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13

關懷的力量》閱讀治療 VS 讀書會~大不同

許世穎 Dewey 推薦《關懷的力量》因為:

很難得有一本書,
教我們如何真正關懷他人。
並且,找到人生的意義。

父母關心孩子,愛之深責之切,但如何真正幫助他成長?
老師關心學生,但是要如何教導,引領他找到自己的路?
對於公司裡的同事,我們視為理所當然,常常忘了關懷……
一般人忙碌了大半輩子,才幡然醒悟,我這一生為何而來?人生有沒有意義?

本書的作者米爾頓‧梅洛夫,是美國的哲學教授、作家。他的這本小書《關懷的力量》
,於1971年首度出版,是極少數專門討論「關懷」這個概念的一本書。
四十年來,本書深深影響了教育、醫療護理等領域,甚至一些企業人士也很推崇它。
而本書的文字之美,也創造出一種讓人安心、反思的情境。

從近年來傳出許多教育問題、校園霸凌的問題,不管是:為人父母,當老師,
或在家庭、公司裏,我們常常會忽略了關心他人的細微之處,
而人又是最敏感的。或許這本充滿啟發的小書,
可以讓我們靜下心來,好好想想如何關心別人
.................................................................

作者認為:關心一個人,最重要的意義就是幫助對方成長和實現自我
比如說,一位父親關心他的小孩,他會尊重這個孩子是個獨立的存在,
而且有成長的需求。他感覺到孩子需要他,並回應他的需求而去幫助他成長。

但是,關懷並不是利用他人以滿足自己的需要,
關懷不是一種手段以抽佣為主行業」便常常如此,
參見:本站《千萬別做:保險、房仲、理專投顧、傳直銷

關懷是一個過程,在此過程中,人會與他人產生聯繫,關係得以發展
而透過彼此信任,關係的品質會改善而且深化,友誼也會隨之出現。
不論是父母關心他們的小孩、老師關心學生、心理治療師關心他的病人、
或先生關心妻子,都具有同樣的模式。

然而,我們也會關心一個想法(idea)、一個理想(ideal)、
或是我們所在的社區(community),就如同作家會關心他的著作、
音樂家關心他的作品,這些也是關懷的行為,而具有同樣的模式。

關懷的行為落實在生活裏,可以為他的價值觀和日常活動建立起秩序,
因而他的生活會有一種穩定性出來,他能夠在這個世界上「就定位」in place
不會四處漂泊、沒有歸宿。他能夠活出自己人生的意義。

一個人能在這世界上找到歸宿,
不是靠著征服、解釋、欣賞,而是透過關心別人,以及接受別人的關心。

美國知名教育家、作家,在家自學運動提倡者約翰‧霍特 John Holt 如此推薦此書:
◎「這本書簡潔而且文字優美,它以最清晰的方式,探討所有學校必須處理的兩個問題:

一是成年人在這樣的學校中所處地位的本質,以及他和學生的關係;
還有,學生們想在學校教育中追求甚麼,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幫助他們。
.....................................................

許世穎 Dewey 也要在此補充心理學家們,對於關懷的種種說法:

◎「……評量自我成長的標準,在於我能創造、成就對方以獨立的人格成長的程度。」
——卡爾‧羅傑斯(Carl R. Rogers),美國心理學家、人本心理學大師

心理學家、「當事人中心療法」創始人羅吉斯強調「心理治療師的三大要求」為:
真誠一致、無條件積極關注、同理心
筆者參加 7 年的扶輪社,有所謂四大考驗,也正是以「一切是否為真?」為首要

◎「一位真正的父親必須是一個創造者,他要能創造出一個不依賴他便能成長茁壯,
而不是用他的形象塑造出來的孩子。一位真正的父親必須是個藝術家,
如果他試圖將孩子塑造成跟他一模一樣,就違背了人類的創造精神……。」
——齊爾布哥(Gregory Zilboorg),烏克蘭裔美國心理分析學家

◎「我們都想要被別人需要。我們不光是有需要,當我們被別人需要時,也會備受激勵。
當我們不被需要時,會感到惶惶不可終日,因為我們感覺「未完成」「不完整」,而唯有透過互相需要的關係,才得以完成。我們不僅會想要去尋找自己欠缺而且需要的,也會想要去找到那些需要我們的事物」安德拉斯‧安吉亞爾 Andras Angyal 匈牙利裔美國心理學家

◎「一個人唯有實現了他個人存在的具體意義,他才能實現他自己……一個人必須實現的意義乃是在他之上的,絕不僅僅是他自己」維克多.法蘭可 Viktor E. Frankl 意義治療法大師
(參見本站《活出工作的意義》意義治療圖解)
..................................................

許世穎 Dewey 認為《關懷的力量》就是「閱讀治療」與「讀書會」的最大不同
常有人問筆者「閱讀治療」「讀書會」有何不同?

本人只能回答:「差很大 !」藉此機會再次說明比較。

首先,讀書會是把「」當主角,強調閱讀的過程。
(當然到頭來,也常常會令參與者沒有收穫,不免流於「純屬社交表象」的膚淺聚會)

相對的,閱讀治療不僅深入許多,而且是把書籍當做媒介。換言之,主角變成「
此外,閱讀治療更強調參與者彼此之間,乃至於閱讀治療師與參與者之間,

一種奠基於長期信任的深入互動。這種漸次領悟與良性互動,
才是改變行為與態度的關鍵,也是閱讀治療與讀書會最大的不同。
..............................................................................

以上部分內容摘自《關懷的力量》請點閱許世穎 Dewey 撰相關文章:

1.《閱讀治療並非心理治療或醫療》健康心方法
2.《活出工作的意義》意義治療圖解
3.《信仰本能》靈魂、命運和生命意義的心理機制:並非靈修書(本人亦無宗教信仰)而是演化心理學家傑西.貝林 Jesse Bering 以「心智理論」(一種能讓我們臆測他人意圖與想法的心理能力)為基礎,來說明信仰神及其他未知力量的本能。因此此書內容並不違反「科學心理學」


 本文作者感謝眾多讀者們關懷的力量,因而持續撰寫部落格,每日不綴地更新;
也因為許多同學們的支持,而在 7 年前創辦「閱讀治療書院 WHF 站前地王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