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世穎 Dewey 推薦《我的人生沒有偶然》所說的「心理訓練才可鍛鍊個人精神力」
《錢不要存銀行》作者勝間和代指出:金融機構只是合法的詐騙集團!所言甚是!
不斷拉人、糾紛頻傳的保險公司、投信投顧危害尤烈!這麼好賺就不用到處拉客了!
投資理財一定要自己學,許世穎 Dewey 常說什麼都可以聽專家的,只有投資理財例外!
身兼醫學博士與投資大師的威廉‧伯恩斯坦告誡讀者「千萬不要聽投資業務人員的建議!」「金融從業人員服務客戶的方式,跟鴛鴦大盜服務銀行的方式如出一轍!」
也要在此提醒本站讀者,勝間和代是會計師出身,其理財專業度有目共睹,如在她所著的《錢不要存在銀行》一書中建議讀者:投資低成本 ETF、金融機構只是合法的詐騙集團、不要以為房子只會漲不會跌,乃至於不要相信技術線型、股價圖形分析...皆十分中肯而正確
然而,勝間和代並不是學「教育或心理學」出身的,她在學習或心理學的訓練很薄弱,
故其相關主張只是個人經驗,甚至只是沒科學根據的臆測
(如:120°活用大腦、影像閱讀、潛意識、NLP...皆缺乏科學根據,或為有相當多爭議,
乃至於副作用不少的「非正統科學心理學」之教育訓練技術。)以下摘自該書:
...........................................................
承受困難的韌性強度,就像是盛裝精神的容器,透過訓練,可以讓容量逐漸變大。
提到精神訓練,可能會被誤解成是體能訓練,若以更簡易方式說明,也可稱為「心理訓練」
例如,以一個人「能否實現自己說過的話」來測量精神力。在期限結束前,
觀察對方能否達成承諾,便可以得知他的精神力程度,因為這世上很多人都是光說不練。
具體而言,當有人說「我想做這件事。」他是不是真的會做?
「介紹某某人給你認識」是不是真的會介紹?或是介紹了有趣的書給對方,他真的會看嗎?
從這些事情的結果,就可以了解對方的精神力。
年輕人常為了追求即效性,而希望擁有能立即派上用場的能力。
但我認為精神力和肉體的體力一樣,不是一、兩天的時間就能讓自己變強。
但強化精神力還是有捷徑。對於有即效性的事物,在獲得成功體驗的同時,將其好好地塑造成強健的精神體格,而捷徑就是盡可能重複這個過程,並建立為「模式」。當然還要樂在其中,因為有樂趣才能長久持續。(這也是為什麼筆者不顧個人形象,教學時裝瘋賣傻,每每以生動幽默的方式引發及維持同學們的學習動機。因為「快樂的學習效果是不快樂的五倍!」)
.....................................................................
以上摘自勝間和代《我的人生沒有偶然》許世穎 Dewey 也要提醒的是,
若有意接受「心理訓練」的話,須事先留心:除了學習內容應有科學根據之外,教學者或教練本身也須有科學心理學專業背景(完整的學經歷)而非短期受訓加盟或國外難以查證的學歷
如:教育部不承認的網路函授學位)。如坊間流行的 NLP 乃至於催眠,其實都是心理治療所運用的技術,應該由擁有相關專業背景人士來執行。以心理治療而言,執行者必須為精神科醫師,或領有台灣衛生署核發的臨床心理師執照,而非國外難以查證或缺乏公信力的單位「販售的」〤〤〤證照。否則花大筆冤望錢還是小事,心靈上的受創才是嚴重,還望聰明的本站讀者明辨之!(參見許世穎官方網站「許老師的叮嚀」中的〈 9 個終身學習應注意事項〉一文)
....................................................................
附帶說明:真正專業的心理治療師很少使用上述 NLP 或催眠等技術,因為治療效果不佳(且副作用不少),因此他們之中絕大數都不會,而且也覺得沒有必要學這些騙人用的雕蟲小技!
《快樂幸福心理學》作者瓦利.納瑟 Vali Nasser 提醒大家:
「神經語言程式學 (即:NLP )只是胡說八道、缺乏科學學理依據的偽科學。」
這也是為什麼開 NLP 或催眠這類課的人,皆為「非心理專業人士」請本站讀者務必明辨之!
反之,在台灣有資格執行、隸屬醫療領域的「臨床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或心理師法規範下的諮商心理師,乃至於有系統的學習心理學已 26 年、身為閱讀治療師的許世穎 Dewey 都拒絕從事此類活動。因為,這兩種方式「既沒效果,又無意義」!找此類「非專業人士」、
江湖郎中除了會損失大筆金錢外,更很可能造成嚴重的副作用、身心受損…不可不慎!)
「閱讀治療工作坊 WHF 站前地王班」即是「有系統又有科學根據的」心理訓練,
持續不間斷的出席本課程,便是鍛鍊個人精神力的最佳策略。
許世穎 Dewey 代表本班全體師生:竭誠歡迎您的加入!
心理訓練相關文章,請參考拙著《快樂幸福心理學》6 策略。至於本站有關勝間和代著作之相關書評,請參考《加入正向社群並疏離負面的人》及《金融機構=合法詐騙集團》兩篇文章
本文作者為投資人的「心理訓練教練」