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17

鄭捷張彥文/自戀人格障礙/自戀性人格異常

請你設法看穿成功的表象,判斷人們真正的為人~他們內在的性格、能力、人品,以及對社會的貢獻;而非他們的外在財富、華服、名牌包、進口車,以及擁有的豪宅。~ 摘自《自戀時代》心理學家:圖溫吉

為什麼那麼多人不懂得先建立關係?
常有新加的臉友(或非臉友)才一加我就突然長篇大論問我許多問題⋯
事實上,我沒看內容就知道他們的問題出在那裡了!

學生問:老師你最不喜歡哪種年輕人?
許世穎:沒有雄心壯志的年輕人,總令我感到乏味而厭煩
學生問:專指男生嗎?
許世穎:不!男女皆是!這個時代誰都別想靠誰,哇靠!
(心理輔導教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全國唯一輔考社群)臉書粉絲團 ~ 請按此
貧窮的人其實比富裕的人,更可能把錢花在炫耀性消費上。
~ 摘自《自戀時代》心理學家:圖溫吉
長期的閱讀與學習乃「非」炫耀性消費的真正學習(許世穎)

自戀性人格異常 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自戀人格障礙)明年必考!因為「鄭捷、張彥文」兩人都是。自戀者在感情上的滿足感,長期而言遠低於「非」自戀者
(不論是親情、友情或愛情)摘自《自戀時代》美國心理學家:圖溫吉。

衛福部 5 招「安全的分手」給主動分手者:(1)擇:審慎選擇分手的時間地點,盡量挑公開場合(最危險的地方常常是自己或對方的住處,因為武器隨處可得)
(2)告:要提分手時,告知他人談分手時的「人、事、時、地」等資訊,或者可以請人陪同
(3)靜:盡量平靜地說出分手的原因(儘管他可能暫時不能接受,因為被甩最難的就是「接受」),盡量不要激怒對方。
(4)牽:分開以後盡量別跟對方有牽連,對被甩的人來說,最痛的凌遲不是人間蒸發,而是時回時不回,一下自心軟搭理,一下子又覺醒疏離<8>。
(5)報:如果對方還是一直溝溝敵騷擾,必要時向警方報案為入自身安全。
給被動分手者:失去所愛最後能療傷止痛,不外乎
(1)看見不是只有自己這麼傷心,許多人也跟自己一樣,深深愛過也深深痛過
(2)發現自己並不孤單,一路走來也都還有人陪伴。
(3)不再一味責怪對方,了解到自己的痛,有一部分是源於過去的經驗,而不單是對方的離開
或許有一天你會明白,自己的害怕並不僅是當前所失去的愛,對於感情的恐懼和防衛,並不只是他的已讀不回,而是那些曾經被拋棄、曾經的失去、曾經付出所有卻變得一無所有,歷時況月的累積。
可是這些失去害怕與恐懼之所以會再來到你面前,是因為那些未曾完結的生命議題,依舊未竟。你可以選擇一刀劃破毀滅一切,一打啤酒配香蕉鬆餅,但這些方式並沒有讓你學會面對這些議題,你只是重複用「相對簡單」的方式來逃避一切,卻忽略了你獨一無二的生命,值得用更需要勇氣、更困難的方式來面對。
當你沒有機會再愛對方多一點的時候,或許真正該做的不是彼此傷害。而是轉過身來擁抱自己心裡,那個受傷的小孩。
<註解>1.Ayala Malach Pines書中談到的雖然大多數案例與調查都是因為吃醋,得不到對方而絕望,進一步產生殺意,但我認為「被心愛的人拋棄」與被「已讀不回」所失去的控制感是差不多的。
2.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太衝動?為什麼有時候我們會「明知故犯、死性不改」?或許跟前額葉與杏仁核的運作有關,可參考這篇〈也許,改變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困難〉。當然,也可能是因為一些妄想(懷疑對方另有小王)而生殺意,我們稱作奧賽羅症候群(Othello syndrome),但目前為止沒有有關的跡象顯示這種可能。
3.這就是為什麼釣魚、欲擒故縱會讓人「上癮」,這是一種「不定時距增強」(variable interval schedule),時有時無的獎勵或回應,會讓對方更難放下。摘自:泛科學


Sam Lin · 情殺:1.女生出身嘉義,在台中就讀大學。家境不佳,卻隻身前往台北實習。Why?
2.女生家境不佳,卻吃好住好用好、光鮮亮麗。看那新聞播出的畫面 穿著是很會打扮的。那一客牛排要一千兩百多。
3.女生家境不佳,卻在幾個月內又去香港,又去日本。去日本當然是睡在一起啊!男人想帶妳出去旅遊,這還不明顯扯?
女生從日本回來後,跟朋友老師扯成性侵要拍裸照不從,拍落男方相機? 為分手先打預防針?
4.男生月入不到四萬,實在是有點少,上建、中台大這樣就叫人生勝利組喔?
5.女的在天燈上寫 : 考上教師......嫁給大師。男生每月負擔房租包辦你吃喝拉撒睡一定是超過四萬的,只因為女生給他一個希望。
6.兩人交往沒幾個月,就有那麼多的金錢往來關係。
總之,就像是某位男同學追求一位女同學掏心掏肺,還幫忙付房租出錢,讓她補習英文考托福出國留學。結果,是換來女生一句:你是個很好的人,真的,但是感情不能勉強。
或是一句 "這麼久以來我都把你當哥哥"。
如果這女生只要有個念頭,勸男生賺錢辛苦應該把省下的錢存起來,為日後作打算。結局會不一樣吧?
所以,這樣的結局會很奇怪嗎?


以下摘自楊明磊:
診斷標準:浮誇(幻想或行為)的一個廣泛模式(表現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需要贊賞,缺乏同理,始於成人早期,表現出下列五項或更多:
(1)對個己重要性的誇大感(例如:誇大成就與才能,在沒有相當成就的情況下下卻希望被視為卓越超群)。
(2)專注於無限的成功、權利、才華、美貌、或理想的愛情等幻想中。
(3)相信自己"特殊"而唯一,僅能被其他特殊或高地位的人(或機構)所了解或與之相關聯。
(4)需要過度的讚美。
(5)認為自己有特權(例如:不合理的期待自己有特殊的待遇或別人會自動的順從自己的意願)。
(6)人際上搾取別人(例如:占別人便宜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7)缺乏同理:不願意去了解或認同別人的情感與需求。
(8)時常妒忌別人,而且認為別人妒忌自己。
(9)自大傲慢的行為或態度。

相關的特徵與疾病

"自尊上的易受傷害"使得罹患此疾患者非常敏感於批評與缺陷所帶來的傷害,雖然他們可能不會表現於外,批評可能會糾纏著這群人,使得他們感到丟臉、矮化、無力與空虛,他們可能會以輕蔑、憤怒與挑戰性的反擊回應,這樣的經驗通常會造成社會退縮或是以謙遜的面具掩飾與保護他們的自誇。由於自命特權、需要讚美與對別人的輕視所帶來的問題使得人際關係通常會受到損害,雖然過度的野心與信心可能會帶來高成就,但是由於對批評與缺陷的無法容忍,因此表現可能會受到阻礙。有時候職業功能可能非常低,此一現象反映出不願意在可能顯露出缺陷的競爭或其他情境中冒險嘗試。持續的羞恥與謙遜的感覺以及伴隨的自我批評可能與社會退縮、沮喪的心情、低落性與重度憂鬱疾患有關,另外,自誇的持續階段可能與輕躁狂發作有關,此症亦與做作性、邊緣性、反社會性、以及妄想性的人格疾患有關。

特殊年齡與性別特徵

自戀性特質可能在青少年期特別普遍,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此一特質將會持續並發展成自戀性人格疾患。
隨著年紀的增長,在生理與職業方面的限制將使得患此疾患者面臨適應上的特殊困難。
在被診斷為此一疾患的人口當中,有 50% 到 75% 是男性

流行率

臨床人口: 2% 到 16%
一般人口:不到 1%。

區分診斷

由於其他的人格疾患與自戀性人格疾患有某些共通的特徵,因此往往會與之相混淆,所以將之作一區分是很重要的。
如果一個人的人格特徵除了符合自戀性人格疾患之外,還符合一個或更多人格疾患的標準,所有符合標準的人格疾患都應予以診斷。

*與做作性人格疾患、反社會人格疾患、以及邊緣性人格疾患之區分準則:

區分自戀性人格疾患與做作性人格疾患、反社會人格疾患、以及邊緣性人格疾患最有用的特徵是後三者的互動風格分別是"賣弄風情"(coquettish)、"冷淡無情"(callous)、"貧窮"(needy),而自戀性人格特徵則是"浮誇"。

自戀性人格相對穩定的自我形象,以及相對的缺乏自我毀滅、衝動、與被遺棄方面的議題也可以與邊緣性人格疾患作一區分。
自戀性人格疾患在成就上過度的自傲、相對的缺乏情感上的顯露、以及對他人情感的輕蔑可以與做作性人格疾患作一區分。
雖然罹患邊緣性人格疾患、做作性人格疾患、與自戀性人格疾患的人可能需要許多的注意,然而自戀性人格疾患特別需要的注意是別人的贊賞。

罹患反社會人格疾患與自戀性人格疾患的人有一個共同的傾向是現實、油腔滑調、淺薄、剝削以及不同理,然而自戀性人格疾患並不必然包括衝動、攻擊與欺騙等特質;此外,罹患反社會人格疾患者並不如此需求別人的讚美與羨慕;而且自戀性人格疾患通常缺乏兒童期品性疾患的歷史或者是成人期的犯罪行為。

*與強迫性人格疾患的區分準則:
罹患自戀性人格疾患與強迫性人格疾患的人均會對完美主義許下承諾並相信別人無法把事情作得像他們一樣好,然而與強迫性人格疾患伴隨的自我批評相較,罹患自戀性人格疾患的人則相信他們已達到完美的境界。

*與分裂病性人格疾患或妄想性人格疾患的區分準則:
多疑與社會退縮通常可以區分分裂病性人格疾患或妄想性人格疾患與自戀性人格疾患,當這些特質出現在自戀性人格疾患時他們通常來自於對不完美或顯露缺陷的害怕。

*與躁狂發作或輕躁狂發作的區分準則:
浮誇也會成為躁狂發作或輕躁狂發作的一部份,然而浮誇的出現乃與心情的改變與功能的損害有關,此一特徵可以與自戀性人格疾患作一區分。

*與一般性醫療情境所造成的人格改變之區分:
自戀性人格疾患必須與導因於一般性醫療情境所造成的人格改變作一區分,在此種狀況下,這些特質的出現乃是由於一般性醫療情境對中樞神經系統所帶來的直接影響。

*與習慣性藥物使用所造成的人格改變之區分
自戀性人格疾患也必須與導因於習慣性藥物使用所帶來的人格改變作一區分。

*與高成就者自戀人格特質的區分:
許多高成就者所顯露的人格特質也會被認為是自戀,然而只有當這些特質是沒有彈性、不適應、持續、並帶來顯著的功能損傷或主觀的苦惱,如此才算構成自戀性人格疾患。
 Incapable of loving themselves, they cannot give to their partners in a relationship-nor can they ever be really satisfied by what they receive.The causes are in childhood and the cures are in middle age.
Kernberg, O. (1978)

病因

1.Freud:

主要的自戀(primary narcissism)---嬰兒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在兒童學會愛別人之前,他首先學會的是愛自己(Kernberg,1978)。
病態的自戀乃是一種早期發展的固著,兒童並未從自愛(self-loved)的發展階段走向客體愛(object love)的階段(Lazarus,1982)
Freud 認為自戀乃是 libido 的退回並投注在自我身上(Sperry & Carlson, 1993),由於 libido 的自我投注,因此他認為移情無法建立,是故這群人無法接受心理分析(Lazarus,1982)

2.Kernberg:

Kernberg 指出如果兒童生長在一個冷酷、不同理的父母環境當中,兒童將會發展出攻擊與自卑的感覺,而且會有一種恐懼是如果自己不夠完美或全能,那麼將得不到父母的愛,為了對抗這樣的恐懼,兒童將認同某些父母視之為有價值的自我層面,而且兒童會創造出理想的自我與父母影像以補償早期的挫折,然而即使如此,這些事實上並無法增進自尊(引自 Stevens, Pfost & Skelly,1984)

3.Kohut:

重要名詞:
◎自我-客體(self-object):嬰兒無法區分自我與他人,因此將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等重要客體視為是自己的一部份。

◎同理的失敗(empathic failure):父母或主要照顧者無法適當的滿足兒童的身體與心理需求。

Kohut認為在正常的發展歷程中,嬰兒一開始以為提供其需求滿足的客體是自己的一部份,因此對自己產生全能感並完全的自我關注(主要自戀);之後由於父母或主要照顧者不夠完美的照料,嬰兒便會經驗到心理的緊張,並嘗試去 Split壞的父母與自己的心像,保留好的父母與自己的心像,於是這個自我的正向面便形成自誇的自己,而不好的則被 split 出去並被投射到外在客體,不管是自誇的自我或理想化的父母影像乃是嬰兒為增進自尊所做的防衛性努力,然而在健康的發展過程當中,若父母能夠適當的反映(mirroring)嬰兒的表達與成就,則嬰兒的自尊將獲得提升,自誇的自己也將變得更真實,然而如果父母的反映有缺失,則此一轉換便告失敗(引自 Stevens, Pfost & Skelly,1984)

相關資訊

1.自戀者並非自愛(self-loved),而是自我憎恨(self-hatred),並有著相當低的自尊(覺得自己沒有價值,不值得愛)。

2.不斷的尋求讚美乃是為了隱藏他們的低自尊,藉由不斷的尋求讚美使得他們可以感受到自己是獨特、不尋常而偉大的;另一方面,對別人他們會感受到強烈潛意識的妒忌,所以他們會貶低別人。因此在人際關係上,他們一方面依賴別人的讚美(而不是人本身),然而另一方面卻又深深的妒忌別人。一旦他們從別人那裡獲得想要的東西或當別人的評價是可預測時,他們就會將此人棄之如敝屣,以冷淡、輕蔑的態度對之,並會感到空洞與無聊。

3.他們通常是很能吸引別人的人,並且有能力在某一個領域達成其獲得讚美的野心,然而長期而小心的觀察後將會發現他們其實很淺薄、輕浮、且沒有深度。雖然最初其表現令人印象深刻,然而最終其平凡與陳腐卻令人驚訝。

4.他們缺乏情緒的深度,他們的情感似乎未分化,其人格的一個基本特徵是"無法經驗沮喪",當他們被遺棄或感到挫折時,表現上看起來好像很沮喪,然而進一步檢查之後會發現其實他們真正的情感是"生氣和抱怨",並充斥著"報復心"而非傷心。

5.家庭特徵:
冷酷無情的父母並有著隱藏或強烈的攻擊
小時候通常是家中重要的角色,譬如:家中唯一的小孩、家中唯一出色的小孩、或是被期待去實現家庭抱負的人,他們當中有許多人在兒童期時扮演天才的角色。

6.無法愛別人的原因是:無法對他人理想化,或者是說對他人的理想化通常無法持續太久,一旦理想化的客體對之作出反應之後,這些人便馬上失去他們的價值,這就好比將檸檬榨汁後,隨後將之丟棄。

7.性關係的特徵是:性關係混亂;看重伴侶的身體,而非對方這個人。

8.治療的最佳時機是四、五十歲的時候,在這之前,雖然他們會有一些空虛與不滿足的感覺,然而他們卻忙於追逐讚美並且想像這些將會解決他們的問題,然而當他們慢慢感覺到存在的空虛,並知覺到其自尊永遠是那麼低的事實時,他們才會比較有意願改變,此時改變也才比較有可能(kernberg, 1978)。

求助的原因與期待

1.解除症狀:前來求助只是為了減輕某些自戀所帶來的傷害與痛苦,尚無意願尋求改變。
2.尋求改變:覺察到自己行為的模式與結果,有了真正想改變的動機(Kernberg,1978;Sperry & Carlson,1993)。

自戀性人格異常的確認

雖然 DSM 的診斷標準和 Kohut 、 Kernberg 等客體關係理論的學者都對自戀性人格疾患作了很清楚的界定與介紹,然而由於他們的自誇與對讚美的需求並不會很快顯露,而是隨著諮商的進展逐漸出現,因此諮商員要正確的找出此類型的個案並不容易,Stevens, Pfost,與 Skelly遂於1984年提出四個協助諮商員判斷的準則,這四個準則分別是:

1.此類個案可能會抱怨焦慮、沮喪與情緒不穩定(這些情緒來自於因著別人小小的冷淡或明顯的拒絕所帶來的自尊受損)。其強烈的情緒苦惱其實代表著內心的失衡。
2.此類個案之所以尋求諮商乃是因為在自誇的自我影像與自貶的自我影像之間失調與過劇的波動,這些競爭的自我影像帶來極大的混淆並反映出一個分裂及協調極差的自我感。
3.此類個案可能表達出對其生理健康與身體功能的關切,這些關切可能是模糊的、也可能是特定的,然而均沒有機體的基礎。更重要的是他們對身體的整體與整合感就跟其自我影像一樣失調。
4.最後,當此類個案發現其人際關係有缺陷時,他們便可能前來尋求諮商,在人際上,他們通常會經驗到強烈的挫折、生氣與空虛(Stevens, Pfost & Skelly,1984)。

對 Kohut 而言,自戀性人格異常最大的特徵是隨著治療的開展,個案與諮商員之間關係的本質,而不是個案表達出來的一些議題或生活史。不過 Kohut 仍指出自戀性人格異常可能報告的四個問題,分別是:

1.在性方面:邪惡的性幻想或性興趣的減低。
2.在社會方面:工作士氣低落、沒有能力建立親密關係、以及從事違法的活動。
3.在人格特質方面:缺乏幽默、缺乏同理、缺乏均衡感、生氣控制力差、以及過分的虛偽。
4.在心身方面:關切身體與心理的健康、以及機體系統的失調(引自Stevens, Pfost & Skelly,1984)

治療目標

1.治療目標大部分取決於個案的期待與需求。
2.大多數個案想要與期待的治療是支持與減輕其自戀所帶來的傷害,一旦症狀減輕,個案將會離開並且沒有意願繼續長期的治療(Sperry & Carlson,1993)。
3.如果個案願意接受長期治療,一般而言,治療的目標在於協助個案重建一個穩定與協調的自我(Stevens, Pfost & Skelly,1984)。
◎Long指出大多數治療者處理與危機有關的症狀、或與第一軸的診斷有關的症狀,而不會去處理人格疾患本身。(http://www.mental health.com/rx/p23-pe07.html)

治療策略

1.Kernberg

強調移情關係與修通,並依賴象徵性、潛意識的材料之解釋,其中最重要的是自誇的防衛功能,治療的目標乃在整合經由防衛的 splitting 所製造出來的分裂的自我心像,諮商員應探索與解釋一個飢渴、與需求匱乏的小孩被遺棄的影像以及生氣的感覺(引自Stevens, Pfost & Skelly,1984)。

2.Kohut

重新協助個案經歷一個發展成熟自我所必要的發展階段:
個案在諮商情境當中應被允許去表現出他們的自誇並將諮商員理想化,因此個案將視諮商員是良善與完美無缺的人,並期待無條件與無限制的肯定,在接納與允許的氣氛之下,諮商員應反映出個案的成就與情緒,當個案理想化與依賴的需求出現時,個案與諮商員的限制應被敏感的提及,並使用解釋去澄清發展固著的早期決定因素,藉由處理無限制的自誇以及催化一些理想與標準的內化,諮商員引導個案歷經一個成熟自我的建立所必要的發展情境(引自Stevens, Pfost & Skelly,1984)。

◎客體關係理論與個人中心學派的統整

個案與諮商員的動力

個案不是理想化諮商員,就是貶低諮商員,而對諮商員的貶低則源自於對忌妒的一種防衛(Stevens, Pfost & Skelly,1984)。

當諮商逐步進展之後,個案將表現出其自戀的互動形態,這就構成了移情。Kernberg 描述了此類個案的負向移情,不是明顯的敵意,就是對諮商員隱含的貶低,這些行為反映出個案幼年挫折、被誤解、與無價值感的經驗,因此將生氣投射到諮商員身上。

Kohut 則區分兩種移情的反應,一個是反映的移情(the mirror transference),一個是理想化的移情(the idealizing transference),前者意指個案對被肯定(自己、行為與情感)的需求;後者意指需要強有力與穩定的其他人去增進其自尊並穩定其自我影像。

個案的這些移情將導致諮商員的反移情,個案對讚美的要求,諮商員可能會感覺到無聊與挫折;個案對微小傷害與挫折的敏感可能使得諮商員感到驚訝;當諮商員發現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時,可能感到生氣與沮喪;對於個案的移情,諮商員可能以拒絕的態度回之,並造成諮商提早結束;對於被個案理想化,諮商員可能會經驗到喜悅、困窘、或生氣。這些都是諮商員面對此類個案時可能有的反應。

如果諮商員不了解個案的內在動力,將無法有效的治療此類個案。如果諮商員抗拒成為一個全能的供給者,諮商員也就避免了自戀的關係,同時也使得改變無法產生,了解個案對讚美的需求,諮商員可以重獲控制權、滋養其關係,並促進個案理想與標準的內化。

治療原則

1.支持的提供相當的重要(Lion,1981;Long,http://www.mentalhealth.com/rx/p23-pe07.html)。
2.充分了解此疾患的特徵,避免落入其陷阱當中(Lion,1981)
避免讚美個案:會增強其誇大的自我

避免責備個案:會挑起個案的防衛與提早結束
(心理輔導教師/諮商心理師/臨床心理師:全國唯一輔考社群)臉書粉絲團 ~ 請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