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7-17

許世穎 Dewey 與您分享閱讀《最後的演講》有感

談了幾天的投資心理學之後,今天來談一點較為感性的「存在主義心理學」。

最近在看一本書,蘭迪˙鮑許(Randy Pausch)的《最後的演講》(方智 2008.7 初版)。同時讓我想起了幾年前的暢銷書《最後 14 堂星期二的課》,不知為什麼好像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其實,在中國的老莊哲學中,也有許多生死學的智慧,不像儒家的「未知生,焉知死」對生死學採取迴避態度。

存在主義心理學是存在主義與心理學的結合,主要分為兩支:一為瑞士心理學家賓斯汪格的「存在分析」強調人是世界中的存有;一為原籍奧地利的猶太人法蘭克主張的「意義治療法」,強調人是求意義的生物。到馬斯洛(Maslow)的人本心理學崛起之後,又結合成為所謂的「存在人本取向心理學」。

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認為:人生是邁向死亡的過程。許世穎 Dewey 也常提醒同學們:棺材裡面放的是死人,不一定是老人。因此,活在當下、把握時間...多從事重要的事,而非緊急的事。向來是世穎在課堂中叮嚀同學的重點。讀者另可參考《早點知道會更好的人生祕密》一書。

沒有時間管理這回事,我們能夠做的其實是生命管理。世穎提醒您:
要作自己生命中的主人,而不是成為幫老闆實現夢想的棋子

你就是自己的 CEO!


本文作者為海龜特訓班 CEO,個性龜毛、走路龜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