝術治療、心理劇、人力資源等領域發展。(吳永佳)摘自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

2014-09-23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鄭捷自戀式傷害(個案分析)網誌強化殺人誓言

穩定的表現代表著穩定的個人,他們會是較好的公民、同事、學生、領導人...或任何專業人士(穩定的表現水準,向來是基本的專業要求)~ 摘自《自戀時代》心理學家:圖溫吉

"在其自戀、不成熟及標新立異之人格特質作用下,鄭捷將其殺人誓言做為其個人標記之傾向,換言之 ,即沒有殺人誓言之鄭捷,可能無法獲得他人的注意。而隨著其網誌活動及其與同儕之互動中,殺人誓言獲得強化,而其對於社會規範之不在乎及以自我為中心傾向,採取隔離或自我欺騙之方式,將任何反對其殺人誓言正當性之感性或理性勸阻、論述忽略或擱置,維持其殺人誓言之穩固性。"摘自蘋果日報
................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鄭捷被新北地檢署起訴,求處四個死刑,
這結果不難逆料,比較特別的是鄭捷的精神鑑定報告,以及犯案動機的推斷,
這部分醫法聯手,畫出了鄭捷這位眾人眼中的冷血殺手,
內心發展的圖像,非常不容易,是相當值得一讀的起訴書,
通篇的關鍵字是「自戀」兩個字,這是這類大規模兇殺案,最常見的犯案特質,

先前很多人說鄭捷是反社會,明顯不是,因為反社會犯案大都為了情仇財這些尋常動機,
但大規模兇殺案不是,犯這樣的案子,根本是損人不利己,
那為什麼還犯案?就是滿足自戀需求,

什麼是自戀需求?就是得到肯定與讚賞的需求,
或者,弭平自戀式傷害的需求,這是人的基本心理需求,
每個人都有,但程度不一樣,有的人從小不能接受一點點負面評價,
很容易受傷,好像一棟紙黏的房子,一下子就被刺穿,
有的人則是內心穩固,只要不是太大的羞辱,還能忍受,

舉例來說,在教室裡,當眾被老師甩耳光,
大概沒有人可以不羞愧到無地自容,但如果是被老師叫起,
當眾向被捉弄的女同學道歉呢?大部分人會困窘,在意,但不至於念念不忘,
在腦中閉門造車,醞釀復仇計畫,
然而就是有少部份人會!因為這樣的處罰,對這些人來說,
形成了嚴重的自戀式傷害,狠狠刻在心板,永遠忘不了,

其實不少孩子,第一次被父母師長嚴厲處罰的時候,
都曾幻想長大後要報復,但真的長大以後,就忘了,不會耿耿於懷,
然而鄭捷特殊之處就在此,他不但沒有忘記這樣的傷害,
還隨著成長過程,繼續將其他傷害累積起來,越堆越重,
成了心頭難以承受,隨時隱隱作痛的傷痕,
你看他國中時代被老師管教,竟然帶美工刀要刺殺老師,

鄭捷念的是明星國中,他也不是成績不好的學生,
怎麼會做出這樣的攻擊舉動、當時學校有沒有介入輔導,
都值得後續關注,其實他國中那次攻擊,就是一種自戀式反擊,但那次有明確對象,他恨的是老師,然而不到十年以後,他的自戀式反擊,卻是針對茫茫渺渺,
跟他無冤無仇,也沒有直接冒犯他的社會大眾,

為什麼要拿無辜的捷運乘客當行兇目標?
這是鄭傑犯案動機裡,最值得關注探討之處,
中央社的報導裡對這點有解釋:「他認定應貫徹殺人誓言,否則就是否定自己」,
這一句非常重要,這句話點出了鄭捷後來幾年的殺人計畫,
已經從殺害特定對象來達到自戀式復仇,「升級」成了對自己誓言的實踐,
有沒有看到「否定自己」幾個字?自戀需求是什麼?

上面說過了,就是肯定與讚賞,
也就是說,鄭捷行兇,動機之一,就是希望得到自我肯定與讚賞,
當這個世界都不能對我肯定與讚賞,最後的正面回饋來源,就只剩下自己,
這或許就是鄭捷從很小的時候,就認定人生虛無,不值得活,
這樣灰色人生觀的理由之一,

大規模殺人,本質上是一種殺人後自殺,其實就是一種變相的自殺,
這類兇手在華麗壯闊的殺人場面裡,滿足了宰制社會,
對世界反擊的自戀需求,滿足自戀式復仇的需求,
這是鄭捷殺人後說「感覺很舒坦」,這句話的由來,
因為這是一種復仇任務,自己給自己的任務,完成任務,當然如釋重負,

鄭捷起訴了,相信也很快就會判刑,送上刑場,
起訴一個大規模殺人兇手,只要兩個月,
但養成一個大規模殺人兇手,卻要二十年,
沒有人天生要殺人,都有成長脈絡可循,

檢察官的起訴書與醫院的精神鑑定書,只是了解這位台灣社會,
前所未有的殺手,初步的心理探索,
未來應該繼續做出更深入的挖掘。
................
(中央社記者蔡沛琪、王鴻國台北21日電)新北地檢署調查發現,台北捷運殺人案被告鄭捷反社會、自戀,曾在網誌寫殺人文章分享給朋友獲關注,強化殺人誓言。

檢方依殺人等罪起訴鄭捷,求處死刑。根據醫院精神鑑定報告,鄭捷具反社會、自戀人格,性格不成熟,常有標新立異的舉動,欠缺同理心,他長期有尋死念頭,但無勇氣自殺

檢方調查發現,綜觀鄭捷成長期間自戀特質,一旦受傷,就會著手報復。國小階段,他音樂課吹直笛擾鄰,鄰座女同學報告老師,老師要他起身當眾道歉;後來另名女同學又和他對立,都讓他自覺受傷,決心立誓殺人報復。

國中導師嚴厲管教,使他自戀特質受傷,竟隨身帶美工刀伺機刺殺老師;一名同學挑釁,他竟拿剪刀戳傷對方。他和一名「獨行俠」同學交好,兩人都愛看作家九把刀小說;他曾暗戀學妹未獲回應,他解讀「往後執行殺人後,少了一個擔心的對象,也未嘗不是好事」。

他遭遇嚴格管教及升學壓力,形成虛無世界觀,對自己悲觀、認為人生沒意義,產生厭世念頭。他認定應貫徹殺人誓言,否則就是否定自己。

鄭捷高一起,在個人網誌寫殺人誓言等文章,引發同學注意,在自戀、標新立異的人格特質下,獲他人注意,因此強化殺人誓言。後來他遭國防大學理工學院退學,轉學東海大學後又在友人舉發、教官調查及因無心學業而將面臨退學等多重壓力,於是啟動大規模殺人計畫。1030721中央社
................
自戀,另一種失控的正向思考。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愛自己、做自己」能帶來自信和力量,難道不好嗎?很好,但自戀者不是充滿自信,而是過度自信,無視現實,不顧人際關係。這種膨脹的「正向」思考態度強調自我欣賞、追求物質財富、外貌、名人崇拜和名聲,極可能會對小自家庭教育,大至社會經濟皆造成危害。自戀就像是疾病,由某些因素引發,並透過特定管道傳染,而全球文化為何近年來會出現如此演變? 是什麼原因催化了這種現象?

戳破自戀假面,翻出背後的真實景象。《自戀時代》以輕鬆但詳實的筆調,佐以媒體報導及趣聞逸事,觀察自戀現象在現今大眾文化中嚴重的擴散趨勢,以及對各領域造成的問題。書中從美式文化令人「嘆為觀止」的實例,切入家庭教養、學校教育、媒體網路、物質消費、宗教信仰、人際關係等層面,列舉出各樣例證及數據,幽默地就自戀現象的成因、迷思,以及對「表現自己、唯我獨尊」這種目前蔚為風潮的成功必備觀念,進行引人深思的敏銳分析,同時提出有效的對治之道,是一部讓人重新思考主流價值觀的精采之作(許世穎推薦)

2014-09-22

邁向圓滿》正向心理學 8 項快樂法則

正向情緒使注意力廣度大,產生比較有創意的思維。
負向情緒注意力變得很窄,比較批判式、分析性思考。
當你心情不好時,你會去看「做錯了什麼?」
當你心情好時,你會到的是「做對了什麼?」

正向和負向的思考都很重要,要看情況而定,⋯⋯
但是學校常常太注重批判性思考和遵守規矩,而不是創造性思考和學習新的東西。
在現代的世界中,我們需要比較多創意的思考,比較少遵守規矩。請參考:許世穎 YouTube

1.《正向心理學》人際關係決定你的幸福指數
2. 幸福人生 の 祕訣:慎選人際關係
3.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而非靠覺悟
4. 婚姻心理學:權力與自由(以上皆為~ 許世穎 YouTube 演講影片,時間約為 5 分鐘)
.................................................

許世穎 Dewey 提醒您《邁向圓滿》指出「正向心理學課程」是否有效取決於兩大因素。
一、教學者個人的專業程度 (長年完整訓練與相關學經歷)
二、學習者本身的投入程度(以出席率為指標

正向心理 (第七感) 一點也不刺激,因為它是知足放鬆與放開心胸。
不再沉迷於那些興奮過後,只會帶來空洞與不滿足感受的事物。因此正向心理是幸福的基石
『一般人追求幸福的行為,事實上卻是不幸的開端?
我們常常都是用錯誤的「努力方法」在生活著嗎…』

曾有同學告訴世穎他以為教「正向心理學」的老師就是應該隨時都興高采烈的。這就像以為「改善人際關係、追求幸福快樂」就是要「讓所有人都喜歡你,包含你討厭的人」孔子在談到「好人與壞人的分辨」時曾表示:好人喜歡,壞人討厭才是真正的好人;壞人喜歡,好人討厭則是真壞人(本社群經營策略《讓喜歡的人更喜歡、讓討厭的人更討厭》不理會中間的)
請參考:許世穎 YouTube《正向心理學》讓討厭你的人更討厭你!
..............................................

許世穎 Dewey 很贊同《快樂幸福心理學》《白熊心理學》等書作者的臨床觀察。
因為有系統地學習「科學心理學」,的確可以有效的改善個人生活品質。

令人費解的是:一般人在決策時,經常不會考慮心理學領域的立論及專業。閱讀時亦然。
對此的一種解釋是,關於經濟生活、投資理財、商業活動,乃至於個人工作上所需要實際用到的專業知識與相關技能,人們認為自己需要透過學習才能達到最低程度的能力。但是,

人們相信透過與他人的互動及自己對生活的瞭解,就足以對心理學有直覺式的體認。
因此,在做決策時也就比較不會學習或參考心理學的研究。
這種「過度自信」使得人們錯失了正向影響「自己與他人」的機會
(「過度自信」正是「投資心理學」的重要概念之一)

更糟的是,如果誤用了心理學,反而會對自己或他人造成傷害。沒有「有系統的學習」,
只是走馬看花式的聽演講,甚或誤學缺乏科學依據的「靈修類迷信」(如《祕密》《零極限》《吸引力法則》之類書籍所載內容) 真的比不學還糟糕!因此閱讀治療師扮演著重要的過濾角色
...................................................................

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新興的一門心理學,
於1998年由賓州大學心理學教授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Seligman)所創,
目的在研究如何生活的快樂、成功與有意義。
因此正向心理學或許可以簡稱為「快樂的科學」。

正向心理學首先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最能讓我們感到快樂?
研究結果可能會令人感到驚訝﹕
財富、學歷與青春對快樂的幫助都相當有限;婚姻的影響好壞參半;
倒是宗教信仰與親情友誼,才更能讓我們快樂。

伊利諾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愛德華.迪納(Edward Diener)的研究發現,
只要基本生活無虞,額外的收入並不能帶來多大快樂。
良好的教育與高智商對快樂的提升也沒多大幫助。年輕也不保證快樂,美國疾病管制局的一項調查顯示,廿到廿四歲的年輕人情緒低落的時間,還比65到74歲的老先生老太太長

另一方面,宗教信仰確實能鼓舞心情,但是卻很難判定究竟是神佛的效應還是宗教團體。
親情與友誼也能帶來快樂;迪納與塞利格曼的一項研究顯示,在參與研究的大學生中,
最快樂與最不憂鬱的10%學生,他們明顯的共同特徵就是都有親密的朋友與家人,
並花時間與他們共處。迪納結論說:「想要追求快樂,就應該培養社交技巧、
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與人際支援(social support)。」
................................................................

塞利格曼在《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一書中指出,
「快樂是由三項要素構成」:

享樂(興高采烈的笑臉)、
參與(對家庭、工作、愛情與嗜好的投入程度)、
意義(發揮個人長處,達到比我們個人更大的目標)。

三項要素之中,享樂帶來的快樂最為短暫
塞利格曼說:「這一點值得大家注意,
因為有太多人以追求享樂為生活的目的,但是參與和意義卻遠比享樂重要。」

(「正向心理學」的研究結果告訴我們:「舒壓」不等於「紓壓 」
請參考本站《舒壓 vs 紓壓 》)
.......................................................

正向心理學也認為人的快樂基點可以調整:人們可以藉由後天的努力,
改變先天人格特質的快樂水平。那麼究竟如何才能使我們更快樂呢?

快樂的具體招數

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桑雅.呂波密斯基(Sonja Lyubomirsky)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八項具體可行的做法:

 一、心存感激:

每週記下三五件令你感恩的事件。這些可以是俗事(你的牡丹花盛開了),
也可以是更具意義的事(小孩開始學走路了)。保持鮮活,內容愈常更換愈好。

二、時時行善:

可以是隨機的(排隊時,讓趕時間的人排你前面),或有系統的(每週日固定送晚餐給老年鄰居)。對朋友或陌生人行善,會讓自己感覺很慷慨、很有能力,也會贏得別人的笑臉、讚許及仁慈回饋。這些都會讓人感覺快樂。

三、品嘗樂趣:

多注意美好的事物,例如草莓的甜美、陽光的和煦。
心理學家建議,不妨將快樂時光如照相一般「印存腦海中」,在痛苦時回味。

四、感戴良師:

如果有人在你的人生十字路口予以指引,要趕快致謝。越詳盡越好,最好是親自答謝。

五、學習寬恕:

對傷害與誤解你的人,就放下怒氣與怨恨寫封信給對方表示寬恕。
無法寬恕他人會讓自己停在積怨與心懷報復上,寬恕則能讓你繼續前行。

六、愛家愛友:

對生活滿意與否,其實與錢財、頭銜、甚至健康關係不大。
最重要的因素是堅固的人際關係。多花點時間與精力在朋友與親人身上。

七、照顧身體:

睡眠充足、運動、伸展四肢、笑口常開都可暫時改善心情。經常如此會讓你對生活感到滿意

八、逆境自持:

人生不免有難。宗教信仰可助你度過。不過一些非宗教的日常信條也行。例如「事情總會過去」「任何擊不倒我的事,會讓我變得更強壯」關鍵在於,你必須相信它們(摘自網路)
................................................

本人很贊成《快樂幸福心理學》作者瓦利.納瑟 Vali Nasser 在該書提醒大家的:

神經語言程式學 (即:NLP )只是胡說八道、缺乏科學學理依據的偽科學。」
這也是為什麼開 NLP 或催眠這類課的人,皆為「非心理專業人士」請本站讀者務必明辨之!

反之,在台灣有資格執行、隸屬醫療領域的「臨床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法規範下的諮商心理師,乃至於有系統的學習心理學已 29 年、身為閱讀治療師的許世穎 Dewey 都拒絕從事此類活動。因為,這兩種方式「既沒效果,又無意義」!找此類「非專業人士」、
江湖郎中除了會損失大筆金錢外,更很可能造成嚴重的副作用、身心受損…不可不慎!)

請參考本站相關文章:
1.《第七感
2.《快樂幸福心理學》6 策略
3.《邁向圓滿》掌握幸福的科學方法&練習計畫

本文作者多年來透過「閱讀治療」推動及實踐「正向心理學」歡迎加入 許世穎 Facebook

瑞斯「價值澄清法」三階段七步驟(維基百科)三階段:1.選擇階段(Choosing)。2.珍視階段(Prizing)。3.行動階段(Acting)

值澄清法是個人價值信念的形成所經過的歷程。

瑞斯 L.E. Raths & S.B. Simon 強調價值的形成必須經過三階段七個步驟:

摘自歐用生《課程與教學》、陳國彥、吳宗立《社會領域教材教法》、維基百科

選擇階段(Choosing) [編輯]

自由選擇 [編輯]

個人的價值觀,必須經過自由選擇的歷程,才能生根,在未經威迫下,個人所做的決定或選擇,才能引導個人行為,填鴨式的強迫灌輸,大多僅止於表面行為而已。經過自由選擇後產生的價值觀念,才能引導個人的行為。

從多種選項中選擇 [編輯]

真正的價值觀念,是經過選擇的結果,個人若無選擇的途徑,事實上選擇的的行為不可能發生,而真正的價值也就無法發展。因此,個人價值的建立,要由多種可能的選項中選擇才有意義

深思熟慮後選擇 [編輯]

在感情衝動下,或未經思考,若貿然選擇,不能主導真正的價值。個人唯有對各種不同的途徑的後果,加以深思熟慮,經過分析,比較利弊得失後,做出理智的決定,才能成為真正的價值,才可作為生活的指南。

珍視階段(Prizing) [編輯]

重視所做的選擇 [編輯]

個人對自己認為有價值的事物,一般都會加以珍惜、重視,當價值理念經個體選擇後珍視之,必定為之感到驕傲和快樂。而成為價值的部份,作為生活上的準繩。

願公開表示選擇 [編輯]

經審慎思考後的選擇,人常會願意在大眾面前表示自己的價值,承認自己的價值,以及擁護自己的價值,以它為榮,自然樂意對外公開。

行動階段(Acting) [編輯]

採取行動 [編輯]

價值觀念能左右行動的方向,當個人認為具有價值的東西,一定會努力去實踐、完成,百折不撓,鍥而不捨的採取行動。

重複實行 [編輯]

當個人的一些信念、看法和態度,已達到價值階段時,則會成為價值體系的一部分,一而再、再而三的表現在行為上,出現在不同的生活和空間。

正向心理學》人際關係決定你的幸福指數

2014-09-21

羅洛梅 Rollo May 美國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

心理問題,乃是生物性、個人性,以及歷史社會性 ...等三種因素的三種辯證運動方式所形成的。~ 美國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 羅洛梅 Rollo May(歐文亞隆的導師)

工商心理學》有錢才會快樂 or 快樂才會有錢?

有錢才會快樂 OR 快樂才會有錢?一項「工商心理學」的研究顯示:
追蹤快樂的大一新鮮人 16 年。發現這些 35 歲的男女,薪水普遍高於不快樂的人。
此外,快樂的人 52 歲時,也比較滿意自己的婚姻。摘自《這一生的幸福計劃》久石文化

領導人的逆思考》投資篇《投資人的大腦革命

首先,許世穎 Dewey 提醒《領導人的逆思考:成功領導者必須具備的反向觀點》這本書為臉譜出版的《領導人的逆思考》改版書。弟十分認同杜拉克所說的:每個人都是管理者(領導者)美國作家費茲羅傑要測試一流人士的心智,便是看他如何能同時懷有兩種彼此牴觸的想法,又仍能讓心智正常運作。又如意義感就像快樂,無法追求而得,必須以拐彎抹角的方式來體驗。意義感是參與的副產品…全心參與你所選擇的『有意義的活動』歐文亞隆

許世穎 YouTube
1.閱讀治療師 許世穎 演講:存在主義治療法》日常模式vs 本體模式
2.嚴斥《魔法》《祕密》《零極限》《吸引力法則》靈修書:極深的期望帶來極深的失望
3.閱讀治療師 許世穎 演講:可以有空去釣魚的投資組合

思考的重點在灰色地帶;明天能做的決定,絕對不要今天做;
讀競爭對手不讀的書小心專家,每一種職業都是對付外行人的陰謀;……
非凡領導的秘密在於「逆向觀點」,唯有想得看得和別人不同,你才能真正做好領導。

要做個成功的領導人,沒有萬無一失、按部就班的公式
然而要做個「好」領導人,更沒有一定的法則。
唯有打破主流思考的窠臼,從全新、原創的角度——
「逆向觀點」出發,才能找到卓越領導力的秘密。

與領導學之父華倫‧班尼斯,併肩鑽研領導學且有多年實務經驗的前南加大校長
史帝芬.山普,敎我們從如何反向思考,通透領導要義,成為人人願意跟隨的帶領者:
................................................................

1.中性思考:若非必要,先不要對觀念或人產生定見。
2.自由思考:想些最無稽的對策和解決方案,訓練自己超越傳統的腦力激盪法。
3.先聽,再開口;而且聽話的時候要有技巧。
4.專家可能對你有幫助,但絕不能取代你自己批判思考和判斷(尤其是投資理財方面)
5.特別小心掛著「無法推翻的事實」之名的「假科學」(本站《別掉入思考陷阱》閱讀治療篇)
或不容質疑的前人智慧結晶。這種東西對你自己,或你所帶領的組織的利益,多半毫無幫助
6.當你的競爭對手埋首於業界刊物或其他速食刊物時,
多從古代經典萃取精華。也可以請部屬向你報告真正重要的時事。
7.可以在合理情況下授權部屬做的決定,絕對不要攬上身。
可以在合理情況下留到明天再做的決定,絕對不要今天做。
8.不要管過去付出的代價與錯誤。身為領導人,你做的決定只能影響未來,而非影響過去
9.若非必要,不要羞辱你的手下敗將。
10.確定自己願意捐軀的山頭,也要了解,你的選擇可能在某個時候迫使你從周遭所有山頭撤退
11.為屬下服務。招募現有最好的人選,再把大部分時間與精力用來協助他們成功。
12.很多人都想「當」領導人,但很少人想「做」領導人。
如果你不想「做」領導人,最好別打領導這一行的主意。
13.領導人無法實際「經營」組織,只能帶領你的追隨者,讓他們集體為組織奉獻行動與才智
14.別沉溺在人性本善或本惡的幻覺裡,
重點是努力讓追隨者(和自己)發揮最好的那一面,同時將惡的那一面降到最低。
15.追求卓越的方式無法複製,真正的卓越只能透過原創思考與突破傳統而至。
.................................................................

「一般管理人是要把事做對,領導人則是要做對的事。」
什麼才是「對的事」,就要靠平日不斷的逆思考來找到答案。
(這也是有系統地學習科學「投資心理學」的好處,參見本站《投資心理學帶來13個好處》)

【專業推薦】
「當今真有創見的人不多,見解獨到,能提出反傳統觀點,又保有真實性的人史帝芬.山普是其一,他的觀點值得有志成為成功領導者一讀。」——領導大師華倫.班尼斯特別推薦
摘自《領導人的逆思考》許世穎 Dewey 再以《反向投資心理需長期養成》的逆思考觀點回應
..............................................................................
反市場心理操作需要長期養成,沒有不勞而獲的事 參見
1.《再想一下》
2.《末日博士危機經濟學》

這是一個贏家通吃的年代,關鍵就在學習與否。可悲的是輸家總是認為學習沒有用
難怪蘇格拉底認為智慧是無法教的。當然,反市場心理操作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隨波逐流才不花大腦。這也就是為什麼 90% 的股市投資人都賠錢的原因
本人相信藉由長期地持續學習投資心理學,您可以成為那 10% 的股市贏家

犯錯是與生俱來的。這也是我們之所以要學習「投資心理學」的理由,
以本人學習心理學 31 年對人的觀察發現:人們常常會犯「系統性的錯誤」。
自律並不是指嚴守投資策略,而是以專注與有條理的心境檢視投資。
許多投資人因為經驗不足、對市場的知識不夠,所以不了解合適的範圍,也不知靈活變通
..........................................................

馬克˙庫克(Mark D. Cook)之類的股市大師便學會善用情緒覺察與自律來幫助交易。
庫克可說是史上最成功的短期交易員,他表示:「每次我對市場最恐懼的時候,
那情緒幫我決定買進..每次我的恐懼變得無以復加時,紀律告訴我買進。
紀律必須勝出,否則你就注定要失敗。」我們不僅該找出情緒衝動,
庫克還以這些衝動作為「反市場心理操作」的訊號,鼓起勇氣做和強烈情緒指標相反的事

許世穎 Dewey 很佩服《投資人的大腦革命》一書作者精神科醫師理察‧彼得森
將投資人的決策心理做了詳盡的分析,透過引用經濟學、心理學、腦神經科學等專業,
很貼近一般人日常生活的科學實驗,讓讀者以輕鬆有趣的心情正視自己的錯誤,
瞭解犯錯背後的問題邏輯,而不是在又犯錯的時候,只能吐吐舌頭說自己實在太粗心了。

此外,本站曾推薦《我們為什麼老犯錯》一書則告讀者「犯錯乃人之常情」,
此話不虛,不僅僅是句諺語而已。是造物主把人類設計成會犯錯的瑕疵品,換句話說,
我們會犯錯是與生俱來的缺陷,眼睛、耳朵、大腦不斷害我們出紕漏,我們卻毫不知情。

因為我們對自己的缺陷毫無頭緒,所以一直沒搞清楚是什麼讓我們犯錯了,
永遠無法逃離犯錯的輪迴。」(此部份可參考三采文化日前出版,並邀請弟為文具名推薦的
為什麼美女總是生女兒》,該書內容主要為「演化心理學」)
..................................................................

此外,許世穎 Dewey 也佩服《我們為什麼老犯錯》一書,以眾多的「科學心理學」研究說明許多一般人的迷思。諸如:我們不知道快速瀏覽不完全是件事;不知道一心多用或稱多工作業,其實是電腦世代產生的迷思,電腦的「多功(multitasking)」並非同時處理多項作業的技術,電腦只是用了每秒上千次的高頻率在各項作業間做轉換罷了。

「人腦東施效顰的結果是工作效率不升反降」(參見本站發表《做對決斷》學習避免《瞎忙》 介紹的《瞎忙》;此外這也是為什麼工商心理學書院 WHF 站前地王班嚴格要求「不可使用手」的理由);不知道大腦的思考框架害我們買了多餘的水蜜桃罐頭,因為標籤寫著「八罐水蜜桃罐頭,兩美元」,我們就不假思索拿了八罐,但你真的需要那麼多嗎?

在此要藉此進一步指出:投資人常犯的 3 種錯誤(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偏誤」)

1.後見之明偏誤(hindsight bias)源自於記憶,是對過去成就的評估過於樂觀,
往往會導致進一步的誤導。

2.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則是讓人積極尋找事實來支持自己的觀點與信念,
但卻忽視矛盾的資訊。

3.投射偏誤(projection bias)則是因為確定目前的情緒狀態會和未來的感覺類似,
因而誤判未來的需求與渴望。
............................................................................

據研究發現:90 % 的股票投資人,以及 99 % 的期貨或選擇權投資人都是虧損的。
如果沒有學習就會不斷虧損,因為如果你做的事和大家都一樣(不學習),為何會有不同的結果。須知,沒有不勞而獲的事,如果不付出就可以獲利,那麼大多數投資人早就發了

切記!投資一定要自己學習。因為理財就事理人生,只有自己能為自己負責。
(不是用問的:不論問投資標的或投資時機...這些都是典型的想不勞而獲者的典型行為。記得要請他們勿來打擾有心學習的人,諸如持續參與本社群的優質同學們)

本文部分內容,摘自或改自:《我們為什麼老犯錯》及許世穎 Dewey 曾指定的《投資人的大腦革命》(本書為弟曾指定之上課用書,內容涵蓋大量的腦神經科學等專業)
.....................................................................

最後,提醒您要記得巴菲特的名言:「貪婪時要恐懼;恐懼時要貪婪。」在聽到金融從業人員,乃至於與金融機構掛勾的電視名嘴之「強力做多、永遠看好」之無恥言論時,
更要記得巴爺爺的另一句名言:「永遠不要問理髮師:是否該理髮了!」

如此,未來才可能像此次一樣,成功地避開因「群眾集體心理」引發的股災、市場泡沫!
對於有持續在上「本社群的同學,便能理解這只不過是《漫步華爾街》( 「工商心理學書院 WHF 站前地王班上課用書)中的「平均回歸效應」而已!

本站曾推薦《理性市場的神話》這本書。該書還獲得了墨基爾的推薦(著有《漫步華爾街》)。作者福克斯同意耶魯大學教授席勒的主張,認定效率市場理論「代表經濟思想史上最驚人的錯誤」。筆者同意《理性市場的神話》主張市場不理性
投資人會過度反應、反應不足、會根據不完美的資料,做出不理性的決策

這也是筆者之所以認為:每一位想要在股票市場上「趨吉避凶」的投資人,都應該學習
「投資心理學」的理由。請參考許世穎 Dewey 撰《理性市場的神話》投資心理學篇


本文作者為投資人的心智教練、「反市場心理」操作者(參見《投資心理學帶來13個好處》)
「全國唯一」正統「心理學」出身之 「投資心理學」專業教師

2014-09-20

杭爾妮(荷妮)新精神分析學派心理治療大師

一方面希望統治一切人,另一方面又希望被一切人愛;
一方面順從他人,另一方面又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他人身上;
一方面疏遠他人,另一方面又渴望得到他們的愛。
正是這種完全不能解決的衝突控制着我們的生活。 ~ 杭爾妮/新精神分析學派心理治療大師

4 項預測個人快樂的最佳指標

多數人都希望自己快樂一點,但很少人知道如何培養愉悅感。讓人快樂的因素有先天的、也有後天學習的。預測快樂的最佳指標是:
(1) 樂觀的人格特質,包括外向與不神經質等特質;
(2) 健康的社交關係(滿意友情,不寂寞);
(3) 有人生目的;
(4) 對整體生活的滿意度。
這些因素中,有些是固定的,有些可以調整。以上摘自《投資人的大腦革命》

高齡 100 歲的日本名醫日野原重名在《快樂的 15 個習慣》(天下)強調學習、思考與心理面的重要,學習「工商心理學」便是落實該書建議讀者的:觀察內在自我,才可健康幸福過生活

本文作者為正向心理學取向的快樂教練

2014-09-17

國家補習班:心理輔導研究所(許世穎/杜威)課程結束時間

許世穎(杜威)國家文教機構「心理輔導所」兩門課都剩三堂結束
1.輔導原理(用書《諮商與心理治療》雙葉)最後一堂 10/5(日)
2.教育心理學《教育心理學重修二版》東華)最後一堂 10/6(一)

2014-09-14

99分《完美主義 vs 最優化主義》表解比較

祝福您能藉由發掘個人志業,同時獲得金錢與快樂 !誠然,心理學博士班夏哈所說的「發掘個人志業,同時獲得金錢與快樂…」也是學習心理學的眾多好處之一。許世穎 Dewey 的生命志業:透過「科學心理學」的閱讀引導,幫助有心學習者成為 「智富幸福人」

金錢與快樂都是生存必需品,兩者不一定互相排斥《金錢與快樂》在完成自己覺得最有趣味的工作時,往往表現得最好,因此從事有意義、有樂趣的活動,的確可以創造更多未來成就。遇到自己關心、感興趣和熱愛的工作,我們自然會加倍努力。沒有工作熱情,工作動機便會減弱;有了工作熱情,工作動機則會增強,工作能力也將有所精進

我們不能單憑錢財得失來決定要為工作投入多少心力。如果我們也像沒有情緒的機器人,不為工作注入情感,最後必然對工作喪失興趣。情感會引發行動,是行動的燃料。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寫道:「一個人最好的運氣和最大的福分,就是有人付錢請他從事他衷心喜愛的工作。」以上摘自哈佛大學心理學博士塔爾˙班夏哈《更快樂:哈佛最受歡迎的一堂課》天下 

「許世穎心理學書院 WHF 站前地王班」曾指定使用的上課用書《更快樂》(Happier)作者塔爾.班夏哈(Tal Ben-Shahar)《99分:快樂就在不完美的那條路上》許世穎 Dewey 覺得相當值得一看,故再次推薦之。本文篇幅稍長,但皆為筆者無償用心撰寫,文末並附「完美主義者 vs 最優化主義者」獨家表解。敬請本站讀者耐心瀏覽,相信能令閣下有些許收穫

赫曼赫塞儘可能每天找出一些微不道的喜悅,把那些大的、更迫切的快樂留到假日和適當的時機運用。上蒼所賜給我們生機活潑、能解除一天緊張的是那些輕微的喜悅,而不是大大的快樂《輕微的喜悅》平日的快樂,遠比特殊節日重要多了!許世穎
  • 鐘偉晉 多數人將放假當成是一種痛苦的暫時解脫,用歡樂來消磨時間,這也就是為何會形成週一症候群之故

本社群運用了「正向心理學」領域的突破性新研究──也就是班夏哈在哈佛大學最受歡迎的一堂課中教導的科學原理──引領同學們放棄追求完美的不可能任務,踏上通往真正快樂、富裕和滿足的道路,並協助個別參與者,以正向的角度,發展出看待成功和失敗的最佳方式。

此外,還提供了自我反省的練習、閱讀治療的方法,以及適時插入的小提醒,幫助同學們重新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許世穎 Dewey 每每引用《99分:快樂就在不完美的那條路上》中,所提出的許多強而有力之論證告訴大家,並不是非得追求完美,才能獲得幸福圓滿的人生
..................................................

不快樂會把人引導到兩個方向、形成兩個族群。第一群人試著從其他快樂的人身上找回親密關係中的快樂;第二群不快樂的人已經放棄要從快樂的人身上去找,他們甚至放棄對找回親密關係的嘗試。但是人類的本能就是要感受舒適,第二群不快樂的人為了求感官上的舒適,就轉而從食物、酒精、毒品、暴力和性上面得到破壞性的快感和滿足。所以,如果我們不能使社會上更多的人,因為親密關係而感到快樂滿足,我們永遠不可能減少人類社會中,那些充滿破壞性及自我毀滅的選擇

樂趣是遺傳學上對學習的報酬。我們是那群學習比較多、表較好的人的後代。學習提供給這群人生存優勢,而這種對樂趣的需求也因此深植在我們的遺傳基因裡。可能除了鯨和一些哺乳類動物之外,人類是唯一可以玩樂一生的生物。因為玩樂,我們一生都在學習,我們停止玩樂的一天,就是我們停止學習的一天。笑聲是對樂趣最好的定義。要和別人合諧相處是需要努力的,而開始這樣做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起快樂地學習」。戀愛中的人在彼此身上學習很多,所以他們發現彼此的臉上一直掛著笑容(威廉‧葛列什《是你選擇了憂鬱》商周)
...........................................

完美主義者和最優化主義者最重要的不同點在於,前者基本上拒絕現實,而後者會接受現實。我們之後會探討這個重要的差異,不過在此先為「投資心理學」部落格讀者,探討兩者對於失敗、痛苦和成功有何不同的認知和反應

完美主義者一心期盼通往任何目標的途徑(甚至整個人生旅程)都是非常筆直、安穩的,一路上不會碰到任何阻礙。當過程不像他期望的那麼平順時──比方說,他沒能達成某項任務,或事情的發展不如預期時──他就變得非常沮喪,不知所措。

完美主義者拒絕失敗,最優化主義者卻能接受失敗,認為失敗是人生的一部分,和成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最優化主義者明白,無論是沒能獲得自己想要的工作,或是和另一半爭吵,都是充實而滿足的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他儘可能從失敗的經驗中學習,變得愈來愈堅強,也愈來愈有韌性

筆者在師專時代之所以覺得很不快樂,主要原因就是:無法將失敗看成學習的必經之路,和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因為如此,當年才 15 歲就讀台北市立師專時,就選擇了「心理輔導組」,希望能藉由學習「科學心理學」的知識,而能達到心理輔導專業上所說的「自輔輔人

此外,完美主義者認為快樂的生活是由源源不絕的正向情緒所構成。由於他渴望快樂,所以拒絕痛苦。當他沒能獲得自己嚮往的工作機會,或因為一段重要關係的結束而陷入痛苦時,他不容許自己悲傷。另一方面,最優化主義者接受活著就不免要面對痛苦的現實,他容許自己悲傷和痛苦,無論是悲是喜,他都經由這些感覺,獲得更深刻的人生體驗。
........................................

以前曾有同學告訴許世穎 Dewey ,他以為教「正向心理學」的老師就應該隨時都興高采烈的。筆者必須明白指出:這樣的想法不只不切實際,而且事實上正是不快樂的原因。因為,這便是完美主義者的心理特徵,完美主義者認為理想人生是完美無暇的,他們拒絕任何不符理想的情況,結果每當達不到自己不切實際的標準時,就變得痛苦不堪。最優化主義者則接受人生的種種現實,並且將人生所給予的一切發揮到極致。進一步說明如下:

完美主義者永遠都不滿足,他們不斷設定不可能達到的目標和標準,因此打從一開始,他們就拒絕成功的可能性。無論有再高的成就──無論在學校多麼出類拔萃,或在職場上如何步步高升,都無法帶給他們快樂。無論擁有多少財富、婚姻多麼美滿、多受同儕肯定,在他們眼中,永遠都不夠好。其實他們一直把成功排拒在自己的人生之外,因為無論從客觀的角度看來他們是多麼成功,他們從來都不覺得自己很成功。

相反的,最優化主義者也會設定極高的標準,但由於他們的標準乃建立在現實之上,所以是可以達到的目標。達成目標時,他們能欣賞自己的成就,並且花時間感受成功的樂趣和自己的感激之情。從這個角度看來,最優化主義者和完美主義者最大的差別在於,最優化主義者能接受現實,當他們達成目標時,能感受到真正的滿足和成功的喜悅。完美主義者一輩子都拚命追求成功,但由於他對成功的定義根本不切實際,所以他永遠也達不到(自己心目中的)成功,結果一輩子都不快樂。

另一方面,由於最優化主義者接受現實,因此會帶來正向的情緒,過著充實而滿足的生活。儘管他們也不喜歡失敗,但由於他們能接受失敗是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所以比較沒有那麼焦慮,從事任何活動時,也比較樂在其中。他們認為人生在世,就一定有痛苦,所以他們不會刻意去壓抑痛苦的感覺,並因而加深了痛苦,反而會實際去體驗痛苦,從痛苦中學習、成長,然後繼續向前走。由於他們接受現實世界的限制,他們會設定達得到的目標,因此也比較能體會和享受成功的樂趣

在此,許世穎 Dewey 並提供獨家表解:


筆者要請「許世穎心理學書院」部落格讀者想想看:
你有沒有在人生哪方面覺得自己比較像個最優化主義者?
在哪方面你覺得自己比較像個完美主義者?

以上除本人就「閱讀治療」之觀點,比較完美主義者和最優化主義者之外,並摘自或改自《99分:快樂就在不完美的那條路上 》麥格羅希爾

最後筆者還要補充說明的是:專攻心理經濟學的諾貝爾獎得主心理學家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近幾年來將研究重心轉向「快樂經濟學」他與同事在做相關研究時也發現,財富和正面情緒間的關聯性不是很強,相關研究之結論參見本站《心理學家卡尼曼最新研究取向


本文作者為投資人的快樂教練(「科學心理學」取向)
...................................

除推薦拙著《邁向圓滿》掌握幸福的科學方法&練習計畫》
另推薦本文:延伸閱讀 1    延伸閱讀 2 及 許世穎 YouTube :

正向心理學》人際關係決定你的幸福指數
幸福人生 の 祕訣:慎選人際關係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而非靠覺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