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02

生態模式的理論有四個重要假定,強調認知與行為在環境上的效果,輔導策略的權變化

首次發佈 2019 教甄口試【生態模式 4 個假定】生態模式導源於互惠決定論的模式,重視系統間的互惠關係。此模式強調認知與行為在環境上的效果。這個模式假定每個兒童均有其「獨特性」,沒有一種技術或策略皆適用於所有兒童,這是輔導策略的權變化。生態模式(Ecological model)的理論有四個重要假定(assumption):
1.假定一:處理應關注於整個的生態系統:模式除關注於兒童外,兒童所處教室、同儕關係、家庭、社區及物理環境也要考量,注重整個生態系統對改變兒童行為的影響,各種處理方式須在各種不同層面環境中實施之,學生問題行為的處置,除從學生個人心理特質、生理因素著手外,學生所處的生態環境(班級情境)亦是一個重要因素。
2.假定二:行為生態中的處理可能會有複雜且非預期的結果出現:生態中任何一種行為變化,均會影響整個系統,因而一種「簡單」的處理也會有不是人們原先所預期的結果出現,如兒童在家抗拒行為減少了,但在學校中不適當的行為卻增加了;在行為的生態中,很多變項彼此是相互依存的。生態模式迫使我們「假定」處理會有「副作用」(sideeffect)結果出現,因而要求我們須有警覺及監控這些副作用的影響。
3.假定三:處理儘可能不破壞學童的自然生態系統:處理是實務取向的,儘量不要破壞正常生活型態,它強調要使有學習障礙兒童回歸至正常環境,將其安置於限制較少的環境中,以保持和生態一致性。模式目標在使整個系統維持一種生產性均衡狀態(productiveequilibrium)。在班級經營中,學生行為處理不能干擾到其他學生學習活動,也不能破壞班級學生的學習情境。此一假定,跟行為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較多採用「準實驗研究設計」而較少採用「真正實驗研究設計」的理念相同
4.假定四:生態的處理具有獨特性與彈性:事實上每一個處理皆可視為一種生態的處理,正因每個兒童是獨特的,因此,處理系統及處理者在每個個案中皆不相同。一方面,處理事實上力量有限;另一方面,處理方式因個案案例不同而有所差異,這反而提供學校心理學家或教師極大的自由與彈性,去使用與評估處理的方式。(轉貼)
............
生態模式的二個涵義
1.行為共變性的存在(behavior covariation)
在行為生態中,行為之間常有密切關聯,處理中,「邊際效應—副作用」可能破壞行為生態,「邊際效應」可能是一種偶發性或不是原預期之結果。在學業增進與工作中(on-task)行為間常有共變關係存在;通常兒童適宜行為增加,其學業也會增進,想改善學生課業問題,可從其行為改變著手,因而想改善某一行為,可間接透過改善與此行為關連較大的其他行為著手。此為行為共變性的啟示。如學生學習動機不佳、學習意願不高,可能與教師教學態度有密切關係,教師從自己的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態度改變,也可改變學生學習投入程度與學習興趣。
2.重視良好教學
良好教學描述理論基礎亦是來自生態模式,於教室生態中,在良好教學的情境下,兒童會有較佳行為顯現。雖然大部分學校心理學家沒有實際參與教學活動,但相關資料顯示,不論普通班或特殊班,良好教學均對兒童有正面顯著影響。當教師扮演學校心理學家角色時,良好教學變因變得非常重要,良好教學包括教學創新、教學有趣、多元、活潑、教學評量的實作化與動態化、學習情境的安排、良好學習氣氛的營造等。相關研究發現:有效的教師在開學第一星期,會花許多時間於兒童適宜行為如何表現的教導上。多微笑、多開玩笑、較易接受學生意見和理念的教師,是好教師的特徵,好老師的另一要素是教學的成功與否,教學成功的教師,學生興趣很高、學習動機強烈、主動積極學習活動,干擾學習活動或不當行為的發生自會減少。教師採取之各種有效處理方式,應以檔案卷宗方式分類、整理、儲存。教育革新之教師教學評鑑中,教師教學檔案是一個重要評鑑資料。在學生行為輔導中,從行為評估、行為診斷、測驗評量、實驗處理、追蹤輔導等,教師均應將相關資料建立檔案,作為輔導工作之專業反省,也作為個人教學檔案的一部分,這也是教師專業行為之一。
#生態心理學 #班級經營 #諮商輔導 #教育研究法 #教甄自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