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9

折衷治療學派【折衷諮商 3 類型 5 階段】教育史上首見部長回鍋(最後一次開大缺)

教甄口試 108 筆試考古題:折衷治療學派【折衷諮商 3 類型 5 階段】教育史上首見部長回鍋(最後一次開大缺)有《志氣》的把自己拔上岸!常有老師們問我:試教要用哪一種教學法最好?我的答案是【沒有什麼好不好,要看看合不合你用。】對你個人最好的方式,也許是擷取各家之長。
這也是為什麼,愚師老師要你多看看(包含:多請不同前輩、考上學長姐看看。)否則在同溫層、封閉團體內互相標榜,結果只是自我標榜、宛如妙禪的大師加持下「感恩師父,讚嘆師父」井底之蛙、排斥同業的虛假自信。到頭來複試分數低都還不知為什麼?年年回頭罵評審對上岸全無助益。這就像哪一種心理治療學派最好,也很難講,但現在最流行:後現代多元、擷取各家之長的「折衷學派」。雖然自詡「臺灣の歐文亞隆」的我是「存在取向」出身,但若哪一天拿到電擊棒說不一定一夜之間變成「行為取向」也不一定(笑)。如果拿到一條繩子,就去《拔一條河》
★ 折衷諮商 Eclectic Counseling是指折衷運用臨床學派(指導派)和當事人中心學派(非指導學派)的觀點,期望對於一切的問題實施諮商的立場。折衷諮商有三個類型:
1.梭恩(F.C. Thorne)為中心的一派:強調站在綜合個案研究的立場,採取適合問題的方法。初期晤談要用非指導的技巧,諮商師不應有先入為主的觀念;逐漸增加指導性;環境的不良適應要採取指導性。
2.羅賓遜(F.P. Robinson)為中心的一派:重視諮商師與來談者的親睦關係和來談者解決問題的動機。諮商師要稍為引導,併用引導量最少的「接納」一直到引導量最多的「解釋」;重視正常人的發展。
3.舒斯壯(E.L. Shostrom)為中心的一派:以學習功能的指導性幫助為中心;重視羅吉斯(C.R. Rogers)所說的心理氣氛之條件和來談者內在參照架構的了解。
折衷諮商的目的:(1)增進來談者的幸福感與適應感;(2)改進對於環境的適應;(3)直接與來談者的敘述有關的,即袪除不良適應的徵候。
梭恩曾經列舉折衷派諮商的過程如下:
1.準備階段:諮商員在諮商面談之前,盡可能收集關於來談者本身及其問題的資料,並加以檢討。這需要利用各種測驗的結果、累積紀錄及個案史等,對於來談者的個性、問題的原因與性質要加以預測。
2.初期階段:面談的初期,諮商員與來談者之間要建立親睦關係,雙方是否能建立親睦關係,與諮商的成敗關聯。諮商員為了建立此親睦關係,對於來談者的問題表示關心,並接納來談者所敘述的問題及來談者的態度與行為。來談者在諮商員的接納氣氛之下才能自由表明自己的意見。
3.分析問題階段:來談者一旦開始敘述自己的問題,諮商員要從更大的結構中去了解,最重要的是不僅要了解來談者所表明的內容,並且要了解其背後的感情,充分接納其衝突的感情。對於來談者所敘述的否定的感情(例如嫉妒、反感、憎惡等)不應加以批評,也不應下善惡的判斷。諮商員的任務是對於來談者要正確地了解,要給與援助。唯其如此,來談者才能充分把自己的問題與自己的立場獲得洞察,以致於能夠接納自己。
4.終結階段:諮商員藉引導的技術把來談者在前階段所敘述的問題加以分析,使其獲得更深一層的洞察。檢討解決的方法,加以歸綸,諮商於焉終結。解決問題的責任屬於來談者,因此要避免勸告或指示。但是諮商員提供兩種以上的解決方法以刺激來談者的思考,使其考慮選擇,這將不致於妨礙來談者自主的解決。當來談者能達到合乎邏輯的結論時,諮商面談亦將終結。
5.追蹤階段:當來談者的問題再度發生,或者有新的問題發生時,諮商員應給予幫助。並且要判斷過去的諮商對於來談者是否有效。
折衷諮商具有下列特徵:
1.重視藉個案研究了解來談者:折衷派諮商企圖從生物學、社會學、心理學的觀點去了解人,因此,非常重視生長史、調查、測驗等個案研究。
2.應用範圍甚廣:一般而言,指導派諮商適用於知性的選擇問題,非指導派諮商較適用於情緒適應問題。然而,諮商員需要處理人格適應問題、職業選擇問題、升學問題、健康問題及其他許多問題,倘若諮商員固執來談者中心的立場,他將無法幫助有知性選擇問題的來談者。因此,問題不在於指導派或非指導派,乃是如何針對來談者的問題提供最有效的幫助。
3.諮商員的參與:場面構成(structuring)技術本來是非指導派諮商的技術,後來被批評為對來談者指示非指導的任務,羅吉斯甚至想從非指導派諮商去除它。折衷諮商認為使用「場面構成」技術,諮商員與來談者之間的親睦關係或將瀕於危機,只要能渡過此危機,來談者可以同化、接納,他們稱此態度為探究的態度(heuristic set)。所謂「探究態度」即來談者感覺到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之積極性與評鑑的責任是屬於自己,來談者憑此「探究的態度」接納諮商員的指示。羅賓遜稱此關係為「團隊般的關係」(team-like relationships)。
4.合作的人際關係:前述「探究的態度」即來談者把探究問題的主動性和發現解決途徑的責任承擔起來。探究問題與發現解決途徑的過程,因諮商派別而異。指導派諮商中,諮商員依自己主觀的意見向來談者解釋其問題,非指導派諮商員則扮演把客觀觀察問題的來談者之代替自我(alter ego)反映(mirroring)在鏡子的角色,自己的個性不表露出來。更進一步的形態即諮商上的合作關係,即諮商員能夠憑著自己的眼光與來談者一起(諮商員以一般感情的專家之立場,來談者則做為他自己的感情專家之立場)去客觀地觀察,形成真正的合作關係。
對於折衷派諮商也有許多下列批評:
1.欠缺完整的理論:折衷派諮商並無一定的理論基礎,只是從實際目的(即處理各種問題)而發生的。
2.偏重認知行為:梭恩重視行為的認知(cognitive)的一面,如果問題涉及情緒的、動機的因素,則折衷派諮商的效果很有問題。梭恩的立場是贊成重視人格動力的非指導派的優點,可是實踐上仍難免受到批評。
3.諮商上固執一個派別,乃假定此派諮商應該兼容各種技術者,即假定諮商員可以包括一切。究竟一個諮商員能夠接觸到多少方法,能夠運用自如,這也是有待今後處理的問題。~轉貼(參見:1. 劉焜輝.2.【諮商與心理治療】3.許世穎【教甄自介】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