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1-16

PISA:數位教學爭議》口試時最好兩面俱呈(或可偏向其中一面)但最好不要提供一面倒

我們必須成為我們想要看到的改變!~甘地
教師口試甄 108 筆試命題焦點《PISA:數位教學爭議》獨家剖析:口試時最好兩面俱呈(或可偏向其中一面)但最好不要提供一面倒的答案。因為凡事都有兩面,你也不是評委肚子裡的蛔蟲。即使是像「學思達、翻轉教室」這種正在流行的主流(?)建議你也不要卯起來大力吹捧。因為~
萬一評委就是「反學思達、翻轉教室」要角怎麼辦?(曾任評委多年的許世穎便是,從「反建構式教學」到「反學思達、翻轉教室」,自民國 79 年師專畢業分發國小任教,至今無役不與。永遠的反對派)以下部分內容摘自世穎的校長主任、教授學長姐、同學們的對話,感謝准許借分享:
PISA 調查《數位教學愈多 閱讀、數學愈差》近幾年國內外瘋數位教學,日前由 OECD(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籌畫的「學生基礎素養國際評比PISA」(簡稱 PISA)調查發現,課堂上老師使用電腦及網路教學時數愈多的學生,PISA成績愈差。此調查結果明顯顛覆國內教學潮流。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表示,為了讓學習多元豐富,使用網路與電腦教學已是世界趨勢,但此調查確實也是濫用電腦的警訊。
68國家中 瑞典最熱中數位教學 學生成績擠不進前10 台灣頻率低 數學居第4該調查是依據OECD共68個會員國學生在課堂、校外使用電腦時數,以及老師把電腦作為教學工具的時數,與學生成績進行交叉分析。其中,瑞典最積極把電腦、網路作為教學工具。瑞典學生每天在校網路使用時間平均為 39分鐘,超過平均值 25分鐘。不論在閱讀、數學與科學等PISA成績,都未能擠入受評比國前10名。
根據PISA分析,在課堂上每天使用網路超過4小時的學生,閱讀能力、數學能力及數位閱讀、數位數學成績結果均最低。香港、台灣、南韓較少把電腦運用在教學上,PISA成績都排行前幾名。如台灣最新的數學PISA排名第四,台灣的數學教學很少使用電腦。
教育部次長:林騰蛟認為 PISA主要針對15歲完成基礎學力的學生測驗研究,國中小階段必須透過反覆練習,才能內化成自己的學力。例如數學計算,光是看老師秀幾張圖表、影片,無法理解;學生必須親自練習,才能真正理解。這份調查也顯示了國中小階段不能完全依賴電腦、網路作為主要教學工具,只能把數位教學作為輔助工具。

王教授:OECD報告的結論是「學校必須找出有效的方法來將科技整合到教學中」,而不是只單單看調查的數據結果。如果老師不知道如何在教學中應用科技,那怎麼能說是科技的問題?我自己親身見過一個老師,他非常喜歡「按按按」讓他能即時了解學生,結果他會在一堂課的40 分鐘時間用「按按按」測驗20題,每題回答時間是2分鐘。像這種用法不是用越多效果越差嗎?
邢校長:謝謝Sams Wang教授很能幫我們找出看這些報導時的重點。所以我第一時間是感到有些困惑的,明天我來找找OECD的報告再仔細看看。不過我也覺得真的是應該將有效的方法利用科技整合在教學中,才能創造學習的最大效益。謝謝您的回應喔~
王教授:教育界人士大多做過教學相關研究,但卻抓不到做研究的核心,或說不夠專精,只是做做調查,得到數據跑跑統計就結論了,所以看到教育研究報告的心態也同樣不專精,十分令人遺憾
邢校長:這也確實是現場上的問題,但是有你們的提醒,我們至少可以讓自己更靠近專業一點,希望教授多多直言,讓我們可以與時俱進。
王教授: 我常說「數據會說話,但沒說出口的是什麼?」
邢校長: 這個很有意思,學過量化統計的人都知道,資料收集看你用什麼統計工具和分析方法。說不出口的是什麼?好問題
王教授: 我覺得更關鍵的是,教育界普遍相信「權威」,但「權威」到底對不對是教學者更重要的責任,如果教學者對「權威」不明就裡,可以想見教出來的學生是什麼樣子了。
邢校長:愈來愈一針見血了,呵呵~大多數人還是迷信的多吧…
王教授:氣象網推廣「探究式學習」的初衷其實也希望能對扭轉這種情況盡一些力。
王教授: 教學者每天都應該挑戰自己,挑戰自己習以為常的觀念
邢校長:原來還有這麼精采的故事,你們都可以幫我們寫出來發表喔~我覺得探究式學習對學生的影響是正面的,要多多宣傳
何主任:以我14年的資訊教學經驗與10年的普通科(導師)教學經驗所獲得的經驗法則,雖沒有精確的研究分析,但是個人淺見與 PISA的研究不謀而合。
許世穎:記者的水準就是這樣,沒辦法! 向學長姐、同學們借分享(以上部分內容摘自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