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30

產婆法【引導式教學】大班教學無法落實

產婆法【引導式教學】老師真抱歉,因為考上教甄後一直很忙,所以現在才稍微有空提筆感謝您。從小到大就對補習很排斥,但考了好幾年都沒上,看到同事轉貼您的犀利文章,覺得很好奇,追蹤您一段時間後,決定給自己一個機會,就當作去認識您這位〈奇異博士〉。雖然學費有點貴,但看到身邊許多同事 10 幾年花了上百萬也沒上。我花個幾千塊應該也沒什麼,我自己買的包包也要幾萬塊。於是和您約好時間坐高鐵出發到台北車站了!
更奇特的是上課方式,整整一小時,都是我自己在講。您偶爾給我一些回饋。所以上完課後,同事都很好奇問我上什麼,我一時也說不上來。但自己很清楚,如果沒去拜訪您,我是不可能上岸的。因為在會談中,我一邊講也一邊澄清了自己的觀念。而從您幾句的回饋中,也看得出您是理論與實務兼具的大師,所以才不願困在學校,大隱隱於書院。第二次上完課後,還想跟您約下一次,沒想到您然說:夠了。這也讓我印象很深刻!(略)
書院 14 年山長:感謝妳的感謝,其實你是靠自己的實考上的。應該說每一個上岸的人,都是靠自己的實力,而沒上岸的人,常常也只是沒有把自己的實力發揮出來。產婆法【引導式教學】並不是我發明的,古今中外的至聖先師(孔子、蘇格拉底)都用此法。雖然我教「教甄補習班」 24 年了,但始終還是對補習文化很感冒,因為我覺得大班教學無法落實【個別化教學】也常使許多考生走了許多冤枉路,更別說是大把鈔票了!OS:1.我只有碩士(民國 84 學年)。2.你買的包包才幾萬塊是入門款的,我前女友ㄠ我的都不止!

教甄考生應【重新認識全力以赴】兩大重點

教甄考生【重新認識全力以赴】兩大重點(以下摘自蔡宗翰)大多數人對「全力以赴」這個詞的認知,大概就像「加油!你行的!」或「別怕辛苦、勇往直前」一樣,是個老掉牙、不具建設性又無關痛癢的「勉勵詞」。所以許多人把它當成萬用金句,甚至只能不斷告訴自己:全力以赴!要全力以赴!一定要全力以赴!...通常血脈噴張後的感動,回到現實就是一動也不動。當「全力以赴」被普遍誤解成了勉勵詞,你離「全力以赴」的實踐及實踐後所帶的好處,就會越來越遠。所以你會發現,這四個字任誰都能朗朗上口,但事實上能做到的根本少之又少。搞懂並實踐「全力以赴」這個概念,最重要的二個好處:
一、你將清楚地理解做某件事需要的方法(工序):與「全力以赴」相反的是「應付過去」,什麼叫應付過去?就是做給別人看的,達到低標、貌似勤奮。為了降低自己在這件事情上的付出,便想辦法在較不具直接明顯成效但核心的環節上偷工減料,最終在認知裡永遠失去了做一件事的正確方法。只有「全力以赴」,你才會學到做某件事正確的方法。「應付過去」很可怕,因為你將永遠無法把一件事做到「真正的好」,然後還為自己省下的成本沾沾自喜。
二、讓你在某件事上能穩定進步,或至少是穩定積累:所謂「進步」就是下一次比這次好,這次比上一次好。而要確保自己是進步的,就是在每次都做到百分之百的情況下,才有辦法比較每次間的差異。比方第一次我做某件事用了8成力、第二次我用了5成、第三次我用了7成...,第十次我用了6成。但因為都沒有用10成力,所以完全無法比較到底做第十次時的真正實力,比第一次時的真正實力進步了多少。通常沒什麼進步,頂多只是熟練或習慣了而已。只有「全力以赴」才能確保一次比一次進步。習慣性的保留力量會讓你「以為」自己其實很厲害,只是不出手罷了。唯一要注意的是:「全力以赴」不是對每件事情,而是你要專注的那些事。所以「『凡事』全力以赴」既無法實踐、也不會是好的建議。

師生壓力都很大!

【師生壓力都很大!】
麥老師:每一個想把事情做好的人,壓力都是很大的,只是旁人沒辦法去察覺而已。在台灣當老師、學生壓力都很大,因為沒有選擇。我很想跟家長說,你願意接受孩子不會唸書的事實嗎?可是我說不出口,因為他還要繼續念到18歲,在這之前,孩子沒辦法選擇自己的學習內容。因此我們被迫讓這樣的孩子繼續補救教學、加強磨練,然後在他終於學完的那一天,讓他學習到自己的人生就是這樣白白浪費掉了。
Chia-yu Teng:大環境觀念不改,孩子和老師都很痛苦,為何每一位孩子都要很會念書、很重視成績,學校不是只拼考試成績的地方,有更多能力和素養必須要重視。最令人失望的是很多家長都覺得安親班老師比學校老師厲害,寧可被安親班老師打,學校老師連管教都不行。安親班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盯功課和成績...可能家長覺得他們花大筆的銀子吧!

臨床心理師:朋友推薦【心靈課程】收費3萬多

臨床心理師:朋友推薦我們去上【心靈課程】每人收費三萬多.林老師咖嚇ㄌㄟ...本人也是相當有程度的,我的心靈課程一小時只要三百多.而且還是健保幫你付,你根本不用付錢

陳文茜《給逆境中的你》沒有誰的人生會一帆風順,成長的過程總會跌跌撞撞

【沒有誰的人生會一帆風順】成長的過程總會跌跌撞撞,我們可以痛,可以悲傷,可以大哭;但別耽溺悲傷太久。冷靜時候,不妨想想,這道傷痕,能為我留下什麼?人生一路上我們聽說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只因我們太執著相信命運公平、也太執著自己得失;我們經常看到「生命無常」四字,卻從未真正體會其中的深奧道理。人那麼有情,那麼肯定,那麼慷慨,卻又對命運那麼苛求。人的世界,最缺的是豁達;豁達地與命運相處。
走過逆境,學習接受,不只是遺忘:就像走出了隧道,別懊惱或者悔恨。記得命運起伏由不得人,時光也不等人,時光很脆弱,它禁不起你來來回回的辜負。當妳遇見黑暗時,請坦然地一步又一步走出來,然後妳會看到光明。如果妳一直停留隧道之中,那麼逆境給妳的黑暗,便沒有休止符。但那不是命運對妳殘酷,而是妳選擇了殘酷;因為是妳,讓自己停留黑暗之中。
逆境有時是人生最曼妙的風景,面對它最好方法是內心的淡定與從容。對待逆境妳只能淡定以對;如果這世界上真有奇跡,那便是你能坦然面對逆境的另一個名字。--陳文茜《給逆境中的你》序
.........
難攻大士 難攻大士 好會寫啊!一定能感動很多逆境中的年輕人
讓他們完全忘了身上的逆境是拜陳文茜跟她中國國民黨好朋友的剝削而來^^
捅你要害一刀,再幫你塗面速力達母^^
何元亨(國小校長)她家境富裕。逆境不多啦。比起我。
許世穎 更厲害的是洗腦:讓你自願為奴(有推薦大士推薦的書)

聽覺心理學(心理聲學)心理物理的一支

聽覺心理學,也叫心理聲學,屬於心理物理的一支,主要研究人對聲音的感受。從名字上,人們大抵會覺得這門學科挺玄乎,不是什麼「硬科學」。其實,雖然是研究人的主觀感受,聽覺心理學是一門相當嚴謹的科學。舉一個例子,同一個聲源,聲壓越強,我們會感到響度越強。這裡,聲壓是一個聲源的物理性質,而響度是一個對於該聲源的主觀感受。心理聲學的研究旨在量化聲音的物理性質和主觀感受之間的關係,並將其表述為數學模型。
當然,不是所有的聽覺現象都像響度和聲壓一樣,可以簡單的用一個單調函數來描述。比如說,一個比較強的聲音(掩蔽聲)可以使一個較弱的聲音(探測聲)難以被聽到。這個現象叫做掩蔽現象。但並不是說,掩蔽聲越強,探測聲就越難被聽到。掩蔽效應的強弱和這兩個聲音的頻譜相關:如果兩個聲音沒有頻率上的重疊,即便掩蔽聲很強,掩蔽效應也會很弱。也就是說,對於一個正弦波探測聲, 我們可以想像存在一個帶通濾波器,並以探測聲的頻率為中心。掩蔽聲攜帶的能量如果在此濾波器以內,那麼,它將會使信噪比降低,使探測聲更難聽到。相對的,如果掩蔽聲攜帶的能量如果在此濾波器以外,它將會被濾波器濾出,從而對信噪比沒有什麼影響。聽覺心理學的實驗表明,掩蔽現象可以用一組帶通濾波器在模擬,每個濾波器的中心頻率各不相同,覆蓋從20到20000赫茲。濾波器的通帶隨中心頻率的增加而增加,在1000赫茲以上,兩者基本是比例一定。就是因為發展出了掩蔽效應的模型,對於任何一個聲音,我們可以計算這個聲音的哪些部分是可以被聽到的,而哪些部分是聽不到的。我們經常接觸到的mp3壓縮格式就是應用了這個模型,並將那些聽不到的 部分去處,從而節省了存儲容量。另外,我們還可以在聲音信號裡有意的加入「聽不到」的信號,達到「聲音水印」的效果。
帶通濾波器模型描述了聽覺系統在頻率上的分辨率。一些聽覺心理學裡其他重要的課題該包括:時域的分辨率,響度,音高,音色,雙耳效應,聲場分析等。這些課題在上個世紀的後半被相當嚴謹細緻的研究,並促進了音頻壓縮,音頻處理,現代助聽器,人工耳蝸等領域的長足發展。作為聽覺心理學最重要的刊物,美國聲學學會會刊(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或JASA)記錄了聽覺心理學這個學科的發展歷程。目前,聽覺心理學已經有非常豐富的文獻基礎,非常成型的實驗方法,和一些被廣泛接受的理論模型。從每年美國聲學學會的年會來看,生理與心理聲學部是整個聲學學會裡第二到第三大的部(其他部還包括理論聲學,建築聲學,音樂聲學,水聲,信號處理等),每次與會的研究者都有上百人之多。可以說聽覺心理學已經形成了成熟、穩定的研究群體。
不過,時代的變化讓聽覺心理學在當今的科學界逐步成為了尷尬的存在,其主要原因在於它橫跨幾個大的學科,卻在這幾個大學科裡又不屬於最搶眼的。比如可以說,聽覺心理學可以算在聲學裡,也就可以算在物理底下。然而在物理學家眼裡,和「心理學」著邊的學科都是「軟科學」,所以只有極少數的聽覺心理學研究者是在物理系裡工作。另一方面,最適合聽覺心理學生存的環境是心理系。在聽覺心理學發展的最初階段,大部分的實驗室都是在各學校的心理系下的。然而,聽覺心理學的學科文化使得它在心理學裡越來越不吃香。聽覺心理學家經常過分的嚴謹和小心,JASA的審稿人的苛刻程度遠遠高於其他心理學期刊。即便是這樣,這些學者還是一味的投JASA而較少選擇高影響因子期刊。這一學科文化有兩個結果:一,在JASA上發表一篇聽覺心理學的論文很難而且週期很長;二,聽覺心理學的圈子逐漸的有封閉的趨勢,其他學科的人對它逐漸的感到難以接觸和瞭解。這和做視覺研究的心理學同行相比,有著截然的反差。在當今以神經科學和神經成像研究為主流的心理學系,聽覺心理學顯得很沒有賣點。所以,在近些年,即便是一個做聽覺心理學的教授在一個心理系退休,新進補充的教授往往是做視覺研究的。聽覺心理學正在慢慢的退離心理系。
幾十年前,一個叫做言語聽力的學科建制逐漸在美國的大學裡發展起來。言語聽力系的存在主要是培養職業的言語康復師和聽力師。其中,要獲取聽力師的資質,要通過三到四年研究生的學習。其間的課程包括耳生理學,聽力學,聽覺心理學,職業規範教育,和臨床實習等。美國言語語言聽力協會(ASHA)是頒發聽力師資質的機構,它規定了聽力學研究生學位必須包含的課程,聽覺心理學被列入其中。這當然並不偶然,因為聽力學裡的很多行為測試方法是來自聽覺心理學研究,而且聽力學最前沿的研究運用的也是聽覺心理學的實驗方法。這裡需要區分一下,聽覺心理學(Psychoacoustics)主要研究的是人類的聽覺感受,而聽力學(Audiology)主要是以臨床研究為主,研究的是如何幫助聽障患者(通過驗配助聽器或人工耳蝸)有更滿意的言語理解能力。由於ASHA對於聽力師資質的要求,每一個言語聽力系一般都配有一個聽覺心理學專家。這使得聽覺心理學研究者們在言語聽力專業下扎根,也使得近期的一些聽覺心理學研究和聽力學聯繫得越來越緊密。很多近期的研究是關於在複雜和嘈雜的聲學環境中的言語理解能力。
除去以上這個原因,研究經費的來源也驅使聽覺心理學向聽力學靠攏。在美國,聽覺心理學的經費主要來自於衛生部(NIH)下屬的國家耳聾和交流障礙研究所(NIDCD)。這個機構同時支持和聽覺相關的其他研究,包括聽覺神經科學,聽力學,毛細胞再生,平衡障礙等。從NIDCD申請基金,和從NIH其他機構申請基金一樣,需要明確的將研究計劃和臨床應用聯繫起來。沒有明顯臨床應用前景的研究,經常不被看好,起碼是不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在近些年,隨著人工耳蝸的廣泛普及,NIDCD對人工耳蝸的研究投入相當大。很多聽覺心理學的研究者都開始投入到人工耳蝸的臨床效果研究中。其中比較重要的課題包括:各種信號處理方法的效果研究,人工耳蝸用戶在嘈雜和多音源環境下的言語理解能力,聾兒是否越早植入人工耳蝸越理想,如何將殘存的低頻聽力和人工耳蝸送入的高頻電聲信號相結合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增強人工耳蝸用戶的音高識別能力和音樂體驗,雙耳人工耳蝸是否可以還原正常的雙耳效應,和人工耳蝸在抑制耳鳴中的應用等。 
綜上所述,聽力學研究,特別是人工耳蝸的研究,可以說是聽覺心理學理論和方法的應用。它既符合言語聽力學科建設的要求,又符合NIDCD經費分配的偏重。所以,它吸引了眾多聽覺心理學家投入其中。相比之下,聽覺心理學的基礎研究,特別是新理論的構建,開始放緩。那麼,是否聽覺心理學將會在未來和聽力學融合,從而不再作為以行為實驗和數學建模相結合的實驗心理學的一支而存在?聽覺心理學和聽力學同為比較新的學科,所以它們的未來走向還很難預料。就像幾十年前人工耳蝸的出現改變了兩個學科的走向一樣,也許隨著毛細胞再生技術的成熟,它們在不可預知的未來將經歷再一次的革新。作者 沈翌

44歲音樂教師自殺》前憂鬱症患者許世穎:找年輕沒現場教學經驗心理師輔導有用嗎

★ 謝老師:昨天發生這樣的憾事【44歲音樂教師自殺】真得挺難過😔但仍有許多其他行業的人持續用不妥的言詞調侃、用不想去理解的心看待所有事情⋯⋯,那些話一次一次傷害他人。很多時候真得覺得,如果你沒有親身經歷過他人面對的一切,就不要隨意評論!
★ 曾老師:用心的軍公教一定是大多數~肯定自己的價值,也持續為自己的權益作爭取> <。真的是進到教育現場,才看見身為老師有許多"人"事要處理.轉念跟彈性非常重要~
★ 高博士:又帶班又接團⋯(許世穎:我還當過合作社理事主席)
★前【憂鬱症患者】許世穎:1.找年輕沒有【現場教學經驗】心理師輔導有用嗎?2.精神科醫師開的抗憂鬱劑,只能治標不治本。3.【存在心理治療】
【音樂老師自殺對口試的影響】有關新聞近兩天在網路上已有不少分析,因為教甄口試常與當年度發生的教育時事有關,所以我想先猜測幾個相關主題,俾便考生思考:1.教師心理衛生。2.教師輔導機制。3.未來預防之道。4.存在心理治療。5.對學生的影響
.
昨晚教師群問我:她自殺都敢了,怎麼不辭職算了?不然最起碼,要死之前,至少也要先去砍那個害她的人..。我想對這位 44 歲單純善良的音樂老師而言,心中應該從來沒有這些選項吧!坦白說,我對發生這個事件雖然遺憾,但並不意外。因為教師心理衛生資源極度匱乏
.


書院 14 年前成立時,主要是為了教甄/心理師,結果常常有那種正式老師想做心理治療(我這沒提供)問他們為什麼找到這,回答總不外乎:不想找工作上有可能碰到的人,以免日後麻煩(雙重關係)、想找對教育現場熟悉的助人者(否則不易有同理心)我的感想是【有快樂的老師,才有快樂的學生】

張正【東南亞識讀】拒絕(以錢為本)南向政策

【東南亞識讀】拒絕「以錢為本」的南向政策:蔡英文總統的「新南向政策」震天價響,彷彿眾人已經約好520當天在機場大廳整隊出發。一場論壇上,研究東南亞多年的黃兆仁老師說,李登輝、阿扁總統任內曾有過三次類似的「南向」政策,卻都無疾而終,這次算是「南向4.0」。他預言,未來可能還會有「新新」南向政策。不過,無論是新是舊,無論是南向、南進、還是南勢角,總之,東南亞是台灣的鄰居與家人,我非常贊成多多親近。而且這場論壇是由我的母校暨南大學在台北舉辦,當然要去捧個場。 . ▋以人為本還是以錢為本?論壇全名是「實踐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台灣全方位人才培育論壇」,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主辦,名稱套用了「以人為本」這個小英總統喊出的國家路線(出席黨公職後援會 蔡英文:國家路線就是以人為本)。尤其,小英總統欽點的「新南向辦公室」主任、前外交部長黃志芳也要出席,更讓這場論壇備受注目,現場有如印尼雅加達街頭一般擁擠。 無奈的是,即便新總統將「以人為本」定調為國家路線,但台灣已經「拚經濟」多年,早就習慣「以錢為本」。曾經當過越南台商的黃志芳,雖然對東南亞讚譽有加,但是讚嘆的多半是東南亞吸引外資的能力和GDP。偶爾提到「人」,指的也是台商公司裡的生意「人才」。黃志芳說:「新南向政策是一個以人為本的台灣新經濟戰略。」 我一邊聽黃志芳講話,一邊怔怔望著印有會議名稱的大幅紅布條,布條上寫著「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那個「人」字真礙眼!原來繞了一圈,還是以錢為本。或者說,是一個把東南亞當作「工具」,讓台灣賺大錢的政策。 真的是「一個以人為本,各自表述」。 我以為的「以人為本」,是以「人文」為根本、以「人權」為骨幹,以「人才」為枝葉,至於最後會結什麼「果」,尚未可知。在東南亞賺大錢,或許是「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產出的果實之一,但不會、也不該是唯一被期待的果實。 然而,我確信,當台灣整體上更理解東南亞的文化宗教風土民情以及血淚斑斑的歷史之後,在「南向」的領域裡,自然會有越來越多的各種人才。其中包括會賺錢做生意的人才,但絕不是只有會賺錢做生意的人,才叫做人才。 另外,當我們真的相信人權是個重要價值,而且能夠不分國籍種族,以「期望別人怎麼對待我們」的方式對待別人時,也就有機會與善意的東南亞友人,以平等的地位接上線。而不是得意洋洋地張揚自己和當地哪個軍頭、哪個貪官是好朋友,所以有了哪些特權生意。 ▋東南亞識讀:學語言、讀書、交朋友 為了避免我提出的「以『人文』為本的新南向政策」流於口號,先列出三項可以立即執行的辦法。三項辦法要又分成個人版與政府版。 在個人版方面,首先,隨便找一個有緣份的東南亞語言來學吧!你剛好要去哪一國,或者你剛好身邊有哪一國的朋友,抑或你看哪一國的字比較順眼聽哪一國的語言比較順耳,就選那一國。教材也不必多講究,讀完一整本再說。師資也無妨,修行在個人。 別說難。東南亞各國文字都是拼音文字,比起圖畫一般的中文漢字,簡單得多。而且也不必說得多標準,不必成為專家,只要先學一句「你好」、一句「吃飯」、一句「謝謝」,就比其他人多跨出了一步。 就政府來說,則是多管齊下推廣東南亞語文。看是要把東南亞語文增列為公務員聘任標準之一,或者在各級學校各類機關開設課程,都行。如此一來,未來派駐東南亞的官員也比較有能力走出警衛森嚴的使館,不再只仰賴華僑當中間人,真正與當地人民打交道、接地氣。而即將於107學年度在小學母語課程時段新增的「新住民語文」(不是增加時數,而是讓小學生多一個可以選擇的課程),也麻煩盡早做好相關配套。 其次,多看幾本和東南亞相關的書籍吧! 如果我們真的要「南向」,不能只認識那些英文流利的當地菁英,更應該要知道一般人民的日子,才不會做出錯誤判斷。而在還沒學會當地語言之前,起碼可以看看已經翻譯成中文的相關書籍。 如果學術研究政治財經的書會讓你打瞌睡,就找當地的小說來看。這個倒是頗難。例如連鎖大書店裡「亞洲文學」的書架上,有幾本「日本文學」以外的文學?我找過好幾次,幾乎沒有。 畢竟還是有的。例如暢銷的印尼小說《天虹戰隊小學》,例如菲律賓作家卜婁衫短篇小說集《老爸的笑聲》,例如泰國的經典小說《判決》,或者在台移民工的作品集《流:移動的生命力,浪潮中的台灣》。(延伸閱讀:流浪到東南亞,推薦帶的6本書) 再來,近年來不少有東南亞經驗的台灣朋友,將見聞與思考轉化為平易近人的文字,也很值得參考。例如洪德青的《你一定要認識的越南》、阿潑的《憂鬱的邊界》。 而政府該做什麼?就幫忙多翻譯幾本東南亞當地的小說吧! ▋最珍貴的,是錢買不到的 最後,請正眼看待60萬東南亞移工、20萬東南亞移民吧!這是「就地國際化」。 我們老是嚷嚷國際化、說要「走出去」,卻沒有看見身邊已經有幾十萬人自境外「走進來」。真該去眼科診所掛號。尤其是相較於可能會領到身份證的婚姻移民(外配),人數更多但通常不會成為台灣公民的移工(外籍勞工),更是被漠視的一群。 這幾年接觸了許多公私部門的計畫,都明文刻意排除移工,只因為他們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會成為「我們」。嗚呼哀哉,如果對於他人的關心或者好奇,是一張薄薄的身份證就能阻擋,那也太沒誠意了。 個人版的「就地國際化」,就是和身邊來自東南亞的人交個朋友,問問她/他真正的名字(延伸閱讀:真正的名字),聊聊她/他的故事,向她/他們學習幾句東南亞語言。不用擔心溝通,她/他們在台灣多年,基本的中文都通,端看你有沒有膽子。如果連這個膽子都沒有,怎麼好意思去打工度假? 政府方面,除了努力穩住、不要讓移工政策倒向聲音比較大的仲介與雇主之外,也不要在計畫裡、在標案裡,刻意排除東南亞移工。他們是人,不是工具。他們是一同建設台灣的幫手,不是用完即丟的免洗餐具。我們如果善盡做為地主的基本義務,有朝一日移工回國,就是幫台灣說話的外交官。最珍貴的,永遠是錢所買不到的。 上述學語言、讀書、交朋友這三個辦法,可以總稱為「東南亞識讀」。修了「東南亞識讀」,了解東南亞的人就是和我們一樣活生生的人,體認台灣和東南亞諸國同樣在國際強權之間討生活求生存,這算是有了「以人為本」的基本功,可以「南向」了。(摘自:張正:天下雜誌2016)

台南復興國中陳姓女音樂老師(44歲)上吊自殺

校方介入輔導有用嗎?找同一工作地點(有業務來往的人輔導適當嗎?雙重關係不知嗎?【國中正式教師自殺】蘋果日報2016.11.29台南復興國中陳姓女老師(44歲)今天下午第一堂課時,被發現在音樂教室內用鐵鍊上吊自殺,送醫時已無生命跡象,警方鑑識小組已前往調查。輔導主任陳俊宏說,陳老師未婚,已教音樂10幾年,本學期擔任二年級帶班導師,9月中反應有壓力,校方介入輔導後,以為改善,沒想到發生憾事,感到訝異,很難過遺憾。(劉榮輝/台南報導)
轉貼:今天臺南某位國中老師上吊自殺,看到這新聞,當下是不舒服的,惋惜、難過生命如此離開。報導指出,老師任教十多年,而帶班的工作讓她很辛苦,已經反應多次,而校方也介入協助,但還是發生了令人遺憾的事。其實,各行各業辛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因為不在其中,無法體會對方的辛酸。但這就是老師的處境,希望政府能重視!.
不期望社會多數能了解,但至少不要誤解,更不要妄下定論,抹黑對方。老師的工作怎麼會有【輕鬆、米蟲、肥貓】的認知呢?竟然有人說【快樂老老師】?老師是教育者,那是付出心力與勞力的,主要是對【人】,政府啊!請您想想您自己,在民主的環境下,施政有這麼容易嗎?老師也是啊!學生不甩老師是基本的,老師被打是常有的事,只是老師為了保護學生,不讓新聞爆出來。
某位名嘴任職一個月公務就離開了,因為事多錢少。軍人更不用說,連招募都招不足。這些都說明了,軍公教不是社會一般人想像的米蟲,不做事就可輕鬆領薪水。選擇軍公教這條路,除了志向熱忱,還包含了自己的人格特質:【穩定】,因此,退休金對軍公教而言是基本的保障。而今天,政府卻用了各種手段,逼迫軍公教,讓社會大眾仇視軍公教,大砍退休金,逼迫軍公教65退,不得再職……,看了這則新聞,情何以堪?
老師的精神壓力不是一般人能體會,在自由的風氣,失去管教權的環境下,老師如何教育?各行各業都有酸甜苦辣,同理彼此處境,放下偏見、誤解,退一步才能海闊天空,如果都是握緊偏執的拳頭,真正的擁有怎麼能出現?悼念已逝的人,盼望社會多一分體諒,期望政府寬懷處理每一件事,平安!(轉貼)
......
★ 謝老師:昨天發生這樣的憾事【44歲音樂教師自殺】真得挺難過😔但仍有許多其他行業的人持續用不妥的言詞調侃、用不想去理解的心看待所有事情⋯⋯,那些話一次一次傷害他人。很多時候真得覺得,如果你沒有親身經歷過他人面對的一切,就不要隨意評論!
.
★ 曾老師:用心的軍公教一定是大多數~肯定自己的價值,也持續為自己的權益作爭取> <。真的是進到教育現場,才看見身為老師有許多"人"事要處理.轉念跟彈性非常重要~
★ 高博士:又帶班又接團⋯(許世穎:我還當過合作社理事主席)
★前【憂鬱症患者】許世穎:1.找年輕沒有【現場教學經驗】心理師輔導有用嗎?2.精神科醫師開的抗憂鬱劑,只能治標不治本。3.【存在心理治療】
★ V 老師:教師不為人知的辛苦面要讓人知道,希望彼此多點尊重與體諒,少點苛責。另外,會憂鬱的人當中,有很多是有責任感和自我要求高的人,所以自己已經會給自己壓力了,請外界多想體諒,瞭解背後的原因。絕大多數的老師都是認真教學,想要把學生教好,關心孩子能否走在正確的道路上的。分享老師這篇文章,提點更多人喔!謝謝您!
......
【音樂老師自殺對口試的影響】有關新聞近兩天在網路上已有不少分析,因為教甄口試常與當年度發生的教育時事有關,所以我想先猜測幾個相關主題,俾便考生思考:1.教師心理衛生。2.教師輔導機制。3.未來預防之道。4.存在心理治療。5.對學生的影響
.
昨晚教師群問我:她自殺都敢了,怎麼不辭職算了?不然最起碼,要死之前,至少也要先去砍那個害她的人..。我想對這位 44 歲單純善良的音樂老師而言,心中應該從來沒有這些選項吧!坦白說,我對發生這個事件雖然遺憾,但並不意外。因為教師心理衛生資源極度匱乏
.


書院 14 年前成立時,主要是為了教甄/心理師,結果常常有那種正式老師想做心理治療(我這沒提供)問他們為什麼找到這,回答總不外乎:不想找工作上有可能碰到的人,以免日後麻煩(雙重關係)、想找對教育現場熟悉的助人者(否則不易有同理心)我的感想是【有快樂的老師,才有快樂的學生】
.....
女老師:精神科醫師告訴我,教師罹患憂鬱症的比率很高,藥物可以改善「憂鬱」的症狀,治療幾年後雖然已改善不少,但為何平日工作忙碌、還是兩個孩子媽的我,還是覺得很寂寞?
許世穎:「寂寞」與憂鬱是兩件不同的事,改善的方式在於培養「人與人之間」的真實連結(也有助於憂鬱)工作忙碌或「卡內基」之類的表面人際關係,有時候只會讓自己有更寂寞的感覺。
(相關諮輔理論:阿德勒心理學、人際關係學派、存在心理治療)

2016-11-29

幸福>智慧>心態>能力>知識>學歷

心態,比能力重要;
能力,比知識重要;
知識,比學歷重要;
智慧,比知識重要;
幸福,比智慧重要。
蔡董事長:請教“能力和智慧何者重要?”請教授開釋,感恩
許世穎:智慧,因為智慧可以選擇該培養何種能力
楊老師:我的排序只有:智慧>知識>學歷
有智慧就會有心態,有心態就會有幸福,所以心態和幸福不會在榜內。
而有了智慧便會美麗,有了美麗愛情也會跟著來,所以美麗和愛情也不在榜內。
許世穎 講的太好了!少見年輕女生如此有智慧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傾聽你而不帶走你的問題

臨床心理師洪仲清【傾聽你而不帶走你的問題】助人者要很小心的是,自己抓不清與當事人之間的界線。所以,聽越多當事人的問題,就越感覺疲累或煩躁,好像都變成了自己的問題。最後不堪負荷,情緒沒辦法在軌道上走,反而可能傷到當事人,或者影響自己的生活,造成自己無力繼續付出。
所以助人的時候,我們要注意,如果當事人所提出的問題,他自己有能力處理。那麼我們可以表達一種態度,「我關心你,但我知道你有能力處理!」我們如果想要滿足自己為助人者的成就感,過度幫助對方,可能造成弱化對方能力的結果。對方過度依賴,我們因此感覺自己高人一等,但忽略我們也要應付我們自己的生活,很多事我們沒辦法幫對方解決。偶一為之或許可行,長期來說容易耗竭,可能變成殺雞取卵。
有些助人者沒釐清自己的需求,還會因為當事人獨立失敗,而放棄努力,最終不得不回頭求助,因此而偷偷感到高興。這時候助人者等於算是犧牲當事人,來滿足自己。有時候,持續傳達「我知道你做得到,我不會幫你解決」的訊息,然後袖手旁觀,會看起來無情冷漠。也或許,表達的方式不佳,還會造成當事人的憤恨。不過,如果當事人願意扛起自己生活的責任,對他自己的未來大有好處。

女老師:怎麼辦?都 3 字頭了還嫁不出去?

※ 女老師:怎麼辦?都 3 字頭了,還嫁不出去?
★《愛情劊子手》妳不是嫁不出去,而是不想將就結婚。(其實,不少人都是看的順眼,對自己狠心ㄧ點就嫁了!日子也能過。)
要嫁掉還不簡單:只要不停地降低標準,絕對能找到「妳所能找到的」最低標準(婚事不是股市,沒有跌停鎖死這種事的!)
※ 敗犬:但這樣將就結婚,難以想像未來的日子怎麼過!
★ 許世穎:別擔心,女人很容易說服自己(我是學輔導的,很會安慰人吧!)至於日子怎麼過,看妳媽就知道,小孩不也好幾個!(諮商技術:面質)

口試葵花寶典:藏在《國家寶藏》的堅毅桌?You're fired!川普

【口試葵花寶典:藏在《國家寶藏》的堅毅桌?You're fired!川普】輔考教甄 23 年,如果你問我考生最容易敗在那裡(1.筆試、2.試教、3.口試)以及這三者之中,那部分最難準備,我會斬釘截鐵地告訴你兩者的答案都是:3.口試。這是為什麼呢?因為1.筆試主要靠自己念,補習班雖然貴了點但或許也可幫你,還有考古題、阿摩..可參考。至於 2.試教,至少還有特定範圍(如:課程)而且可以反覆練習整個流程,也大多侷限在一個單元,一直練一直練...試教神功便可練成(不必自宮)
但 3.口試可就難了(自宮也沒用)因為就流程而言屬於「非結構性」,問幾題不一定,還常常被打斷。考古題幫得上忙的部分很有限,跟教育時事有關,有時只能用亂問來形容也不為過。表達儀態、語氣更是一門學問。曾有位新生到書院只想請我看試教,他自信滿滿地告訴我,聽說評委都有一口試葵花寶典,都會按照裡面問。莫名其妙!有這種東西我怎麼不知道?藏在校長的堅毅桌(Resolute desk)嗎?你是電影看太多了是嗎?參見《國家寶藏:古籍秘辛》頂多是給評委一時不知該問什麼的參考,後來跟那個新生講:You're fired!(川普名言)
而且問的人都是校長級的大人,有的考生一看到大人就緊張。解決之道就是平常多在該年齡層的專家面前多練習、請其回饋。(而非只是找學長姐)這就是為什麼我師專學長何元亨校長、林翎校長...等大人帶的讀書會、親自指導的考生,上榜率如此之高的原因!如果考生能被上述真正的專家親自指導,那真是三生有幸(但被所謂翻轉藝人誤導就完了!)更聰明的考生在選代理、代課學校時,已把這點考慮進去。我當年也是有幸跟過時任「福星國小校長」的課程與教學大師萬家春教授,才能順利考取教甄(我在福星任教 7 年,後來辭職又再考回公立教職)
※ 教甄考生:進複試已經五次 都敗在口試…內向緊張,都是自己要突破的問題
(害羞中年大叔:我也很內向,可找常輔導考生的校長幫你看一看 ~ 他們看很多)
※ 教甄 105 上岸老師:真的!!校長問話的氣度真的和老師問話的氣度有大不同!!
(暗黑代理校長:畢竟是見過大風大浪!招標、家長會、教育局)
※ 教甄考生:考口試的排場,光想就覺得很有壓力
( 許世穎:平常找機會多練習在前輩面前分享,裝外向訓練膽量。這排場不難安排,找三、四個大齡教育前輩當評委)
~不要老是找沒壓力的年齡相仿的同事,別忘了教育心理學上的「葉杜二式法則」常接觸讓壓力適中表現最佳!(教甄考古題)
林翎校長:感謝世穎老師推薦喔!的確口試形式變化較多,也需隨機應變,基本上應試生如有教育理念,有學校實務,有個人邏輯想法,再加上演練指導, 大致都可在平均以上,若要衝上88分、89分則要帶點機運。
洪老師:校長們的觀點及面向會比較宏觀一些,的確如此^^有時去找主任進行『專業對話』,才發現生手專家的差異,他們由上而下的思維,生手則是常常從下而上
林翎校長:觀看世穎老師網站 PO 文,深度廣度皆有,相信世穎老師輔考內容定深具後現代豐富性、關聯性、回歸性、嚴密性及獨特性,緊扣教甄要素,正所謂序中有變,變中有序,直達核心,是很棒的上岸良師喔!
許世穎:林校長的網站及著作內容豐富,是真正的專家。弟只是班門弄斧,討口飯吃,博君一笑!稍稍紓解考生壓力。~ 嗯,也可能是紓解自己的中年危機,反倒增加考生壓力。無妨,錢收到就好!哈哈(“露出奸商笑容”)

2016-11-28

包正豪教授【做好教育】是新南向的基石

包正豪教授【做好教育,是新南向的基石】不先以人為本,錢,是賺不進來的:在沒有新南向政策的時代,台灣與東南亞國家和印度的貿易依然持續進行,雙邊貿易數額也還算穩定增長。所以,並不是沒有「新南向」這種政府力量介入,台灣和東南亞或是印度就沒有交流往來,當然也不會是一片空白。但我們也不能夠否認一件事情,就是沒有政府支援力量進入的時候,我們和東南亞暨印度的交流,主要仰賴民間私人部門,特別集中在貿易和些許的自主在地投資。這些都是經濟取向的交流。但明顯地,這種交流在增長上遇到瓶頸,彷彿有「玻璃天花板」一般,限制了成長的空間。這些限制,一方面來自於無組織的單打獨鬥,必須自己跌跌撞撞地用教訓去換取在地知識;另一方面則來自於接觸管道的狹隘化,主要只仰賴在地華人來認識該地,致使難以走出華人經濟圈。
▋走向東南亞,從人和語言的親近開始:新南向政策的最核心目標,應該是透過政府資源的挹注和民間力量的統合,去全盤性地認識東南亞暨印度,累積在地知識,然後分享給所有有志於當地開拓的廠商與個人;同時擴大對東南亞暨印度的接觸管道面向,走出在地華人社群,而擴及不同國家族群層面,真正進入當地的主流社會。這些目標,其根基都在於「人」。那些真正認識東南亞暨印度的「人」。所以,從台灣本位角度出發,新南向政策應該要考慮往「教育新南向」傾斜。想要比較深入地認識一個地區與它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最有效率的方式,應該是學習它的語言。台灣人對美國和日本的熟悉與親近,不正是因為台灣有相當數量的人,能夠掌握美語和日語嗎?既然如此,盡可能培育能夠運用東南亞各國語言的人,不正是替開拓東南亞做最好的準備嗎?既然政府要推動新南向,這種極其基本的基礎工程,總是要做的,那麼教育部響應政府的新南向,是不是應該考慮用政策和預算補助來導引國內高等教育機構開設相關語文課程呢?
▋不該廣設東南亞學系,而該設置相關領域學程:接下來,教育新南向不該是在高等教育機構內廣設東南亞相關學系,這種做法在李登輝時代的南向大戲當中,已經被證明是錯誤的途徑。台灣需要的是各種不同專業學科知識背景,但具備東南亞在地認識的人才。舉個例子來說,東南亞國際貿易人才,應該要具備國際貿易相關知識,但同時具備對東南亞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的深度認識,才能將國際貿易應用於東南亞這個特殊環境當中。因此,以特定專業學術背景為核心,輔以東南亞相關知識訓練的跨領域學分學程,是最適合的做法。
台灣高等教育,學科發展已臻成熟,但所缺的,是如何結合東南亞區域研究,以建構東南亞相關跨領域學分學程,來訓練各種不同專業技能的東南亞人才。直白功利一點說,東南亞相關跨領域學分學程,只需要增補基礎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師資與課程,所需的資源投入遠少於成立新的系所,這對任何大學來說,都是相對可行的方案。教育部要做的,不過是依據所審定的跨領域學分學程,給予一定程度的補助誘因,就有機會讓東南亞相關跨領域學分學程,蓬勃發展。這樣訓練出來的人才,既能掌握專業知識,又對東南亞有所認識,無論將來是不是真的投入直接南向就業市場,也都至少能夠增加對東南亞有認識且學有專精的社會新鮮人,直接擴大東南亞人才庫的規模。
▋教育基礎人才,是一切的基石
多少人次的東南亞學生赴台留學、多少場次的雙/多邊會議,甚至於多少高階官員赴訪,如果沒有堅實的基礎人才庫做後盾,終將會因為欠缺源源不斷的人才,而無以為繼,更別說這裡面是靠多少預算資源投入,才「人為」造成的虛幻交流景象。
與其如此,何不踏踏實實地蹲好馬步,練好基本功?而教育部需要做的只是,以政策和補助來引導高等教育機構。所費者寡,所獲者眾,不知教育部是否願意真正替所有其他面向的新南向,奠定不易的基礎?
(作者為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

早安!教甄 106 考生加油!

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
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
積極思考造成積極人生,
消極思考造成消極人生。

依附類型 4 種.1安全.2焦慮矛盾.3逃避.4紊亂

影響到長大後的戀愛態度的【最新獨家研究 4 種依附類型】發展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在成長時所經歷的依附關係,會直接影響到長大後的戀愛態度,因為他們在戀愛時會採取同一方式來對待他們的愛侶。過去認為只有 3 種(世穎「師專心輔組」教科書只有兩種:安全 VS 不安全)最新研究則指出有 4 種依附類型:
1【安全依附型】Secure attachment:一個安全依附型的小孩在陌生情境中,當媽媽在身邊的時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環境,和陌生人互動,當媽媽離開時可能會難過哭泣,當媽媽回來時,小孩會很快地靠近媽媽尋求安撫。安全依附有助社會及情緒的發展,嬰兒才能適應與母親分離,致力於探索環境,而發展出自我概念。以下三種均為「不安全」依附:
2【焦慮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即使當母親就在身旁時,面對探索和陌生人時依然會感到焦慮。當母親離開時,孩子會非常的沮喪;當母親回到身旁時,孩子又變得很矛盾,明明想跟母親保持親近卻充滿憤怒,當母親開始注意他時又會想要抵抗。根據一些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此類型的嬰兒的母親特性為:照顧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滿足嬰兒的需求、不一致的行為。
3【逃避依附型】Anxious-avoidant:會迴避和忽視母親的存在,在母親離開或回來不表現出情緒。母親在時不去注意;母親離去亦顯不出緊張痛苦;母親去而復返非但不表高興,反而生氣;陌生人出目前無特殊反應。孩子不會去探索環境不管誰在那裡。小孩面對對待陌生人和母親是一樣的。不管誰在這個環境,也沒有太多的憤怒。逃避型小孩的母親通常是沒耐心、對嬰兒不敏感或表現出負面的反應、並拒絕身體接觸等反應。逃避依附的嬰兒表現出退縮、孤立、對學習沒興趣、缺乏動機。也不易交朋友。
4【紊亂依附型】Disorganized attachment:此類型的小孩沒有固定連貫的反應方式。會依據環境的回應來表現抵抗或迴避。小孩經歷過受驚嚇的照顧者或令人害怕的照顧者。因為人際互動是不穩定的,所以導致孩子無法有一致性的反應。面對照顧者,一般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我,如同一面完整的鏡子,而混亂型依附的孩子看到照顧者所理解的自己,如同從一面破碎的鏡子。【許老師的叮嚀:紊亂依附型是近幾年才分化出來的類型】

成人重新建立【安全依附】4 種獲得「真正安全感」做法《第七感》精神科醫師席格博士

成人重新建立【安全依附】4 種獲得「真正的安全感」的具體做法: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趨力,促使我們追求身心健康~追求整合。但是世事難料,我們有時候會發現自己的整合受到阻礙。阻礙可能來自連結受損,例如尚未化解的舊時創傷。當我們能夠以深刻而整合的方式理解我們的人生,就能得到連貫一致的人生故事,達到整合之境。(參見《第七感》精神科醫師席格博士)
1.導師:最好是現實生活中常有來往的。富蘭克林「真正有智慧的人,會近身觀察有智慧者的言行,親自向其學習」。世穎的導師是:吳清山、王文秀...兩位心輔教育界大老。
2.真理:『一般人追求幸福的行為,事實上卻是不幸的開端?我們常常都是用錯誤的「努力方法」在生活著嗎…』沒有「有系統的學習」,只是走馬看花式的聽演講,甚或誤學缺乏科學依據的「靈修類迷信」比不學還糟糕
3.善友(善良而可信任,又有信用之友):而非想利用別人,和他人的交往都是有目的的。《心理醫師也想學的人生道理》避開那些不值得我們花時間和付出信任的人,然後擁抱那些值得我們付出的人。幸福的秘訣在於「選擇性注意」將時間和心力多花在:可以帶來長期滿足、心理上共同成長的社群。人生苦短,所以要遠離愚蠢與不善良之人。因為心理特質有群聚效應 (亦即不善良的人往往同時擁有許多負面的心理特質),且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心智層次相當的人才會相互來往,共同組成優質社群)
4.固定的地點或聚會:提供安全庇護,讓我們能卸下防衛,並督促我們發展潛力和內在智慧。 Eudaimonia(蓬勃煥發)是衡量心理生活品質、個人潛能的蓬勃發展、生命熱情或自我實現。換言之,只有能將個人潛能開發出來的自我實現,才能達到所謂「真實的快樂」參見《尼各馬科倫理學》

2016-11-27

愛與隸屬需求 4 種原因/人本心理學之父馬士洛

【愛與隸屬需求的 4 種原因】許老師的叮嚀:愛與隸屬的需求(Belongingness and Love Need)是指一種與人親近、愛人與被愛以及被所屬團體接納的需求;如果這種需求未得滿足,人會覺得孤獨空虛,嚴重者會導致心理方面的疾病。愛與隸屬需求是人文主義心理學之父馬士洛(A.H. Maslow)所提出來的;馬氏重視人的尊嚴與人性的潛能,並且相信人會不斷地成長,因而倡導動機理論,而動機是一種整體又分層呈連續不斷狀態以滿足各種需求,從而創建了著名的「需求層次論」。
需求層次論是一個呈階梯式由低至高的組織,下面的層次為上面層次的基礎,其中最基本的是生理的需求,其次是安全需求,再次即為愛與隸屬的需求,而後為尊重的需求,最上層為自我實現的需求。由此可知愛與隸屬的需求是人生存意義與價值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然而人為什麼會有愛與隸屬的需求呢?依據李美枝在〔社會心理學〕一書中提出有關人需要親近、愛人與被愛的分析,有四種說法:
一是刺激說,即依據適宜刺激理論的說法,當外來刺激少於人的適宜接受刺激程度時,便會渴望熱鬧並與人親近;二是本能說,即人的特質中有合群的本性,驅使人與人親近;三是社會酬賞與交易說,認為人之所以有親近、愛與被愛的需求,是因為有利於人的生存或生活,人在親近、愛與被愛中不斷地受到增強;四是社會比較說,人是為了在與人比較中了解自我,所以才與人親近。 
總之,愛是人類生而即有的情感,受包括自愛和愛人,和為人所受,有所屬即含著為人所愛的意思。因為人無法離群索居並孤獨一生,受與隸屬需求的滿足使人能健全生活與發展,不過,每個人滿足的方式或有不同,滿足的程度可能亦有所差異。(以上部分內容摘自:李琪明)

教甄情侶檔;從流浪教師變成流浪博士

【出國不是完美的問題解決法】一對生活精彩常曬恩愛,令眾人羨慕,但教甄卻屢考不上的補習班情侶檔,突然告訴我,女生決定出國念設計。我回答:怎不在國內念或先接案看看?男方在旁幫腔:「她是去美國念最有名(也最貴的)設計學苑,回國後業界搶著要!」
由於得不到我的肯定,也沒再找我聊此事,不久就沒來上課。結果回國後待業數年,自行創業也無案可接。前前後後已花了五百萬。這讓我想到考不上教甄出國拿博士,結果回國後從流浪教師變成流浪博士,還希望我介紹他去教甄補習班兼課。另外,還有那種當不成心理師,就跑去印度靈修的。
出國不是不好,但不要被那些激勵講師騙了,以為出國後你的人生就會有魔術般轉變。猶記得民國 79 師專畢業時,吳清山老師送我的贈言【人生築夢,築夢踏實】

寂寞 VS 獨處】有多少人在你身邊不打緊

【寂寞 VS 獨處】有多少人在你身邊不打緊,如果沒有一個人了解你,或者接受你的本來面目,
那麼,【寂寞 】可以很容易地展示其痛苦的面貌,那和【獨處】是迥然不同的。
~ 陪伴許多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的「安寧照顧專家」布朗妮.維爾 Bronnie Ware
心理學研究指出,寂寞的人在人際關係上,花得時間並不少,他們花更多的時間與陌生人、與大量的人群在一起。相反的,
.
不寂寞的人,傾向於花同樣多的時間,與少數的人一起。 
這表明了互動的質量和深度,比起互動的數量更加重要。

質性研究】教育領域常用.相對【量的研究】

【質性研究】許老師的叮嚀:質性研究或稱定性研究、質化研究,是一種在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領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對定量研究而言。定性研究實際上並不是指一種方法,而是許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統稱,由於他們都不屬於量化研究,被歸成同一類探討。其中包含但不限於民族誌研究、論述分析、訪談研究等。定性研究者的目的是更深入瞭解人類行為、及其理由。定性研究方法調查人類決策制定的理由和方法,而不只是人做出什麼決定、在何時何處做出決定而已。 因此,相對於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專注於更小但更集中的樣本,產生關於特定研究個案的資訊或知識。
(筆者回母校就讀研究所,剛好趕上【質性研究】興起,所以雖然所受的訓練仍是【量的研究】,但創所所長「吳清山」一直鼓勵寫出本所第一篇質性研究碩士論文。~ 參見:許世穎《清代臺灣書院》台北市立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4 學年。留職停薪兩年後,回任北市福星國小)
直到1970年代,「定性研究」這個詞都還被視為人類學或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而1970年代至1980年代,其他學科開始採用定性研究,定性研究逐漸變成教育研究、社會工作研究、女性研究、殘疾研究、資訊研究、管理研究、護理服務研究、政治科學、心理學、傳播研究和其他領域的重要研究類型。在這個階段,研究者透過定性研究來調查新消費商品的產品定位或行銷機會。1980年代晚期至1990年代,企業花費在傳統媒體廣告的開支開始減少,故必須研究和尋求更有效率進行廣告的方式。關於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之間孰者較適當的爭論一直存在。定性研究強調,數據分析可能產生可信度的問題,或者模型不夠精確的問題。相關理論及方法:
1.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
2.現象學(Phenomenology)
3.認識論(Epistemology)
4.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
5.女性主義
6.個案研究(Case Study)
7.實地調查(Fieldwork)
8.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
9.視覺分析(Visual Analysis)
10.論述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以上部分內容為轉貼)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 SFBT 三條黃金定律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三條黃金定律】許老師的叮嚀:SFBT指的是一種以集中單一焦點的基礎建設解決方案,取代傳統解決問題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專注於解決方案,而不是問題。以積極正向之觀點與技巧,解決案主所關注之事物的輔導方式。為近代形成的一種短期治療方法,目前仍在發展中。其運用範圍相當廣泛,例如學生問題行為、青少年危機事件、自殺、性侵害、酗酒、藥物濫用、憂鬱症、婚姻暴力及創傷經驗的處理。三條黃金定律:
1【如無破損,且由得他】輔導員如無得到案主的邀請,不應就案主的其他問題作出取向。焦點解決治療相信困擾案主的問題只是人生一少部分,其他都是健康的,而人亦有內在的資源去處理其他的問題,在建構主義下,問題的定義取決於案主的經驗及認知,輔導員無需為案主介定何謂問題,如案主認為某部分的生活並無破損,輔導員則不用處理有關的問題。
2【知其可行,宜乎多做】此定律鼓勵、推動案主積極及有效的行為,成功的經驗可作為案主改善生活的借鏡,輔導員與案主共同檢視解決問題的方法,尋找成功的模式。
3【知其不可行,切莫再試,宜棄舊立新】旨在對失敗行為作出反省,人類會將過往行之有效的方法一直套用,但當問題的本質改變時,過往的方法則可能未必有效,當採取的方法未能改善問題時,仍放棄繼續採用,改以其他方法解決問題。
★批評:政治模糊,批評者認為心理治療將問題個人化及家庭化,迴避了案主及社會上的性別不平等、階級剝削、財富不均及歧視等問題,與社會工作的核心價值產生衝突,忽略了社會公義的問題。(以上部分內容為轉貼)

下流老人》藤田孝典:老人信箱

劉黎兒(民報2016.11.23)對年輕人而言,不僅結婚生子是奢侈品,孝順更是奢侈品!有錢人才能孝順。把年輕人逼窮了,最後現世報到老人身上「下流老人」的作者藤田孝典這兩天對日本社會提出一個新的警告,要是讓年輕人繼續貧困下去的話,先蒙上陰影的就是老人!他們的子女因為貧困化只好棄養,街頭或許只好到處設置「老人信箱」(編按:熊本慈惠病院設置棄嬰信箱,讓想拋棄孩子的人安置的地方)來接收這些遭棄養的老人,
日本也是注重禮儀孝道的儒家文化社會,居然會走到這個地步,難道台灣就不會嗎?把年輕人逼窮了,最後現世報到老人身上。藤田是從整個日本結構來看而指出,因為把年輕人搞得太貧困了,未來根本無法支付老人所需要的各種社會保障,尤其日本社會有所謂2025問題,也就是戰後嬰兒熱出生的「團塊世代」都變成75歲以上的「後期高齡者」的超老老人了,又必須支出更多的醫療、照護、年金等費用。
這跟台灣一樣,台灣軍公教年金也是一年就提走3108億元,年輕人及中年等所繳的綜合所得稅,6成在養比自己富有多多的老人,但老人卻還要兒孫奉養自己;我遇過退休多年月領10萬元左右及18%的公教朋友還在抱怨子女不夠努力而且不打算奉養自己,我想他的子女境遇已經陷入當代的結構性的困境,許多真的「週休7日,周遊6國」的人是無法理解的,如此剝削年輕人,年輕人完全負擔不起他們呀!

愛情諮商心理師/輔導教師【國考/教甄】顧問

我把教甄、心理師會考的愛情理論放在一個粉頁,名稱已寫明【國考/教甄】更別說簡介已註明:恕不提供網路諮詢。結果收到一堆訊息,詢問感情婚姻困擾。其實以為人生重大問題,可以在鍵盤上輕鬆按幾下就得到解決,這本身就是最大的問題來源(又懶又笨!)建議這些【鍵盤問題解決家】去找藝人張兆至神回吧!愛情諮商心理師/輔導教師【國考教甄1對1顧問】站前地王書院

被討厭的哲學】我活著,就是想要惹毛你

你討厭我
真的沒關係
因為我活著
不是為了要取悅你
(阿德勒:所有的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被討厭的哲學】我活著,就是想要惹毛你。※ F 老師:老師 就欣賞您這種自然真誠實在又不做作的性情 個性鮮明有原則令人印象深刻 我們需要的是能助我們成長的殘酷忠言 這種自然不矯情的特質並非所有人都適合 謝謝您帶給我們的幫助和引導喔!
★ 訓導主任:所以我其實是在保護那些被我刪掉(封鎖)的人
※ 謝老師:刪掉(封鎖)=保護?這邏輯對我而言不易理解,哈!難怪我還在漂流中~
★ 許世穎:避免價值觀差太多者被我激怒而中風(如:護家盟)
被討厭的勇氣》阿德勒心理學:教甄/心理師【國考1對1顧問】站前地王書院

教甄複試採取裸教.其實比較公平.我也最喜歡

教甄複試採取裸教,其實比較公平,我也最喜歡
所以筆者在補習班任教 24 年都是用裸教的
OS:放心,雖然全裸,但三點不露

台大校長《科學氣功》推薦人都怪怪的。身心靈老師是什麼意思?心理師或輔導教師嗎?

物以類聚,台大校長《科學氣功》推薦人都是怪怪的,女婿先不談
但,身心靈老師是什麼意思?心理師或輔導教師嗎?其實都不是!

考教甄的壓力有多大呢?

考教甄的壓力有多大呢?有一次上課到一半,班主任的機要秘書突然衝上台跟我借麥克風,當著全班 400 名同學的面前問:「※※※ 有沒有來?」結果沒人回答。
於是他又問:「有沒有在 ※※ 國小服務的老師?」後來下課班主任親自來解釋,因為有家長撥電話表示他的小孩留了遺書,雖然不是我的班,但看看有沒有來旁聽。
把自己搞得壓力這麼大,這樣真的考得上嗎?所以我上課常唱歌幫大家紓壓。只是最近幾年常有人反映沒聽過,索性不唱了!但又有人說和校長、家長會聯誼時很好用

錢理群教授(北大)中國最好的大學在培養比貪官更可怕的人

【中國最好的大學在培養比貪官更可怕的人】現在的教育,實用主義、實利主義,虛無主義的教育,正在培養出一批我所概括的「絕對的、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所謂「絕對」,是指一己利益成為他們言行的唯一的絕對的直接驅動力,為他人做事,全部是一種投資。
所謂「精緻」指甚麼呢?他們有很高的智商,很高的教養,所做的一切都合理合法無可挑剔,他們驚人地世故、老到、老成,故意做出忠誠姿態,很懂得配合、表演,很懂得利用體制的力量來達成自己的目的。(本文摘自:北大錢理群教授)
中國最好的大學,北大、清華,都正在培養一群20幾歲就已經「老姦巨猾」的學生,他們高智商,世俗,老到,善於表演,懂得配合,更善於利用體制達到自己的目的。一旦這些人掌握了權力,擁有了地位,帶來的危害比貪官污吏更大!

恆毅力=熱情 x 毅力】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

人生成功的究極能力【恆毅力=熱情 x 毅力】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為什麼最聰明不見得最優秀?最有才華不見得最成功?如果不是天賦、不是IQ智商,什麼才是人生成功最重要的關鍵要素?天分或努力,都不是成就的唯一條件,持久熱情X堅持毅力是人生成就更重要的致勝關鍵。本書首度完整揭露成就背後的科學實證,解開人類恆久探索的高成就之謎,顛覆人們習以為常的能力觀!
作者達克沃斯博士是美國研究成就與人格特質的新生代心理學家,曾任麥肯錫顧問、小學教師,她也是兩個女兒的母親,長期研究發現,創造卓越成就的關鍵不是天賦,而是結合對目標的長期熱情與堅持的恆毅力(Grit)。更重要的是,恆毅力是可以自我掌控、自我培養的特質,不像天份無法改變,人生各方面的優秀都是刻意練習出來,達克沃斯因此於2013年獲得被譽為「天才獎」的麥克阿瑟獎。 ▎2013 TED演說首度引爆千萬人關注,本書完整說明培養、強化恆毅力的具體方法
功的要訣—恆毅力,這場TED演說讓許多人關注恆毅力的發現,但並未說明如何有系統培養自己恆毅力的方法。因此更多人詢問他:「恆毅力能培養嗎?」 「有沒有什麼方法增強我的恆毅力?」「如何幫助我關心的人培養恆毅力?」本書為繼TED演說後,達克沃斯博士更完整分享為何恆毅力是被低估的成就必要條件,如何培養、加強恆毅力的具體方法。
書中除了彙整各項心理學長期實證研究、呈現嚴謹心理與性格的理論與發現,達克沃斯更分享她訪談全球不同領域恆毅力典範的故事,包括西點軍校訓練的祕密、拼字冠軍的自我練習,還有業務、運動明星、成功企業人士如何設定目標、找到人生熱情的方法、如何持之以恆堅持下去。這項發現顛覆了教育界培養能力的觀點,全美愈來愈多學校將恆毅力納入學生評量項目。
.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拜讀完達克沃斯博士(Angela Duckworth)的《恆毅力》,腦中塞滿了許多被啟發的點子。有些點子跟成長的生涯規劃有關、有些點子跟自我探索有關、有些點子跟親子教養有關。這是本怎樣的書?你可以先看看作者上面的TED演說來做個初探。
【什麼決定我們是否成功?】
先天與後天之爭已經持續好久了,至今我們會公平的說,兩者都很重要。但在這本書,作者用了更多的力氣解釋,後天的因素可能扮演著比我們想像還要大的角色。而當中,其中一個關鍵就是恆毅力(雖然恆毅力可能也有其先天的部分)。
「有潛力」不等於「能發揮潛力」。這當中,「不放棄的熱情」扮演了重要角色。成功如果都屬於天才,這樣我們沒成功時,就比較容易安慰自己了。因此,天才的神秘色彩某種程度可以說是一種防衛機轉。潛意識中,我們還是會不小心認為天賦比努力更重要。但實情真的是這樣嗎?這是作者想試著跟大家思辨的一個迷思。
【恆毅力 = 熱情 x 毅力】
我們常聽到「熱情」和「努力」對成功的重要性,本書提供的恆毅力概念,可以視為一個核心的框架,統合的解釋這些因素為什麼很重要。在書中,作者提出了兩個有意思的公式:
天份 x 努力 = 技能,技能 x 努力 = 成就
大家可以看到,努力出現了兩次。持續的努力有多重要,相信大家都知道。但,是怎樣的因素可以使一個人「持續努力不懈」,是作者研究多年後,逐漸找出一些發現,想與讀者分享的第二個重點。
【方法、方向與終極目的】
在讀的過程,作者用有趣的概念分解了「低、中、頂層目標」(可參考書中附圖),並且解釋為何愈高層目標愈是「目的」,需要堅持;而愈低層目標通常是「達成目的的方法」,需要保持彈性、甚至要能勇敢放棄。這些概念在面對挫折時,是非常實用的提醒。也與心理治療中,目標設定的原則互相呼應,甚至提供了更多討論與切入的空間(立刻學起來)。
【該如何培養恆毅力】
在書籍第二部分,作者用四個角度切入,並搭配許多心理學經典研究來證明,有四個重要的角度,對培養恆毅力很重要性。分別是:興趣、練習、目的與希望。
讀到「興趣」時,非常感觸,因為這與我們教育的環境理念真的有所差異XD 一味「追求」熱情,其實倒不如教學生如何「培養」熱情。我們多少對「熱情」有些迷思看法、以及「玩」是否會影響恆毅力的培養(答案是,在某些階段不但不會,反而很重要),這也是作者想與大家分享的。這部分的討論很值得國高中生或家長、老師來閱讀。
而「練習」部分,作者引用了「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與「心流」(flow)的概念來討論,培養恆毅力的練習方法應該是什麼,最後,很巧妙地發現兩者並不違背;以及,哪些小小的差異,使得專家可以成為專家。
【不為自己,所以強大】
「目的」的部分,讀起來特別有味道。若我們堅持的目標,能夠與「他人」產生連結,會給我們很強大的韌性。目的感與意義感的欠缺,在現代社會很常見,或許也與恆毅力之間有所關聯。這部分連結到職涯探索,經典的「工作」(job)、「職業」(career)、「志業」(calling)的討論,也很有意思。
「希望」這邊,除了習得的無助之外,作者也詳細介紹了「習得的樂觀」、固定思維與成長思維的差異。這些概念在實際生活中,確實深深影響著我們的思考與行為。這與心理治療中「認知行為治療」的觀點有所呼應。
【如何使用這本書】
讀完第二部分,我一直在思考恆毅力如何應用在心理治療中,特別是裡面的許多概念,其實都頗為呼應接納與承諾療法的概念,感覺特別適合使用在「價值觀工作」當中。因此,此書也蠻適合諮商、助人工作者一起來閱讀。
最後一部分,提及家庭環境、教養對恆毅力的影響。我最喜歡的概念是,嚴格管教與關愛支持其實並不衝突,但我們都得注意到,當中必須有對孩子的尊重。而且,比起我們怎麼說、怎麼做,更重要的其實是「孩子感受到什麼」。
第十一章在討論課外活動,真的是很建議所有進入國小的孩子家長看。課外活動對孩子有幫助嗎?或者更好的說,該怎麼樣課外活動對孩子有幫助?書中提了許多不錯的建議,頗值得家長一起討論!最後一章討論組織文化與恆毅力,則在強調環境、文化、領導者的恆毅力,對團體內成員的影響。
【小結】
花了兩個晚上把書籍讀完,除了感謝原作用清楚易懂的文字表達外,譯者的翻譯也十分流暢,讀起來並不會太困難。非常推薦這本書給所有爸媽、教養者、在生涯中迷惘的人、各階層的老師,以及助人工作者

2016-11-26

騙局》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

【為什麼聰明人容易上當?】21世紀以後,邪教隱匿行蹤。他們穿著西裝、打著領帶,主辦靈性成長營或團體禪修活動。一開始你只是去做瑜珈或幫助非洲兒童。許多合法的自我成長團體和邪教組織越來越難以分辨。
這些團體很像宗教狂熱組織,講授的內容也有一部份真理。也很像詐騙集團,而且運用很多「不大道德」的技巧。「他們都以眾人渴望」的生命意義與社群團體為基礎。摘自《騙局》瑪莉亞‧柯妮可娃(美國心理學家)
封面設計有問題,大家看的出書名嗎?(出版社歧視老花眼中年大叔)我看到兩眼昏花才看出(其實還是看版權頁的)呵呵!

一路向南四大重點【教育界、政府、產業界的新南向挑戰】以人為本

一路向南四大重點【教育界、政府、產業界的新南向挑戰】大學、政府、產業界的新南向挑戰:由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所提出的「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具體化新南向政策的推動重點及目標看來,經貿合作乃是此波新南向政策的最主要的項目,而其他面向都是次要的輔助項目。那麼,原本定調「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去哪了呢?
蔡英文在2015年9月競選期間首度提出「新南向政策」。上任之後,她在總統府成立新南向辦公室,強調要推動「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上任三個月後,在外界頻頻關切政策牛肉到底在哪裡的催促之下,2016年8月16日,由總統召開對外經貿戰略會談,正式通過「新南向政策綱領」,新南向政策被定調為「對外經貿戰略的重要一環」。
9月5日,負責督導各部會推動新南向政策的行政院經貿談判辦公室則提出「新南向政策推動計畫」,具體化新南向政策的推動重點及目標。四大面向包括:經貿合作、資源共享、人才交流、區域連結。然而,由其簡報大綱的推動重點一圖中可看出,經貿合作乃是此波新南向政策的最主要的項目,其他面向都是次要的輔助項目。
11月7日,蔡英文更明確指出新南向政策的四大重點,包括:
1、推動新南向國家的高層官員互訪
2、 強化政府與國外智庫的合作
3、積極推動雙邊投資保障或租稅協定的簽訂
4、 集中資源推動短期內可見成效的重要工作
一路看下來,此波新南向政策似乎未脫離「以錢為本」的老路子,重點仍放在經貿投資及產業發展議題。那麼,原本定調「以人為本」的新南向政策去哪了呢?會不會新南向政策的命運最後也跟之前的南向政策一樣「難向」呢?
蔡英文指出新南向政策的四大重點,包括:
推動新南向國家的高層官員互訪;強化政府與國外智庫的合作;積極推動雙邊投資保障或租稅協定的簽訂;集中資源推動短期內可見成效的重要工作。可見此波新南向政策並未脫離「以錢為本」的老路子。(記者黃耀徵攝)
一、教育新南向及人才培育
目前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唯一比較談到「人」的部分是在今年8月教育部所提出的十億預算,將進行台灣與新南向國家的雙向人才培育及交流。簡單來看,教育部的預算可分為「台灣人到東南亞」以及「東南亞人來台灣」兩個面向。在「台灣人到東南亞」方面,教育部規劃建立台灣連結計畫與東南亞大學建立交流平台、補助國內大學與東南亞國家大學成立國際聯盟、新南向公費留學獎學金、補助我國學生赴南向見習或實習、新南向學術合作研究計畫、青年東南亞NGO蹲點計畫、技專院校提昇學生南向國家語言能力,以及補助青年新南向創新創業。
在「東南亞人來台灣」方面,教育部規劃成立新南向台灣獎學金及加碼僑生獎學金、強化新住民子女學東南亞與環境、招收東協南亞國家的學生產學合作班、補助拓點開辦先修銜接教育課程。這些政策規劃看似政府非常重視台灣與新南向國家之間的人才、教育、文化的雙向交流,但就其背後的邏輯仍舊不脫離政府要協助台商在新南向國家拓點。正如黃志芳在今年8月參加台綜院與現代財經基金會的研討會上,宣稱政府「將透過人才培育,提供台商所需人才」,換言之,人才培育只是手段,並非目的。
二、大學與新南向政策 政府的人才培育需要與大學合作,大學有響應政府的新南向政策嗎?
關於東南亞人來台灣的部分,國內各大學的南向招生政策,早已行之有年。早在五、六前年起,各大學便積極前往東南亞及南亞參加高等教育展及招生,但其目的是希望招收僑生、外籍生來補足少子化帶來的學生缺口。至於提供僑生、外籍生獎學金、與東南亞、南亞大學進行學術交流與合作、選送學生進行交換及實習皆是持續進行中的項目。 至於政府及行政單位強力推動的新南向政策,是否有影響到大學既定的政策方針呢?目前看來並沒有直接的影響。
舉例而言,大學響應新南向政策的可行做法之一,應是開設東南亞相關課程,尤其是東南亞語言課程,讓台灣學生有更多機會吸收東南亞相關知識,並培養學生未來往東南亞發展的可能性。但至目前為止,就筆者觀察國內各大學並未針對新南向所需徵聘專任老師或加開課程,更遑論新增東南亞系所。以致於政府部門喊得火熱,但在大學內部,並未實質感受到擁抱新南向的氛圍。
大學響應新南向政策的可行做法之一,應是開設東南亞相關課程,但至目前為止,就筆者觀察國內各大學並未針對新南向所需徵聘專任老師或加開課程,更遑論新增東南亞系所。(資料照,記者王俊忠攝)
其次,台灣企業反應他們在拓展海外市場最欠缺的就是具有當地知識及語言的人才,因此,大學響應新南向政策的可行做法之二,應為培養學生成為政府及產業所需的南向貿易尖兵。然而,大學教育(尤其國立大學)主要以知識傳遞及學術研究為主,並非職業訓練所,因此,以目前狀況來看,大學似無法在短期內培養台灣學生前進東南亞的技術及能力。
教育部雖編列預算選送學生到新南向國家讀書、實習、蹲點。然而,杯水車薪,成效也恐怕有限。再者,若台灣學生無法快速成為新南向人才,大學是否有計劃培養僑生、外籍生、新住民第二代成為台灣廠商的種子幹部呢?這個部分如前所述國立大學比較著重學術研究,反觀技職體系長期與國內、國外企業合作,提供見習機會及暑期實習團,較能達成新南向政策的目標。最後,政府正在推動的新南向政策,大學生買單嗎?以清華大學選修東南亞通識課程的班級問卷為例。這批選修東南亞課程的學生,本身對東南亞有興趣且有些了解。但問卷統計後發現,其中只有40%的學生想要在大學期間學習東南亞語言,只有24%希望有機會未來到東南亞國家發展。若政府希望鼓勵台灣年輕人離開「舒適圈」,前往東南亞學習、交流及打拼,或許應該思考如何增加大學生南向的誘因,並設計相關的配套措施。
三、產業界與新南向政策
2016年9月行政院即宣布將編列42億元台幣幫助台商前進東南亞拓展商機。經由上述討論已可看出,經貿投資是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的主要目標,人才培育仍也是為台商考量。產業界理應拍手叫好,大力支持,但從事實面來看,台灣產業界對新南向的態度為何?
第一種反應是: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乃多此一舉,商場上根本不需要政府提出政策,商人的嗅覺是很靈敏的,哪裡有錢賺就往哪裡去。有些台商認為政府政策常時慢半拍,現在才南進已經錯過最好的時機了,怎麼與其他國家競爭。更何況他們根本不確定從政府政策可以獲得什麼好處。
第二種反應是:政府應該了解為何台商不南進的原因,並提供所需的幫助。畢竟商人除了看利益,也要考量到風險。若政府能提供最新的區域市場調查,將有助台商進行判斷是否前往投資。另外,政府也應作為台商前進海外市場打拼的後盾,與新南向國家協商雙邊投資保障,讓台商安心投資、無後顧之憂。
經貿投資是蔡政府的新南向政策的主要目標,人才培育仍也是為台商考量。產業界
2016年10月,經濟部表明將會針對18個新南向國家成立單一窗口,也會做出投資安全報告。另外,僑委會提出要媒合東南亞僑外畢業生到台商公司工作,他們具有語言能力及在地知識,可以縮短台商與當地國的差距。目前台商還在看政府的實際作為,尚不敢貿然前進。另一個跟「以人為本」有關,但新南向政策完全忽略的點是:政府欲幫台商培養人才,也為國內年輕人拓展海外職場,但應如何保障這些新南向尖兵受到公平且良善的對待呢?
筆者曾與在東南亞台商工廠工作的「台幹」聊天,他們都是這一、兩年剛畢業的年輕人,因有學貸壓力,又在新南向的鼓吹之下,決定勇敢前往海外工作。但他們去了之後發現跟原本想像的情形有極大的落差,在出國之前公司並沒有提供完整的培訓措施,出國之後,不但薪資平庸、工時長、週休一日、沒勞健保、升遷管道不明,簡直是血汗工廠,導致員工的離職率高,也對未來一片茫然。
由於這些台幹在海外不受台灣《勞基法》保障,一切都以與公司簽訂的海外契約為主,造成勞工權益受損時,有苦卻求助無門。我在上課時常鼓勵台灣學生把目標放遠,趁年輕出國打拼,很汗顏地是,我是不是都把年輕人都推向火坑,讓他們成為台商的「免洗餐具」了?
因此,強烈建議政府在培養新南向人才之餘,應事先研擬保障人才不成為「奴才」的配套措施。
政府如欲幫台商培養人才,也為國內年輕人拓展海外職場,但應如何保障這些新南向尖兵受到公平且良善的對待?(Bloomberg)
四、小結
當政府一頭熱要推動新南向政策,但大學及產業界都不捧場時,就是大問題了。首先,有必要釐清大學、政府、產業界三者的目標是否有所差異。質言之,大學近年來的南向招生,是盼能招收外籍生紓解招生不足的危機;產業界的南向是為了佈局海外、開拓新市場,以賺錢為第一考量;而政府的新南亞政策則有國家戰略高度:一方面欲帶領國內產業南向開拓商機,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另一方面透過經貿、科技、人員的交流,建立非正式合作關係,進而拓展台灣的國際場域,在兩岸關係困境中突破重圍。
由上可知,三者的目標並非一致,因此應思考如何進一步整合,才能借力使力,而非多頭馬車、相互抵銷。另外,儘管新南向的經貿投資可以有立竿見影的實質效應,但毋忘「以人為本」才是長久之計。台灣及東協、南亞國家之間的地理距離不遠,但心理距離很遠。目前台灣內部已有許多東南亞籍人士在台工作、結婚、定居,政府要如何利用這個契機,讓他們把台灣當作第二故鄉,這是亟需思考的問題。
另外,在全球化時代,政府應該鼓勵台灣年輕人勇敢走出去,學習新事物,再回饋給台灣。讓台灣成為東南亞的一部分,東南亞也融入台灣的一部分,乃是台灣的生存之道。但是,政府在鼓勵年輕人南進之時,也要確保這些新南向尖兵受到應有的重視及合理的照顧,才不會損兵折將,耗損了國家年輕的棟樑。(游雅雯/ 國立清華大學亞洲政策中心博士後研究員、學務處僑外生輔導顧問)自由時報 2016.11.25

教甄口試著名考古題/科任教師該【借課】嗎?

前天課堂上有位高中老師分享了一個【教甄口試】著名考古題:
假如一進教室,班長告訴你明天就要話劇公演,但因故未完成排練,所以想要借課。身為授課內容與話劇無直接關係的科任教師,該【借課】嗎?~開放回答,保證不刪人(依往例,嫌版主胖例外)
楓葉老師:「看來話劇公演對你們來說時間上很緊迫,可以感受到你們對它的重視和擔心,不過你們提的有點唐突,我們能否彼此協調,讓老師簡單把本來這堂課較重要的內容稍微重點式的提一下並交代今天要完成的作業(我的話會偷偷加作業量,誰叫學生太晚講😆),之後的時間再讓你們排練話劇,這樣我們都可以達到彼此所希望的結果,也希望未來如果有類似的情況,班長、小老師或話劇負責人能提早和我商量,這樣我們會有更好的處理方法」
T老師:我會先請學生告知為何排練不完,知道原因後,詢問他沒有辦法利用其他時間了嗎?如果真借了這堂課,就可以排練完了嗎?如果真有辦法排練完成,那這節沒上到的進度要怎麼補上。如果孩子可以想清楚,就借給他們了!
林老師:我覺得楓葉老師有先同理對方,先處理情緒再討論事件,很厲害喔!
許世穎 曾任口試評審的我,覺得以上幾個老師的回答都很完整,尤其先同理後反問學生(產婆法)

4字頭教甄考生如何上岸(心理面)23字頭也是

許老師,無意間看到朋友分享您的臉書,我也開始在您的臉書瀏覽,老師似乎比較針對複試在著墨,而我,卻是筆試使不上力,我在北市代課多年,相當安逸,而這安逸讓我如同溫水裡的青蛙。今年【開大缺】讓我一驚!明年也有缺而且可能是最後一次的大缺,但,久未把案頭上的書本拿起來唸,讀一讀又開始亂無章法的亂讀,不知老師有何建議?我真的真的很想上岸....94年畢業,已是2個孩子的媽且已是40不惑的代理教師.
市大學妹你好:中年考生的上岸關鍵在於【心理面】,其實二、三十歲的考生也一樣。因為「成功的上岸,寓於成功的我管理。」其實任教補習班 24 年的我,主要都是在輔考筆試。之所以在網路上強調複試,只是因為這是其他沒當過「公立正式教師」的同業比較做不到的。
此外,因自己年紀稍長(五年級生)故也輔導過很多 4 字頭的考生,~ 畢竟去找年紀比自己輕的老師,好像怪怪的。教學經驗豐富的他們,只要稍做調整,要上岸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最重要的不要失去了對自己的信心。祝福你...民國 74 年就讀師專的學長:許世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