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9

中國教育史 7 大命題焦點】上古時期,舜時,設庠為教.分下庠.上庠.七歲入下庠.庶老為師

首次發佈 2019 熱門考古題【中國教育史 7 大命題焦點】1.上古時期,舜時,設庠為教,分下庠,上庠,七歲入下庠,庶老為師,十五歲入上庠,國老為師。相傳在夏朝,國家就設立了以「序」為形式的官方學校,到了商代中華文明已經有了一定的文化積累,並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系統,在此基礎上,開始出現新的學校形式「瞽宗」。教育的對象主要面及貴族子弟,學習內容以文武、禮儀、樂舞等為主,在天文、曆法方面也多有涉及。而老師則由巫師、樂師或者政府官員充當。
2.【師大周愚文教授】瞽宗原為商代之國學,後為周天子五學之一。據 〔禮記‧明堂位〕載:「瞽宗,殷學也。」鄭玄注曰:「樂師瞽矇之所宗。」又同書〔文王世子〕載:「春誦、夏弦,大帥詔之。瞽宗秋學禮,執禮者詔之;禮在瞽宗。」鄭玄注曰:「瞽宗,殷學名。」另〔周禮‧春官宗伯〕載:「凡有道有德者,使教於國學,死則以為樂祖,祭於瞽宗。」由此可知,瞽宗兼俱教學及祭祀之功能,此點反映古代教育含有尊重有成就者的意味。
3.西周時期,政府設國學和鄉學兩類。國學又分大學和小學兩級,而鄉學則多稱為庠、序、校、塾等。《禮記·王制》記載,「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西周前期,因戰事頻仍,學校教育以武事為主,而西周后期政權穩定,開始傾重文化教育。當時大學學習以禮、樂、射、書為主,而小學則多學六藝基礎知識。而此時的教育依然以貴族教育為主,平民是很難進入官辦學校學習的。
4.東周時期,戰亂頻仍,禮樂崩壞。周王失去了對全國的控制,諸侯開始為政一方,不受管制。諸侯開始在設立自己的官學,稱為「庠宮」。然而此時的教育開始由官方向民間延伸和發展,「天子失官,學在四夷」,所謂「百家爭鳴」就是當時教育的典型寫照。孔子、孟子、墨子、荀子等等產生的儒、道、非攻,法、陰陽等思想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也使當時的教育發生了多樣性的變化。而私學盛行也是這一時期的特點之一。由於戰亂頻仍的關係,各國都需要大量的人才為自己服務,而私學的盛行正好滿足了統治者的需要,也帶來了春秋戰國時期的教育繁榮。
5.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初設博士之官,掌管全國教育,因多愛批評時政,丞相李斯提出:「不師今而學古,以非當世,惑亂黔首」,並批評私學的存在,「私學而相與非法教,人聞令下,則各以學議之」。秦始皇採納李斯意見之後,實行嚴酷的專制統治,取消並禁止辦私學,焚書坑儒,屠殺博士和方士。要求希望學習的人「以吏為師,以法為教」。古代教育遭到沉重打擊。
6.兩漢時期,國家教育管理機構逐步完善,中央設太常兼管教育。蜀郡守文翁成都石室辦學以後,地方學府興起,由行政長官兼管。太學或其他中央學校以及地方學校主要教授學生儒家經典,兼插六藝,在辭、賦、畫、書等方面也無所不包。 私學方面雖然沒有得到更多發展,但在教育模式上以和官學接近。幼年以認字教育為主,少年以學習儒家經典為主,青年以研究和應用為主,基本和官辦學校教授內容相同。
7.公元220年,曹丕即帝位後,聽取吏部尚書陳群的建議,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在中央和地方設立大小中正官,又中正官按照被選士人的家族出身及才學來選拔人才,由於這種選拔制度更看中家族出身,並不重視個人才學,所以逐漸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上層式選拔模式,為世人所詬病。九品中正制終於在隋朝被科舉制度所取代。 轉貼(參見:1.【中國教育史】.2.許世穎【教甄自介】部落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