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28

陳洋洋 [教室裡的人類學觀察] 理所當然.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要「支持」學生

 [教室裡的人類學觀察]#陳洋洋老師

理所當然,
作為一位教育工作者應該要「支持」學生,
幫助他們獲得好成績,
鼓勵他們渡過低潮。
可是,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
學生期待的「支持」是:
‧ 你要站在我這邊
‧ 你不能否定我,哪怕我真的搞砸了
‧ 你不能責備我,即使我是故意的
‧ 你得包容我的情緒,否則你就是沒同理心
老師必須配合學生的狀況,
採取適當的處置作法,
甚至可能是某種違背原則與理念的退讓。
久而久之,
所謂的「支持」,
慢慢變成一種沉默的承擔:
你要懂得學生的痛苦,
你要包容家長的焦慮,
你還得接受制度的冷漠與社會的誤解。
於是,
「你支不支持我」變成衡量老師好壞的指標,
而不是「你教了什麼」或是「你遵守了什麼原則」。
這種關係延續下去,
便成了被迫同理的情感勞動,
期待以此換取學生勉強繼續學習與生活的動力。
是的,
老師似乎用「支持」證明自己值得被信任。
老師不是同情的提款機,
不是危險的避雷針。
真正的支持,
不該是帶著自我消耗的體貼,
而是有界線、有立場的溫柔。
因為一味地不責備,
其實也是對學生的一種放棄。
換句話說,
老師不是不理解你的情緒,
但理解情緒,
不代表要忽略可能的後果。
你今天沒交作業,
說你最近很煩惱──老師懂。
但要告訴你:這樣成績會被影響。
你跟同學起衝突,
說對方也有問題──老師懂。
但我得讓你知道:你自己的行為還是得負責。
支持你,
不代表替你擋住一切現實;
支持你,
是讓你準備好去面對現實。
我總覺得教育的意義:
不是讓學生永遠覺得自己被喜歡,
而是陪伴學生逐漸成為獨立的大人。
我很抱歉,
真的沒辦法無條件站在學生那一邊,
即使你要懷疑我的教育愛、熱忱,
甚至專業。
因為,
我願意為你的未來,
說一些你現在不想聽的話。
不過,
麻煩的是,
現代的價值觀傾向「沒問你,就閉嘴」。
假如你沒有獲得邀請、詢問,
或是請教,
那麼你主動說話就是多管閒事。
這種邏輯逐漸滲透在教室裡,
學生心裡也會想:
「啊是問你了喔?」
「關你屁事。」
「好囉嗦。」
然而老師並不能夠完全依循同樣邏輯,
很難等學生說「我想改變」才出現,
而是在他們還沒意識到可以改變時,
就必須站出來說:
「你正在危險之中。」
「這樣下去你會後悔。」
「趕快處理,否則代價很高。」
即使被學生覺得不爽,
老師似乎就像是罹患名為「責任」的疾病,
不由自主地在學生還沒準備好聽時,
就忍不住開口說話。
我們明知道這樣說,
可能會讓你轉身離開,
但還是選擇開口。
因為教育從來都不是說你想聽的,
而是在你不想聽時,也不能不說的。
老師都知道這種提醒不受歡迎,
可是沒關係,
我們已經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