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9-27

張彥文林佩真情殺《自戀時代》沈政男醫師。愛情諮商心理師「心輔所」全國唯一輔考社群

理智之愛為人生的至福。~ 斯賓諾莎參見《斯賓諾莎問題》歐文‧亞隆)
自戀性人格異常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自戀人格障礙)明年必考!因為「鄭捷、張彥文」兩人都是

自我經營是一個長年漸進的過程,不是一夜之間可以學會的,而且相當個人化。沒有人可以輕易複製別人的成功。況且,成功的人也未必會教。更需注意的是,真正的成功是整體的、內外兼顧的,而非他人容易看到的表面上的成功。最近情殺案來自所謂「人生勝利組」便是一個明顯反例(愛情諮商心理師「心輔所」全國唯一輔考社群)

自戀,另一種失控的正向思考。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中「愛自己、做自己」能帶來自信和力量,難道不好嗎?很好,但自戀者不是充滿自信,而是過度自信,無視現實,不顧人際關係。這種膨脹的「正向」思考態度強調自我欣賞、追求物質財富、外貌、名人崇拜和名聲,極可能會對小自家庭教育,大至社會經濟皆造成危害。自戀就像是疾病,由某些因素引發,並透過特定管道傳染,而全球文化為何近年來會出現如此演變? 是什麼原因催化了這種現象?

戳破自戀假面,翻出背後的真實景象。《自戀時代》以輕鬆但詳實的筆調,佐以媒體報導及趣聞逸事,觀察自戀現象在現今大眾文化中嚴重的擴散趨勢,以及對各領域造成的問題。書中從美式文化令人「嘆為觀止」的實例,切入家庭教養、學校教育、媒體網路、物質消費、宗教信仰、人際關係等層面,列舉出各樣例證及數據,幽默地就自戀現象的成因、迷思,以及對「表現自己、唯我獨尊」這種目前蔚為風潮的成功必備觀念,進行引人深思的敏銳分析,同時提出有效的對治之道,是一部讓人重新思考主流價值觀的精采之作(許世穎推薦)
..........
在愛情中的樣子 ◎沈政男
台北南京東路情殺案兇手,29歲的張彥文,建中畢業,台大土木工程系碩士,從小愛打電玩,在校期間曾在台大的電玩比賽中得獎,可說能玩又會念書,非常厲害。甚至學土木的他,畢業以後投入了與本行無關的會計工作,可見頭腦非常好,學習能力一把罩。
然而張彥文陷入情網以後,卻無法做一個及格的情人,學不會處理感情挫折,在人生的考場上瀕臨死當。張彥文在過去二十幾年的人生裡,念書、工作、上網,在家裡、在學校、在社交場合,有沒有過任何重大情緒失控、行為脫軌的紀錄?至少在媒體報導裡看不到。既然如此,為什麼一個臉書照片看起來斯文老實,有些靦腆的青年,會變成行兇畫面裡頭,非常駭人的,表情漠然,眼神陰暗,滿臉血紅,像是從地底破土而出的吸血惡鬼?
沒有矛盾的,因為一個人在家裡、在學校,或者在職場中的樣子,跟在愛情中的樣子,是兩回事。人在家裡、在學校、在職場中的樣子,家人、同學、同事會知道,但一個人在愛情中的樣子,只有情人知道。
古龍小說常這樣寫,「世上無人看過小李飛刀,因為看過的人都已經不在世上」,同理,看過張彥文在愛情中的樣子的人,已經不在世上。張彥文似乎先前有交過女友,但交女友不代表陷入情網;在愛情中的樣子,指的是真正愛上對方,所表現出來的,全副身心,甚至靈魂都甘願交給對方的狀態。
不是嗎?張彥文行兇前在臉書告白,「為了妳,我願意再修三千年,希望到時再相遇」,這是甘願交出靈魂的明證。只是張彥文需要的,不是三千年,他只要修三個禮拜,一切都會不一樣。
可惜的是,他修不了。三個禮拜是一個重要數字,再大的情傷,最難過的就是前面三個禮拜,過了這段期間,心裡的痛楚就會明顯減少。不是說不會再痛,而是至少沒有那麼鋪天蓋地,將人淹沒,這是心理學。
怎麼度過被分手之後的三個禮拜,是所有學校應該教授的感情教育,但學校有教嗎?媒體說他是明星高中畢業,「人生勝利組」,殊不知,明星高中男女分校,壓制青少年對異性的好奇,最不利於感情教育。
張彥文在愛情中的樣子,連他的家人都不知道。媒體說,受害女子曾經向張彥文的母親求救,希望她介入,但張母只回了一句:「我管不了他。」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張彥文是壞小孩嗎?不是嘛,母親的意思,就是感情是你們小倆口的事,大人不便干涉。但如果母親可以預見兒子即將犯下這樣的暴行,她會坐視不管嗎?可見張彥文的犯案,連母親都難以想像。
愛情之所以迷人,就在於兩個個體可以真正裸裎相見,肉體的、心靈的,這是人間至樂。人什麼時候,可以對另外一個人毫無困窘、勉強地裸裎相見?除了幼兒時期面對父母,就是在愛情當中了。當我們愛一個人,會把對方理想化,認定那人美麗強壯,聰明能幹又可靠,就像幼兒對爸媽的想像;而當我們被人所愛,呵護備至,那樣的滋味,就是父母的懷抱帶給幼兒的感受。
但愛情之所以危險,也就在此。當一個人愛上妳的時候,他是非常脆弱的,因為他已經把自己的靈魂交給了妳。都說時代進步了,青年男女換伴侶跟換衣服一樣方便,無所顧忌,其實絕大部份時候都只是濫交,不是真正的愛情。要知道真的墜入情網以後,一個人難免會起霸佔心,想要獨自擁有對方的全部,因為他已經給了妳全部。
重點來了,絕大部分人在愛情當中,會想要把自己交給對方,然而如果踢到鐵板,人家不接受,這時候絕大部分人,馬上會從幼兒狀態清醒過來,一夜長大,知道對方不是真正的爸媽,沒有必要像無尾熊抱樹幹一樣巴著人家。但有極少數人沒辦法,妳要他在愛情中一夜長大,從無尾熊變成北極熊,是不可能的事。這類人已經像是藤蔓一樣依附著妳,妳要甩開剝掉他,他的感覺就是世界末日,天蹋了下來,當然會激起極大的情緒反應。
一個人在愛情中的樣子,不真的和對方交往,根本看不出來。張彥文和受害女子,去年底在網路認識,今年三月開始見面,這時候他在愛情中的樣子慢慢展現出來。今年四月,兩人去放天燈,女子寫著祈福字眼「嫁給大師」,那是兩人感情的最頂點,也是張彥文所能展現,在愛情中最美好的樣子。
然後是控制慾出現。兩人關係的轉捩點,就在今年六月,張彥文租屋給受害女子住,兩人開始同居的時候。張彥文為什麼從那時開始出現暴力傾向,對女子惡言相向,甚至恐嚇?其實本來就有,只是同居以後,兩人朝夕相處,口角更多,那傾向會加速出現,就好像許多人婚後才發現西裝筆挺的先生,其實也會家暴。
控制慾是恐怖情人最常有的特質,這點大家都知道,只是控制慾怎麼表現,不一定熟悉。控制慾是一種心理大網的投射,用無形的期待、要求與限制,將對方罩住。愛情是個體與個體的結合,但控制狂會把對方當成物體,只是用來滿足自己控制慾的工具。
情人間的控制慾,一方面有發號施令,主宰對方的稱王姿態,另一方面其實是一種幼兒對父母的依附。控制慾的展現,通常從妳踏入他投射的大網的第一步開始,隨著他對妳的有形與無形付出,網子越編越大越密。這類人一把妳追到手,他就認定自己有了干涉妳的權力,妳的二十四小時、妳的活動空間,最好都能掌握在手裡。有空黏在身邊,沒空就用手機黏,奪命連環叩;妳要離開視線,問妳要去哪裡,可不可以跟;當妳聚會回來,問妳跟誰聚餐聊天,有沒有異性;妳稍不聽從,就會生氣反彈,開始情緒失控。
當恐怖情人在愛情當中逐漸現出原形,這時就要小心分手暴力。極端的忌妒最要特別注意,比如動不動就吃醋、懷疑妳不忠劈腿,這經常是情殺的最重要因素。情殺的恨意,最強烈的源頭是受到羞辱、自尊被踩到腳底,這正是強烈忌妒所引發的感受。
再來是過度的自戀,以為自己是妳的真命天子,「下輩子打燈籠也找不到像我這麼好的人」,這類人無法真正愛人,只是弄一個愛情奴僕在旁邊,滿足自己唯我獨尊的自戀需求。
而分手暴力的外顯跡象,就是語言與肢體暴力的出現。很多人談戀愛以後才發現,原來那樣清純可愛的女生,也會罵髒話,或者文質彬彬的男子,竟然會動手。這沒什麼,這就是愛情的魔力。人們平常行走人世間,都是帶著眾多偽裝與面具,比如身分地位、衣著打扮,甚至外貌身材,那都不是真正的自己;當走進愛情,這些外在遮掩通通卸下,裸裎相見,有時連自己都會被自己嚇到。
絕大多數人,在愛情中遭遇挫敗,頂多罵髒話、摔手機,然後氣消以後,情感也淡掉,但恐怖情人不是,語言與肢體暴力一波接一波。強迫做愛要小心,情殺之前,很多案例都先有這類展現控制慾的舉動。
跟蹤也要小心,當一個男子開始跟蹤妳,絕對不能等閒視之,那是伺機攻擊的跡象。
媒體上有人說,「虐待小動物」也是恐怖情人的特徵,是嗎?不要什麼暴力事件都扯上反社會特質,大流氓不會情殺啦,頂多只是呼巴掌,要妳快滾。
也有人說張彥文殺死受害女子以後,親吻下體是變態,其實不是。情殺本質上還是出於愛,只是也夾雜了恨,當他下手殺死對方,一切歸於自身掌控,氣消了,雖然對方已斷氣,自己情感還在,就會撫摸屍體,好像對方還活著。基本上還是一種控制慾的展現。
當今年八月,女方發現張彥文容易暴怒,動輒威脅,就有了求去的打算,只是竟然還答應同遊日本。張彥文一個月薪水四萬多,兩人去一趟日本,不只這個數目,不是一筆小負擔。其實張彥文在交往過程花了不少錢,當被分手,難免覺得人財兩失,痛上加痛。
青年男女談戀愛,經常希望「他能無條件愛我、不管如何永遠呵護我」,殊不知愛情的本質之一,講得好聽一點是施與受、給與拿,講不好聽是交易。這世上沒有無代價的愛情,就是沒有。當他付出很多,但得不到所要的回報,在愛情中就會現出原形。
........................
前幾天發生的情殺案,不論是對「高材生」的刻板印象、「愛太快」的後遺症、或是情殺與暴力電玩的關聯,都引起廣泛的討論。但最讓人感到不解的是:如果對方是你最愛的人,為什麼你要傷害對方?如果放手能讓對方得到幸福,為什麼不願意離開,還要苦苦相逼?
以色列心理治療師Ayala Malach Pines可能會告訴你,有時候我們在親密關係裡要的並不是愛本身,而是「控制感」──尤其是在你得不到愛的時候 [1]。當一個人一、高度投入感情,二、卻被所愛的人背叛,就可能萌生殺機<1>。或許你會說「他雖然愛很深,但她並沒有背叛他另結新歡阿!這樣不是不符合條件二嗎?」
我的想法是:對於被動分手者來說(被甩的人)[2, 3],最大的背叛並不是對方愛上了別人,而是在自己仍然相信、仍然希望可以一起走下去的時候,對方竟然已經「先」放棄了。自己明明還在努力、明明還在想辦法改變自己重建關係,為什麼對方早就已經,不再相信、不再回應了?
「如果你已經沒什麼可以損失,那麼唯一可以做的事情就是摧毀一切!」Pines說。失去所愛所產生的無力感,會讓你想「做點什麼」挽回關係或改變現狀,但如果挽回是不可能的,這個「做點什麼」,很可能就變成憤怒、暴力或殺人(不論是殺情人,或是殺路人),藉由這樣,奪回一點控制感。
「唉由,不就是『既然我得不到,別人也別想』要的心態嗎?還有什麼好討論的?」朋友北極熊說,冷淡地像是清晨的薄霧。但事實上,這個案子背後,還隱藏著兩個我們常常「想歪」的感情觀。
當你太愛一個人的時候,他就不會很愛你了?「我真的非常愛她!全部感情都給她了,乾脆同歸於盡!」他說<2>。
我古時候說過的一句名言(?)是:「能完整你的人,也能崩潰你!」<3>。在愛裡我們常常希望付出與獲得的愛能夠平衡,但往往,愛情的世界並不公平──總是有一個人愛得比較多,一個人愛得比較少。
1984年一項調查指出,40%的女同性戀覺得自己在關係中的權力並不對等[4];十年後另一項針對413位異性戀的研究發現,39%的女性認為她們在關係裡面是投入比較多的那個(相對於21%的男性)[5];而且,不論男女,在關係裡面投入較多情感的人,往往也是權力較「小」的人[6]。
換句話說,「當你太愛一個人的時候,他就不會很愛你了」這句話可能要做一點修正:並不是因為你太愛他,他才變得不愛你,而正是因為當你愛他愛到失去自己,你也失去了大部分在這段關係裡的權力。這樣不對等的關係,從來就離幸福很遠,離傷心很近[7],當付出與獲得不成對比,當愛與被愛不如預期,累積的不甘心就可能化成傷害的動力。
其實你該找的,並不是命中註定「需要多麼大的緣分,才能真正相愛無悔一輩子啊?我想,至少需要修三千年,並不會是過分的要求。」他最後在臉書上說<4>。
在這裡我想問大家一個很久沒出現的無獎徵答:你覺得抱持著哪一種信念的情侶比較幸福?
(1)我跟他是姻緣註定,天生一對
(2)我們雖然並非完全適合,但可以一起克服困難
如果你之前讀過〈靈魂伴侶是個壞主意?〉這篇,或許就會明白,其實你該找的,並不是命中註定[8]。事實上C. Raymond Knee一系列的研究也發現,對感情抱持著「宿命論」(Destiny belief)的觀點,戀愛比較缺乏彈性,好的時候好到爽歪歪,壞的時候傷得痛該該
Knee的研究發現,如果他相信彼此的關係是由宿命所決定,而不是可以透過時間來成長或改變的,那麼他在發生衝突或爭執時所產生的「敵意」(Hostility)是最高的[11]。他們會想著:如果是三千年的緣份,為什麼禁不起一點風雨?為什麼最後還要留下我一個人?為什麼要一直已讀我<5>?會不會,打從一開始我們就不適合?可是,我又這麼地愛他、在他身上花了這麼多的時間金錢(投入越多的人越難離開關係[12])、在香港日本都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不是嗎?一定是哪裡出錯了!萬般矛盾之下「砍掉重練」就成了一種選擇。
如果有些愛還無法釋懷:幸好,並不是所有的人在失去所愛之後,都會痛下殺機。以「醋意情殺」來說 Pines調查607個人如何處理吃醋時,只有1%的人說他們會用暴力解決<6>。事實上,只有嚴重吃醋者的風險較大,Pines也引用了Paul Mullan另一項調查,98.1%的嚴重吃醋者會對伴侶暴力相向(持刀或武器言詞恐嚇)不過只有1%的人真正砍下去[13],童年時曾有被拒絕、被拋棄過的傷痛,或是缺乏良好的「男性角色認同對象」(如自幼離婚,由母扶養)都可能與「想要奪回控制感」有關。摘自泛科學、沈政男(精神科醫師)《自戀時代》
4 種心理地位 life position(溝通分析創始人伯恩 Berne
我好,你也好。(I am O.K., You are O.K.)
我好,你不好。(I am O.K., You are not O.K.)
我不好,你好。(I am not O.K., You are O.K.)
我不好,你也不好。(I am not O.K., You are not O.K.)


諮商心理師年薪100萬/諮商費90分鐘5000元

[諮商心理師]新鮮人起薪:以學校來說,月薪約4、5萬元;個人接案,諮商費用90分鐘約3,000元。3年後發展:年薪約可發80~100萬元,諮商費用90分鐘約5000元。薪資成長空間視人脈及知名度而定,同時伴隨工作坊、演講、企業內訓等收入。

提到諮商心理師,你會先想到電影中的躺椅?聯合心理諮商所的諮商心理師彭心怡指出,「其實心理學有很多派別,有大約95%的諮商都不是在躺椅上進行的。」目前國人對心理健康的觀念一知半解,也尚未養成看心理醫師的習慣,但伴隨家庭制度崩解、職場人際壓力等困擾,諮商心理師的角色便愈受重視.

甚至在大陸因為證照制度還不夠健全,台灣許多心理師也掌握時機西進發展。彭心怡指出:「在中國心理諮商正夯,1小時的諮商費用至少有人民幣600~800元(約新台幣2,800~3,700元)。」在台灣,想當諮商心理師,必須是心理、心理諮商與輔導等相關研究所畢業,通過高考加上一年實習經驗,才能拿到證照。

小房內擺張桌子,與看診者展開面談,有時再輔以情緒卡、玩偶、量表等。但這只是表達,彭心怡形容:「我的工作就是聆聽人的故事,甚至聽出對方未曾說出的故事。」因此心理師的特質之一,必須人充滿興趣,從內在關心他人;而種種諮商、提問技巧,只是協助挖掘、釐清隱身語言背後的問題。

累積人物,建立自我品牌:諮商心理師也不是只能到醫療諮商機構上班或開設工作室,只要是與心理學或輔導相關工作,例如企業、法院、學校、坐月子中心、老人之家,都是可發展場域。唯現今每年約有400個合格心理師投入市場,因此更須累積人脈,建立自我品牌,才容易出人頭地。此外亦可橫向朝藝術治療、心理劇、人力資源等領域發展。(吳永佳)摘自Cheers 快樂工作人雜誌
(愛情諮商心理師「心輔所」全國唯一輔考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