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2

文化回應教學 10 大基本信念】中小幼教甄#初複試自介 2020 首次發佈#教育新興議題

中小幼教甄 初複試自介 2020 首次發佈 教育新興議題【文化回應教學 10 大基本信念】小幼考古題:麗麗老師進行教學時,讓原住民學童從快失傳的手工藝、家家戶戶會做的醃魚、老祖母的織布中,發現科學概念。這種作法屬於下列哪一種教學取向?(A)直接教學(B)間接教學(C)連結式教學(D)文化回應教學(答案 D)
【 教甄檢考古題擴充】文化回應教學(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是多元文化教育發展出來的一種教學實踐取向。進行多元文化教育的教師,必須要有能力在教學之中融入多元文化的精神,使得理論不僅是理念,而是通往目標的動力。文化回應教學強調教學者對不同族群文化的肯定,並瞭解文化對學生態度與學習的影響何在。教師在教學之中會多元化自己的教學,使學生能充份學習學校知識。在尊重學生文化、並以學生的文化做為教學基礎的同時,文化回應教學教導學生尊重自己及他人的文化,並且理解知識建構的複雜度,成為增能自己及他人的另一種可能性。
一、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
不同學者對文化回應教學的意義,詮釋角度略有差異,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詮釋,文化回應教學是一種教學取向,其重點在回應學生的社會及文化脈絡,並統整學生的文化內容。所謂文化脈絡是有關學生行為、互動模式、期望與價值,文化內容包括來自學生與社區的經驗、知識、事件、楷模、與議題,具有文化素養的教師了解文化要素的運作,並能以學生較能理解的方式進行教學。
由於教師和學生的關係最為接近,在減少文化偏移上扮演重要的角色,而成為文化回應的教師是一個動態、循環和持續的歷程,有賴教師自己對不同群體的態度、信念持續進行評估與省思。
二、文化回應教學教師的信念
知識是一群人分享與建構出的產物,學生的母文化應被視為學習的橋樑,學校的學習應適度回應母文化的內涵,使學生在他們熟悉的生活經驗中學習,而教師必須發揮鷹架的功能,促進學生學習。
教師面對不同背景的學生時,應展現以下特質:
1.對學生的生活經驗有敏銳觀察。
2.以學生的母文化來設計課程。
3.配合學生的互動模式來組織學習活動。
4.不只嘗試去了解學生,還能與學生充分溝通、傾聽學生的反應,同時仔細檢視自己的生活型態、社會認同、以及作為教師的期許。
教師要建構出文化回應教學的環境,至少要具備以下十個基本信念:
1.對每個學生抱持高度的期待,相信每個學生都願意學習,而且可以發揮潛能以獲得成功。
2.了解學生的學習現況,進行診斷與補救,為每個學生提供適切的學習資源與機會。
3.利用與學生有關的經驗來組織與說明學習內容,確保學習的意義性、關聯性、重要性與有用性。
4.為學生建立支持學習的社群(包括家長、同儕與社區),提供資訊讓家長了解教師的教學與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協助學生學習的策略。
5.告知學生利用自己的先備知識、經驗與技巧來進行學習,並使教學與學生的學習式態相容適配。
6.以真誠尊重差異,建立正向及支持的學習環境。
7.重視每位學生的意見,鼓勵學生自主決定,營造社會正義、民主及公平的教室氣氛。
8.重視個人增能、正向自我效能、自我價值感與社會重建的信念。
9.重視差異性與共同性。尊重個體不同的性別、種族、族群、宗教、價值、生理、心智能力,但也要引導學生致力於自由、平等及正義。
10.相信教師的角色與責任是為每個學生提供有效及增能的教學。
以上信念是構成有效教學與學習的條件,也是建立平等與卓越教學的基礎,完善的課程植基於理解文化的實踐。
三、結語
在數位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世代裡,教師不可避免的將面對愈來愈多元背景與族群的學生,事實上,族群個體的基本能力應該沒有族群文化的差異,但如果學生的母文化與學校主流文化有差異,教師又缺乏文化識能,就很容易誤解或低估學生的行為表現與學習能力。以社會建構論鷹架支持觀點為基礎的文化回應教學,強調教師結合學生的文化知識,利用真實性的活動發展概念,逐步從教師示範到學生自我學習,這種利用同儕互動、情境認知與鷹架指導的教學方式,可以用來指導多族群班級學生的學習。
事實上,文化回應教學並非只是一種教學方法,而是一種對待學生的態度以及重新定義教師與學生角色的動力,更是一種學校改革的工具與增能的機制,它適用於不同類型的學校,所有的學生都能從此種教學中獲益。(摘自:1.網路.2.教甄初複試自介:部落格)
.
教甄十誡 多元文化教育 素養導向課程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