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8

教甄口試考古題【紮根理論】質性研究或稱定性研究.質化研究,通常是相對定量研究而言

教甄(口試)考古題 108 質性研究【紮根理論】許老師的叮嚀:質性研究或稱定性研究、質化研究,是一種在社會科學及教育學領域常使用的研究方法,通常是相對定量研究而言。定性研究實際上並不是指一種方法,而是許多不同研究方法的統稱,由於他們都不屬於量化研究,被歸成同一類探討。其中包含但不限於民族誌研究、論述分析、訪談研究等。定性研究者的目的是更深入瞭解人類行為、及其理由。定性研究方法調查人類決策制定的理由和方法,而不只是人做出什麼決定、在何時何處做出決定而已。 因此,相對於定量研究,定性研究專注於更小但更集中的樣本,產生關於特定研究個案的資訊或知識。
(筆者回母校就讀研究所,剛好趕上【質性研究】興起,所以雖然所受的訓練仍是【量的研究】,但創所所長「吳清山」一直鼓勵寫出本所第一篇質性研究碩士論文。~ 參見:許世穎《清代臺灣書院》台北市立師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 84 學年。留職停薪兩年後,回任北市福星國小)
【紮根理論】是美國學者格拉塞和史特勞斯在1967年《紮根理論的發現》中提出的理論。研究人員在研究開始前未進行理論假設,直接通過實際觀察,在收集、分析資料的過程中歸納抽象出概念,再上升為某個具有普適性的理論假設,即從實踐經驗中發展理論,這與先提出理論再用其解釋事實的做法相反。
直到1970年代,「定性研究」這個詞都還被視為人類學或社會學的研究方法。而1970年代至1980年代,其他學科開始採用定性研究,定性研究逐漸變成教育研究、社會工作研究、女性研究、殘疾研究、資訊研究、管理研究、護理服務研究、政治科學、心理學、傳播研究和其他領域的重要研究類型。在這個階段,研究者透過定性研究來調查新消費商品的產品定位或行銷機會。1980年代晚期至1990年代,企業花費在傳統媒體廣告的開支開始減少,故必須研究和尋求更有效率進行廣告的方式。關於定量研究與定性研究之間孰者較適當的爭論一直存在。定性研究強調,數據分析可能產生可信度的問題,或者模型不夠精確的問題。相關理論及方法:
1.紮根理論(Grounded Theory)2.現象學(Phenomenology)3.認識論(Epistemology)4.批判理論(Critical Theory)5.女性主義6.個案研究(Case Study)7.實地調查(Fieldwork)8.參與觀察(Participant Observation)9.視覺分析(Visual Analysis)10.論述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以上部分內容為轉貼(參見:王文科《教育研究法》,許世穎【教甄自介】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