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1-14

介入反應效果模式 RTI【轉介前介入 4 項應用策略】1.轉介前介入.2.目的.3.可應用之策略

教甄口試108 考古題 RTI 介入反應效果模式【轉介前介入 4 項應用策略】
1.轉介前介入:發現學生有學習或適應上的困難時,需先在原學習環境進行介入輔導至少一個月後,若發現輔導無效,經評估仍需更換學生教育安置時,才考慮申請轉介,接受特殊教育服務,此即所謂「轉介前的介入」
2.目的:轉介前介入,強調透過及早篩檢出學習困難的高危險群學生,提供適當的介入,由監控學生的學習表現分辨是否確實具有學習障礙,使鑑定工作落實,同時,促使特教成本發揮最大的效益。因很多學生的學習或適應有問題時,早期因環境未能及早介入,而致使問題日後惡化到嚴重影響學生的適應功能,所以,轉介前介入除了可以作為鑑定的工作外,也在積極的控制障礙的出現。其重要性在強調普通班應企圖利用有效的資源及早解決學生的問題,另外其介入的結果可提供有用的評量訊息,以決定學生接受特教服務的合法性及其所需的服務。
3.可應用之策略.1.教師調整課程、教材教法與評量方式.2.運用班級經營管理策略改善學生環境.3.實施行為管理技術.4.就醫診斷評估,並進一步治療(轉貼)
【RTI 介入反應效果模式】許老師的叮嚀:美國自1975 年IDEA法案(身心礙者教育法案)對學障給予法定的定義之後,全美每年約有200 至300萬的輕度障礙學童接受特殊教育服務,另約有百分之15 至20 有特殊需求的學生是在普通教育中學習。
由於鑑定學習障礙的標準 - 學業成就與智力測驗的差異公式 - 頒佈以來飽受批評與爭議,所以在2001年美國教育部成立國家學障研究中心(, NRCLD)重新研究鑑定學習障礙的方式。從成立這個研究中心開始進行研究與調查之後,新的學障鑑定標準 - 介入反應模式(Responsiveness to Intervention, RTI) - 在2004年的新的特殊教育法案中於焉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