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4-20

心理治療《理性情緒行為療法》Albert Ellis

心理治療好書介紹《理性情緒行為療法》這本書可以視為Albert Ellis(1913-2007)對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最後宣言。在他生命的晚期,這位創建了REBT療法的大師與他一手創立的REBT組織決裂之後,仍與他的第二任妻子Debby持續推動REBT的研究與教學工作。他對REBT的最後定稿,或許讀者們可從這裡得到梗概。
REBT(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是當代影響力最為廣泛的心理治療理論,Albert Ellis所掀起的認知-行為-情緒運動讓心理治療大量地走進社區裡的人群,同時更挹注了心理學的普及化。
Albert Ellis相當反對精神分析的治療方法,在他於精神分析的受訓期間他就對這個方法感到十分地懷疑,最後他下了結論,精神分析是「有史以來最沒效果的治療」。回顧他一生,Ellis積極的性格註定與精神分析的冗長談話產生對立,受惠於Karen Horney(1885-1952)「tyranny of the shoulds」("應該"的專制)的觀點、Alfred Adler(1870-1937)與許多哲學家的思想,Ellis整合出嶄新的取向,強調以認知信念為主要修正對象的治療。
在這本於他去世後出版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裡,我們發現,除了你可能已經熟知的A-B-C-D-E理論之外,他尤其強調「無條件接受是REBT的核心理念」。他認為,我們必須學會無條件地接受自己、他人與世界。包括自己的缺陷、他人的錯誤、與世界的不盡美好。這三個接受,貫串了他本書的核心。其次,他開始注重REBT與佛教思想間的連結。這些晚期的變化可能是國內心理治療的研究者比較生疏的。對於厭倦精神分析的冗長,以及治療過程中常見的失焦情況的治療師來說,REBT樂觀且明晰,Ellis文字的吸引力會很快地攫取你的全部注意。
簡單再提一下ABCDE理論,這是REBT著名的治療理論與步驟。A代表誘發情緒反應的事件(activated events),C是情緒與行為的結果(consequence),B則是使A與C產生反應的中介變項:個人的認知信念(belief)。由此可知,改變情緒與行為困擾的方式就在改變B,但這要怎麼達到呢?就是透過D,與這個信念的爭辯討論(dispute),最後產生了新的效果E(effect)。爭論不是吵架,而是治療師透過以下三種方式來修正當事人的非理性信念:
1、現實辯論:訪查非理性信念背後的事實與證據。
2、邏輯辯論:討論非理性信念背後的邏輯依據。
3、實用辯論:討論非理性信念帶來的實際影響。
由此可知,REBT是積極的,並且帶有強烈的心理教育色彩。由於他具有高度的整合性與折衷性,因此開發出許多有用的技術,並推動後續許多理論的建立,例如現實治療、認知治療等。
在Ellis多產的一生,共出版了近90本專著。在美國心理學會上個世紀的某次調查中,他被認為是排名第二有影響力的心理學家,第一名是Carl Rogers ,第三名則是Freud。而在加拿大的調查裡,他則排名第一,Rogers其次。從今日如此多心理治療自助手冊的內容來看,幾乎不能脫離與REBT的關係,我們有理由相信REBT的影響力還方興未艾,這個專注在意識層面修復個人自我(ego)功能的治療理論仍會是許多人的首選。(摘自網路)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REBT 合理情緒治療:心理師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